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之後,周寬世被引入一間簡樸卻異常潔淨的書房。岑毓英迎了出來。
他一身半舊的靛藍布袍,身形依舊挺拔如鬆,隻是眉宇間難掩被閒置的落寞與沉鬱,眼神深處,卻沉澱著一種猛虎蟄伏時的銳利與警覺。
“周軍門大駕光臨,寒舍蓬蓽生輝。隻是毓英乃待罪之身,恐汙了軍門清聽。”岑毓英拱手,聲音平靜,聽不出波瀾,但那份刻意保持的距離感,周寬世感受得分明。
“彥卿岑毓英字)兄說哪裡話!”周寬世爽朗一笑,揮退了左右,書房內隻剩下他們二人,“你我皆是武人,那些虛文客套就免了。寬世此來,隻為一事——滇局!”
他目光如電,直刺岑毓英眼底,“杜文秀東征在即,劉製台劉嶽昭)在昆明,如坐針氈!彥卿兄,你在雲南經營十載,根脈深植,難道就真的忍心,坐視桑梓再遭兵燹荼毒,生靈再罹劫難?”
“桑梓……”岑毓英咀嚼著這兩個字,平靜的麵具似乎裂開了一絲縫隙,眼中掠過深沉的痛楚。
他沉默著走到牆邊,那裡掛著一幅巨大的雲南輿圖,比他總督行轅裡的那幅更為詳儘,山川河流、關隘哨卡、土司轄地、漢回村落,密密麻麻標注著隻有親曆者才懂的符號,一些地方甚至用朱筆勾勒著複雜的進軍路線和防禦要點。其中大理城防的標注,尤其精細入微。
周寬世的目光緊緊鎖在那幅圖上,心中震撼。
這絕非一個心灰意冷、安心賦閒之人所繪!圖上那些猶帶墨香的新增標記,分明昭示著主人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那片遙遠的戰場。
“軍門請看,”岑毓英的聲音低沉下來,帶著一種近乎冷酷的清晰,手指點在昆明西北方向,“杜文秀主力陳兵於此,其意昭然,直撲省城。然其後方空虛,”
他的手指迅速滑向大理西側、南側幾個看似不起眼的山隘,“此處,可用奇兵!非精兵不可,非熟悉當地向導不可!若能斷其糧道,襲擾其根本,則東征之兵必亂。”
他的手指又移到滇東南幾處標有特殊符號的土司領地,“這些土司,與杜逆麵和心不和,當年迫於形勢才依附。若能許以實利,曉以利害,再輔以……嗯,一些非常手段,”
他眼中寒光一閃,“未必不能為我所用,至少使其首鼠兩端,牽製杜逆側翼。”
他語速極快,條分縷析,從山川地理到人心向背,從杜文秀核心班底的矛盾到其政權內部的經濟軟肋,如同庖丁解牛,將看似鐵板一塊的大理政權剖析得支離破碎。每一個問題,都對應著他所知的解決之道,或正兵,或奇謀,或離間,或利誘,無不切中要害,透著一股浸淫滇事多年、洞悉人性幽微的老辣與狠勁。
他談論著那些可能的血腥、權謀甚至是不擇手段,語氣卻平靜得像在談論天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周寬世聽得心潮澎湃,後背卻也不由自主滲出一層細密的冷汗。
眼前之人,對雲南的了解之深,手段之奇、之狠、之有效,遠超他的想象!這確是一把絕世利刃,鋒利無匹,卻也……極易傷及自身。難怪朝廷會猜忌!
“彥卿兄,”周寬世待岑毓英稍歇,目光灼灼地盯著他,“你這番洞見,如撥雲見日!劉製台求賢若渴,已遣專使來請。然則……”他話鋒一轉,語氣凝重,“兄台可知,起用你,劉製台擔著何等乾係?朝廷對你,餘怒未消啊!”
