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保安堂院裡,傳來禹允貞的聲音:“民哥,借您吉言,十年後也許天子會給我頒這個名號呢。”
周懷民心裡可笑,十年後,崇禎墳頭草都一米多高了,大明餘額已不足,他倒是想給你頒,但他的實力不允許啊。
“正是,所以不懂就學,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還要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從實踐中獲取靈感,到實踐中去驗證靈感。”
禹廷璋道:“這便是你之前說的實證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一樣的道理。蘇紹喜,你要多認字,不懂了就去請教你妹妹。”
周懷民道:“如抽水機,如軋棉機,如高爐冶鐵,如煤渣路,都是我從《大學》中悟出的格物之學中獲得,格學之道,在於富民。各位,我希望你們未來有一天,也能成為格學家。”
說完,端起涼白開,笑道:“未來的格學家,我代表農會村民向大家請求,在做工常懷質疑之心,常思改良之道,如何?”
眾工匠聽周懷民在石桌一言,如撥雲霧而見青天。
若真論手藝和氣力,周懷民都不如在座各位。
而各位工匠缺的,是橫跨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的視野和格局。
各位工匠聽了周懷民諄諄教導和激勵,仿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前方忽有一盞明燈,為自己照亮了內心深處一直渴望的方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那就是,身為工匠,也是有自己的學問的,就是東家說的格學。而格學之道,在於富民。
之前沒接觸過周懷民的一些工匠,見周懷民為人親切和善,眾人的心思都活泛起來。
宋斌道:“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解決了板車容易磨損的問題,就能讓拉車的村民少受罪,多拉貨。”
周懷民笑道:“正是這個道理,板車改良,我覺得有許多思路,比如現在用的木軸,可改為鐵軸,輪轂改為銅轂,耐磨和緩衝的性能更好。這些材料我們現成的都有。”
譚鐵匠道:“難點在於鑄造空心鐵管。”
周懷民道:“我們附近幾個村,鑄造、翻砂、做模,許多經驗豐富的鐵匠和窯工都擅長。大家要善於從人民中吸取知識和養分,結合到自己工作中,改良更好用的工具,再到人民中去,提升村民的生產能力。”
又道:“具體怎麼鑄造空心鐵管,我也不懂,你們多研究研究。我隻知道,這個技術極其重要,以後會有大用處。”
蘇紹喜經過和周懷民的一段時間接觸,已了解他是個喜歡研究創新的人。自己不正是被這樣招來的麼。
想在周記有大出息,自己必須露兩手才行,便道:“現在造紙坊新招的師傅們都已學會我教的工藝,我平時也無事,見咱們的煤焦油挺稀罕,我就用火燒了燒,發現這個東西也出炭黑,和燃燒燈油一樣,那這樣我們豈不是可以造大量的墨?”
周懷民聽了,驚喜道:“對啊,我還真沒想到,既然造紙坊那邊無事,你便來農會格物堂這裡,研究研究這個油墨。”
宋斌笑道:“看,這不就有收獲了!”
周懷民感歎:“我看呐,咱們太缺乏交流,以後不定時舉辦格學富民會,我們隻交流這工藝格物之學,可好?”
“好!”
廂房裡,保民報社的蘇文佩已側耳傾聽了半天,聽到這裡,鋪平新紙,擼起衣袖,提筆寫下兩字:格學。
字體娟秀靈逸,散發著幽幽墨香。
喜歡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請大家收藏:()明末: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