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幾百個戴著草帽的村民正用鋤頭平整土地,坡下的田埂上,幾個孩子舉著“歡迎養豬場”的牌子,臉蛋被曬得通紅。
“要是說我們破壞生態怎麼辦?”王磊小聲問。
鎮長從懷裡掏出份《生態評估報告》,上麵蓋著省環保廳的章:“我們請專家來看過,這片地適合建封閉式飼料廠,汙水經過處理能灌溉山下的果園。再說了,”
他壓低聲音,“通信扶貧項目,下個月要在我們這建基站,他要是知道我們因為建飼料廠被卡脖子,說不定……”
李軍突然笑了。
他掏出手機,給肖愛國打了個電話:“肖總,飼料廠的事,我想好了。那些怕事的地方我們不去,就選玉樹、井岡山、阿勒泰這些願意跟我們乾的窮縣。”
“他們出地出人,我們出技術出錢,飼料原料從集團采購。”
“我們不用當地的原材料,他們無話可說。”
肖愛國的話從手機中傳來:“他們不和我們合作,是他們的損失。“
“原料,要是能用當地的,就用當地的。”
“這樣才能起到扶貧的作用。”
“當然,如果當地不願賣給我們,那我們去那裡乾嗎?”
“我們去那裡是為他們提供稅收的。”
“不是去受氣的。”
“要態度強硬些。”
掛了電話,李軍看著坡下忙碌的村民,對王磊說:“通知下去,十個飼料廠的選址重新調整,全部放在貧困縣。”
“有多少個合適的,就建多少個。”
“沒必要一下子就建成10個。”
“告訴那些縣長,隻要他們敢支持我們,我們保證三年之內,讓當地的農民收入翻一番。”
這時,井大山的鎮長遞來一個搪瓷缸,裡麵盛著剛煮好的玉米粥,熱氣騰騰的:“李總嘗嘗,這是我們本地的玉米,甜得很。
“等你們的飼料廠建起來,我們就多種玉米,讓老百姓天天都能喝上這口熱粥。”
李軍喝了一口,玉米很清甜嚨。
他突然覺得,真正的規矩,應該是讓黃土坡長出莊稼,讓窮山溝裡的人能笑著過日子。
當天下午,新疆阿勒泰的專員發來消息:他們已經組織了三百個牧民,開始在戈壁灘上平整飼料廠的地基,還說要在廠區旁邊種上梭梭樹,既防風沙,又能當飼料添加劑。
而東山省大州的農業局長偷偷打來電話,語氣裡帶著羨慕:“李總,你們在井大山的項目要是成了,可得給我們留個念想……我們這兒的玉米,其實比任何地方的都好。”
但李軍還是快速選定了五個養豬廠,三個飼料廠。
加上華縣的一個。
總共有六個養豬場。
單個養豬場的規模也變大了一些。
半年後,青海玉樹的飼料廠煙囪裡第一次冒出了淡灰色的煙,磚牆上“錦秀天養”四個紅漆大字被高原的陽光曬得發亮。
紮西大叔趕著驢車剛把半車青稞卸在磅秤上,就被隔壁村的卓瑪媽拽住了胳膊,她手裡攥著張皺巴巴的收購單,聲音裡帶著急吼吼的興奮:
“你看這數!上次拉來的苜蓿草,廠裡給的價比縣城糧站高兩毛,我家那三畝地的草,夠給卓瑪買台新縫紉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