岑毓英的目光從輿圖上收回,落在周寬世臉上,那銳利如鷹隼的眼神深處,第一次清晰地翻湧起複雜的波瀾——不甘、憤懣、渴望,最終沉澱為一種孤注一擲的決絕。
他慘然一笑,那笑容裡帶著刀鋒般的冷意:“軍門,毓英在雲南十年,身家性命,早已與那片土地捆綁一處。革職?不過是鳥儘弓藏的老戲碼!但毓英所求,非頂戴花翎,而是雲南的太平!杜文秀不滅,滇無寧日!劉製台若真敢用我這‘非常之人’,毓英這把骨頭,就再賣給雲南一次!縱使粉身碎骨,馬革裹屍,亦在所不惜!”
這番話,擲地有聲,帶著一股置之死地的慘烈與豪氣。
周寬世心中最後一絲疑慮煙消雲散。他重重一拍岑毓英的肩膀:“好!彥卿兄有此肝膽,滇事尚有可為!劉製台那邊,自有我去分說!你且安心,靜候佳音!”
他知道,這把沉寂的利刃,已然出鞘,渴望著再次飲血!
當周寬世帶來的關於岑毓英“洞若觀火,胸有定策,報效之心甚堅”的消息傳到昆明,劉嶽昭心中最後一絲猶豫也消失了。
然而,起複一個剛剛因“跋扈”被革職的官員,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朝中清流言官的口水,就能淹死人。如何說服朝廷,特彆是說服那位垂簾聽政、對漢臣督撫本就心存疑慮的慈禧太後?
劉嶽昭把自己關在書房整整一夜。燭光搖曳,映著他伏案疾書的身影。
幾案上堆滿了廢棄的稿紙。他苦苦思索著最有力的說辭。
直接為岑毓英辯白喊冤?那隻會適得其反,坐實結黨的嫌疑。
強調岑毓英的才能?在朝廷看來,才能有時反而是桀驁不馴的資本……焦灼中,周寬世信中那句“非常時期,當用非常之人”再次浮上心頭。
他猛地想起一件震動朝野的舊事——當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中,以一介布衣參讚軍機,權柄極重,遭人彈劾。正是駱秉章以“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強奏,力保左氏,才使這位後來的中興名臣得以施展抱負,平定太平軍西征。
一道靈光驟然劈開迷霧!劉嶽昭精神大振,提筆蘸飽濃墨,在奏折的關鍵之處,字字千鈞地寫道:“……查逆首杜文秀,僭號滇西,根深蒂固,非深悉滇事、洞悉賊情者,無以製其死命。前雲南布政使岑毓英,久曆戎行,滇省情形最為熟諳,士民亦頗信服。上年湖南巡撫駱秉章奏稱‘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今臣冒死直陳,雲南剿賊大局,‘一日不可無岑毓英’!當此非常之時,唯有用此非常之人,行非常之策,方能收廓清之效。伏乞聖明洞察,天恩浩蕩,準臣所請,令岑毓英襄辦軍務,以安邊陲而慰民望……”
“一日不可無岑毓英”!這九個字,劉嶽昭寫得力透紙背,帶著孤注一擲的決絕。
他巧妙地借用了駱秉章保左宗棠的成功先例,將岑毓英的起複與維係雲南危局直接掛鉤,上升到了關乎朝廷在西南統治存續的高度,奏折連夜以六百裡加急馳送京師。
紫禁城,養心殿東暖閣。年輕的同治皇帝坐在禦座上,珠簾之後,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的目光銳利如刀,掃過禦案上那份來自雲南的奏折。
“一日不可無岑毓英”?她嘴角勾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這個岑毓英,剛因跋扈被革職,劉嶽昭就如此急切地要起用他?是確有其才,還是湘係又在結黨營私?
