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借著《天仙配》的熱度和村民的議論,暫時壓下了地主陳老爺的氣焰。
但陳平安知道,像陳老爺這種在鄉裡橫行慣了的人,絕不會輕易善罷甘休。
輿論的壓力隻能讓他暫時收斂,卻無法根除他心中的怨恨和貪念。
果然,沒過多久,新的麻煩又悄然而至。
這一次,陳老爺學聰明了,不再直接針對陳平安本人,而是將矛頭對準了陳家的根本——田地和日常生產。
手段也更加隱蔽,更加符合“規矩”。
先是村裡那條灌溉水渠的管理。
掌管水渠分流閘口的,是陳老爺的一個遠房侄子。
最近幾天,輪到陳家田地用水時,那閘口放出的水量總是時大時小,極不穩定。
有時甚至直接以“上遊缺水”為由,關閉閘口。
眼看著自家田裡的秧苗因為缺水而有些發蔫,陳山急得嘴上起泡,去找那管閘口的人理論。
對方卻拿出各種理由搪塞:“哎呀,陳山叔,不是我不給你放水,實在是今年天旱,上遊下來的水就這麼多,下遊還有好幾家等著呢。我這也是按規矩辦事,總得讓大家都沾點雨露不是?”
話說的冠冕堂皇,滴水不漏。
陳山雖然憋了一肚子火,卻也無可奈何。
緊接著,村裡又要修繕祠堂,按照慣例,各家都要按人頭或田畝攤派一定的錢糧或勞役。
負責此事的村正,恰好也是陳老爺的心腹。
結果,攤派到陳家的錢糧和勞役,明顯比其他同等情況的人家要重上不少。
理由也很“充分”:“陳山家如今日子好過了,平安又是讀書人,將來前途無量,理應為宗族多儘一份心力嘛。”
赤裸裸的道德綁架,卻又讓你挑不出太大的毛病。
陳山和李秀氣得夠嗆,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跟他們硬頂?人家拿著“宗族大義”壓你。
忍氣吞聲?那以後還不得被他們拿捏得死死的。
陳平安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心中冷笑。
這陳老爺,還真是陰魂不散。
明麵上不跟你衝突,就用這些沾染著人情世故、村規民約的小手段,一點點地蠶食你,刁難你,讓你有苦說不出。
這種手段,比直接的暴力威脅更難對付。
因為它們往往披著一層“合規”、“合理”的外衣。
怎麼辦?
直接去找陳老爺?他肯定不會承認。
鬨到官府?為這點灌溉用水和攤派不公的小事,官府未必會管,而且沒有確鑿證據。
硬抗?隻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甚至被扣上“不敬宗族”、“不服村規”的帽子。
看來,還得用點巧勁。
解鈴還須係鈴人。
既然對方是利用“規矩”來刁難自己,那自己就得從“規矩”上找到突破口。
腦海中的圖書館再次啟動。
搜索關鍵詞:“大夏律例·農田水利篇”、“宗族鄉約”、“村規民約”。
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各地鄉約範本迅速呈現。
仔細研讀對比。
很快,陳平安就找到了對方做法中的程序瑕疵和不合情理之處。
比如,關於灌溉用水的分配,雖然鄉約裡規定要“兼顧各家”,但也明確了要“按照田畝順序,保證時效”,絕不能隨意克扣或拖延。
再比如,關於祠堂修繕的攤派,雖然強調要“量力而行,富者多助”,但也規定了基本的攤派標準和上限,不能因為某家“日子好過”就隨意加碼。
而且,所有村務攤派,都應該由村中耆老共同商議決定,並進行公示,而非村正一人說了算。
找到了法理依據,接下來就是如何運用了。
直接拿著律例去找管閘口的人或村正理論?
效果未必好。
人家可以說自己不識字,不懂法,或者乾脆耍無賴。
必須找到一個既能主持公道,又讓對方無法辯駁的人。
這個人選,陳平安心中很快就有了答案——村裡的族老,陳氏宗族的大家長,那位平日裡還算公正、也受過陳家小恩惠比如陳平安送過他兩本話本解悶)的老爺子。
第二天,陳平安沒有讓父母出麵,而是自己一個人,捧著一本圖書館裡找出來的、符合時代背景的)關於鄉約的舊書,恭恭敬敬地來到了族老家。
族老正在院子裡曬太陽,看到陳平安來了,有些意外:“平安娃兒,今兒怎麼有空來我這老頭子這兒了?”
“給族爺爺請安。”陳平安先行了個禮,然後才說明來意,“族爺爺,學生近日讀書,看到些關於鄉約規矩的地方,心裡有些疑惑,想向您老請教請教。”
姿態放得極低,將自己定位為虛心求教的晚輩。
“哦?什麼疑惑?說來聽聽。”族老來了興趣,示意他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