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安心裡有數,結合圖書館裡關於“人物塑造”和“情節結構”的基礎理論,開始用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點撥”。
“林先生覺得人物乾巴巴,或許…是因為我們隻寫了他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卻沒寫他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這麼說?”
“所謂‘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一個人物,他的出身背景、性格經曆、內心欲求,都會影響他的言行舉止。咱們在下筆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個人物,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想要什麼?他害怕什麼?把他這些‘裡子’想透了,那他的‘麵子’言行舉止)自然就立起來了,也就活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番話,其實是現代編劇理論裡“人物小傳”和“核心動機”的簡化版,但用儒家“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道理包裝一下,聽起來也頗有幾分道理。
林易聽得連連點頭,眼中露出茅塞頓開的光芒:“對對對。小先生所言極是。晚生以前隻顧著編排情節,卻忽略了人物的根子。受教了,受教了。”
“至於情節平鋪直敘嘛…”陳平安繼續說道,“或許可以試試…製造一些‘衝突’和‘轉折’?”
“衝突?轉折?”林易不解。
“嗯。比如,主角想要達成一個目標,總不能讓他輕輕鬆鬆就成功了吧?得給他設置點障礙,讓他遇到些困難,甚至…讓他失敗幾次。”
“這個障礙,可以是外部的敵人,也可以是內心的掙紮。有了衝突,故事才會有張力。”
“轉折呢,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讀者以為故事要往東走的時候,突然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讓他驚呼一聲‘原來如此’。這樣,故事才不會顯得寡淡無味。”
這又是現代敘事理論裡“矛盾衝突”、“設置懸念”、“反轉”等技巧的通俗化解釋。
陳平安結合《白蛇傳》和《天仙配》裡的具體情節,簡單舉了幾個例子。
比如白素貞與法海的衝突,董安賣身葬父的困境,水漫金山的轉折等等。
林易聽得如癡如醉,隻覺得眼前仿佛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原來…故事還可以這麼寫。
困擾了他許久的難題,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解決的方向。
“小先生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林易激動地站起身,對著陳平安深深一揖,“晚生今日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小先生之才,遠非晚生所能及也。大恩不言謝,日後若有用得著晚生的地方,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態度極其誠懇,感激涕零。
陳平安連忙扶起他:“林先生不必如此。你我皆是愛文之人,互相探討罷了。算不得什麼指點。”
又與林易閒聊了幾句,旁敲側擊地打聽了一些縣裡讀書人的情況。
比如縣學裡有哪些出名的才子,今年的縣試大概有多少人參加,競爭態勢如何,以及…有沒有其他像林易這樣,對通俗話本感興趣,或者試圖以此謀生的讀書人。
林易知無不言,言無不儘。
將自己所知道的情況,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陳平安。
通過這次交談,陳平安不僅收獲了一個對自己感恩戴德的“粉絲”,也對本地士林的現狀和科舉的競爭環境,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送走了感激涕零的林易。
陳平安站在院子裡,若有所思。
這件事,很快就在小範圍內傳開了。
有人稱讚陳平安小小年紀便有大家風範,不吝賜教,樂於助人。
也有人依舊抱著老觀念,譏諷他“不務正業”,整日裡與那些寫“小說家言”的人為伍,失了讀書人的身份。
對於這些讚譽或非議,陳平安已經能夠做到心如止水,不置可否了。
名聲是雙刃劍,有人捧你,就有人踩你。
關鍵在於,自身的實力是否足夠強大,能夠支撐起這份名聲,抵禦住隨之而來的風雨。
至於那位林易書生,未來是會成為自己的助力,還是因為某些原因變成對手?
現在還不好說。
人心難測。
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至少目前看來,結下這份善緣,總歸不是壞事。
而自己在士林中的初步形象,大概就是…一個才華橫溢、略顯神秘、特立獨行,但似乎還算“樂於助人”的“神童”吧。
這個形象,有利有弊。
如何利用好其中的“利”,規避其中的“弊”,將是他未來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的課題。
喜歡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請大家收藏:()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