肅立在旁的軍機大臣們屏息凝神。恭親王奕欣沉吟片刻,出列奏道:“太後,皇上。劉嶽昭此奏,雖有急切之嫌,然其所陳‘非常之時用非常之人’之論,亦非無理。滇省糜爛至此,杜逆勢大,確需不拘一格用人才。況其援引駱秉章保左宗棠舊例,情理可通。岑毓英在滇多年,熟知地利民情,此乃實情。眼下當以平亂為第一要務,些許微瑕,似可暫置勿論。若其複出後仍跋扈不馴,再行嚴懲,亦不為遲。”
其他幾位軍機也紛紛附議,認為眼下雲南局麵,確需岑毓英這類熟悉地方的實力派人物。
慈禧太後沉默著,指尖輕輕敲擊著紫檀木的禦案。
她當然不信任岑毓英,更不喜地方督撫這種“非此人不可”的逼宮姿態。
然而,雲南的亂局不能再拖了。若真如劉嶽昭所言,沒了岑毓英就難以平亂,那朝廷的臉麵何在?權衡利弊,終究是江山穩固更重要。
她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劉嶽昭既以駱秉章舊事為比,力保此人可用,朝廷亦非不能給戴罪之人一個機會。著即開複岑毓英原銜,命其以原官雲南布政使)幫辦雲南軍務,襄助劉嶽昭剿賊。望其洗心革麵,戴罪立功。若再有不法,定嚴懲不貸!亦諭劉嶽昭,督撫同心,務期早日蕩平滇逆,勿負朝廷厚望!”朱批落下,塵埃落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那道明黃的諭旨連同吏部簽發的複職文書,由八百裡快騎送到岑毓英手中時,他正獨自在庭院中擦拭一柄許久未用的佩刀。
刀刃寒光凜冽,映著他晦暗不明的眼神。
他跪接聖旨,叩謝天恩,臉上無悲無喜。
起身後,他默默將聖旨供奉於中堂,然後回到院中,繼續一絲不苟地擦拭那柄長刀。
刀鋒越來越亮,映出他眼中沉寂已久的火焰,正一點點重新燃起,冰冷,熾烈,帶著一種近乎殘酷的專注。
昆明,總督衙門正堂。劉嶽昭一身正式官服,率麾下文武僚屬,肅立迎接。
當風塵仆仆卻腰杆挺直如標槍的岑毓英大步踏入正堂門檻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空氣仿佛凝固了一瞬。
劉嶽昭率先迎上數步,雙手抱拳,姿態放得極低:“彥卿兄!一路辛苦!滇省危局,百萬生靈,今日始見曙光!嶽昭才疏德薄,賴朝廷天恩,周軍門力薦,更賴彥卿兄不棄,慨然出山相助!自今日起,剿賊大計,全憑彥卿兄運籌帷幄!嶽昭甘為後盾,唯彥卿兄馬首是瞻!”這番話說得懇切至極,幾乎是以總督之尊,將前線指揮大權拱手相讓。
岑毓英目光如電,掃過堂中神色各異的眾人,最後落在劉嶽昭臉上,深深一揖,聲音沉穩有力:“製台大人言重了!毓英戴罪之身,蒙朝廷不棄,製台信重,敢不效死力?剿賊安滇,乃毓英夙願!然非常之局,當行非常之策。毓英所為,或有逾矩之處,或有非議之聲,但求製台大人,信我!”最後三個字,他加重了語氣,目光直視劉嶽昭。
劉嶽昭毫不猶豫,上前一步,緊緊握住岑毓英的手,朗聲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彥卿兄放手施為,天塌下來,有我劉嶽昭頂著!”
兩雙手,一雙是總督的厚重,一雙是布政使的剛勁,在無數目光注視下,緊緊相握。
這一握,不僅宣告著一位“非常之人”的正式複出,更奠定了晚清督撫關係中一段極其罕見卻至關重要的“督撫同心”格局。
喜歡花屋湘軍傳奇請大家收藏:()花屋湘軍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