肖愛國轉身道,“把華京汽車站的運營數據公開,讓全國的汽車站都看看,電動大巴到底有多好。”
“讓汽車站來主動找我們買“
“但我們現在的電動汽車比油車貴50,他們會買我們的嗎?“
“我們的車如果加上政府的補貼,兩個價格其實差不了多少。“
“最關鍵是運營成本低。“
“一年回本,線路差的,最慢兩年也能回本。“
“他們怎麼會不願意。“
“他們的數學又不是語文老師教的。“
“另外,通知合資公司,加快其他城市的充電樁建設,務必跟得上大巴的交付速度。”
劉小莉剛拿出筆記本,手機就響了。她接完電話,臉上露出驚喜:“老板,好消息!剛才一個半小時。”
“五個試點城市的福馬4s店已經接到了2000多輛家用電動車的訂單!”
“老百姓都說,連汽車站都用電動車了,家用車肯定錯不了!”
“意料之中。”肖愛國望著遠處排隊上車的乘客,語氣平靜卻帶著力量,
“當一個新事物從‘可選項’變成‘必需品’,它就贏了。
“全國有幾千個縣,何止上萬個汽車站?”
“一個汽車站至少需要100輛車。”
“老百姓見到電動車這麼好用。”
“買的人會更多。”
“這是活生生的廣告。”
“所有大巴車都是有空調。”
比國產車某車隻有樣子的空調(2014年會才真正有空調。之前裝的是手動可空調)”
大華國北方如果有空調,絕對是一種極好的體驗。
“我們一個一個的縣來開發,總有一天,大華國大地上跑的,都會是電動大巴。”
肖愛國目光落在1995年的原油價格報表上,“國際油價80美元一桶,換算成大華國的零售價,93號汽油得摸到4.2元每升——這才是真實成本,國家管控壓到2.5元隻是暫時的。”
劉小莉重新敲擊鍵盤,屏幕上的數字跳得讓人揪心:“按4.2元算,大巴跑一趟華京到津門成本126元,電動大巴還是16元,差了8倍還多!”
“這就是咱們的機會。”肖愛國指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縣級行政區,“全國幾千個縣的汽車站,現在靠財政補貼才能維持2.5元的油價。
“等補貼撐不住了,4.2元的真實價格會讓他們瘋掉。”
“索菲婭,讓技術部把電動大巴的電池循環次數再提升20,老百姓信‘耐用’勝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