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狠,不夠重,雖然不能說輕飄飄的,但打過去有點不疼不癢的感覺,打個抗擊打能力弱的還勉勉強強,要碰上頌巴這種比樹樁子還抗揍的,那我這拳頭即便正中麵門也和撓癢癢一樣,好幾次打的他閉了閉眼,摸了摸鼻子就過去了,給我這個氣啊,心想我這力量有這麼差勁嗎?怎麼說我也比他沉了30多斤呐!”
項驁想了想,道:
“我覺著你可以在爆發力上繼續使使勁,雖然現在每周已經練了不少提高這個的動作,但你現在需要的是進階的、有針對性的。
這樣吧,除了每天的固定訓練量之外,再加兩樣:跳龍門和抖大繩。”
抖大繩這個付山知道,從拳擊上流傳出來的方法,不僅對爆發力提高好處很大,同時還能挖掘心肺潛力,又因為燃脂效果頗好,已經被引進了健身圈成了一種高效的減肥和體適能運動。
但“跳龍門”是個什麼鬼?正欲發問,項驁起身做了個“跟我來”的手勢,等一路到了場館外一處集中安置露天器材的地方,指著明顯剛剛完工的高大架子,道:
“這個,知道怎麼用嗎?”
付山抬頭看了看,發現這就是兩根立柱,各自差不多三四層樓高,而二者之間的間隔大約在1.3米左右,每根正麵從上往下布滿了半包圍的開放式卡點,和臥推架上掛住杠鈴的掛鉤類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掛鉤與掛鉤之間則統一相距40厘米上下。
再看看旁邊,插著一排長度剛好能左右搭在立柱鉤子上的2.2米標準奧林匹克杠鈴杆。
憑著多年練武的經驗,他猜到了一個大概,便道:
“你是說把杆子放到上麵,手抓著杆用爆發引體的模式向上發力,然後騰空讓整個身體彈起來再以杆為梯一格一格的往上跳,等跳到最頂端時就叫‘躍龍門’了是吧?那這兩根柱子,便是‘龍門’咯?”
“對,形容的很準確。你可以從最基礎的20公斤空杆來,等沒有難度了再往上加重量,而以我的個人經驗,每次最好彆超過五公斤,不然很容易出事故;說到事故,為了安全起見,每次訓練這個項目,必須有兩人同時在場,另一人充當安全員,等把保險繩掛好後,在下麵必須鋪設防震墊,萬一力竭或者失誤沒掛住掉下來了,這些都能保證你不被摔傷。”
“懂了,我覺著如果能負重10公斤衝到頂,那爆發力肯定能上一個大台階,打破現在的瓶頸。”
“嗯。不過也彆忘了抖大繩,那個很關鍵,從直徑3厘米的開始,練到5厘米不費力了,再換鐵鏈,然後一直練到備戰結束。”
“校長,謝謝,謝謝你讓我對搏擊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付山說著伸手過來,而他的話顯然不止是指這兩種新的訓練項。
“客氣,我傾儘全力也是在為我自己的事,你們願意跟著我乾,是我得謝謝你們才對。”
而項驁指導完了兩人,自己也不是順著既定路線走下去便可以高枕無憂的。
他這些天來發現的最大問題,是力量轉化和輸出出現了障礙,既全身之力比之前提高了很多,但這個提高並沒有完全體現在招式的破壞性上,利用率十分有限,好比說勁道增長了50,可實際用在拳腳的不足10,浪費了很多。
拚命練深蹲、硬拉、高翻是為了什麼?如果隻是為了增強這一點打擊公斤數,那還不如多用點精力去搞一搞頭腦風暴發明一些出其不意的戰術來的實在。
畢竟要去的是打格鬥比賽,而不是比力量舉,不是比大力士,也不是比舉重,這是一場生死鬥,容不得半點馬虎。
所以如何將它們在需要它們的地方有的放矢成了項驁這幾天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事情。
既然手頭沒有什麼神奇秘籍看完了能讓任督二脈一夜通暢,第二天早上起來成為絕世高手,那琢磨來琢磨去,要克服此等基礎性難題,隻能一步一個腳印的用笨辦法,效率雖低,但絕對有效。
不過時間不等人,這意味著必須加強訓練強度,在區區幾十天內通過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飛躍打通關節。
項驁的具體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抓住當年練習膝擊時的彈力帶,左右來回重複蹬地擰腰送肩向前發力的過程。
與帶子產生的阻力一次次的對抗,正是一次次看不見的提高。
隻是眼下用的彈力帶數量已經今非昔比,曾經是四根現在翻倍成了八根,普通人使出吃奶的勁兒模仿這個動作不僅拉不動分毫,還得被回彈的力道給帶個跟頭,而他卻能一次就將八根一起拉到中間發白,拉伸至逼近極限的程度。
但拚了老命也最多拉10次這種幅度的,再往後會逐漸減少直至拉不動了為止。
而10次自然遠遠不夠,項驁知道其中症結不是耐力不足,乃是腿腰膀下中上三處配合還不夠順暢所致,因此在每一回的訓練中他根據個人體會一點點改進,果然在一星期後有了明顯的效果,七天前10次是天花板,眼下乘以三仍有餘力。
在即將要到停止備戰進入最後的休息期時,八根彈力帶於一次全力以赴的釋放下“啪”的一聲轟然崩斷,雖然靠近身體的那一端飛過來抽在後背上疼得要死,但項驁卻笑出了聲,因為他知道練成了。
喜歡濤起微瀾請大家收藏:()濤起微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