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也曾嘗試著在文章中‘標新立異’,想要‘語不驚人死不休’。結果呢?鄉試屢試不第。考官的批語,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才氣有餘,學力不足,法度不謹,難堪大用’。”
說到這裡,自嘲地笑了笑。
“後來啊,痛定思痛,才明白一個道理。”
轉過身,看著陳平安,眼神鄭重。
“這八股文,固然有其弊端,束縛思想。但它能成為國朝取士之標準,曆經百年而不廢,也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其格律之嚴謹,其邏輯之縝密,其對仗之工整,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文字訓練。能在如此苛刻的限製下,將一個道理闡發得淋漓儘致,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本事。”
“真正的高手,並非完全被格式所束縛。他們懂得如何在格律之內,輾轉騰挪,展現出精妙的構思和獨到的見解。”
“關鍵在於什麼?”方先生自問自答,“關鍵在於,對經典的‘真懂’,和對題旨的‘妙悟’。”
“所謂‘真懂’,就是要吃透經典原文,理解聖賢的微言大義,把握其精神實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章句訓詁的表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謂‘妙悟’,就是要善於抓住題目的核心,找到一個精妙的切入點,然後圍繞這個點,層層深入,旁征博引,將道理說透,說亮,說得滴水不漏,又餘味悠長。”
“做到了這兩點,格式便不再是枷鎖,反而成了你展現才華的舞台。”
老先生的一番話,如同撥雲見日,讓陳平安心中豁然開朗。
是啊,自己之前一直將八股文視為敵人,總想著如何對抗它,戰勝它。
卻從未想過,或許可以…理解它,利用它?
將它視為一種工具,一種載體。
一種用來表達自己思想經過包裝和改造的)的工具。
一種用來通過科舉考試、實現自己目標的載體。
心態若是轉變了,或許…筆下的文字也會不同?
“先生…”陳平安若有所思。
“老夫這裡,還有一篇當年鄉試時所作的文章。”方先生從書箱裡又翻出一份更舊的卷子,遞給陳平安,“這篇文章,雖然最終也未能中式高第,但老夫自覺在‘破題’和‘起講’上,還是有幾分心得的。你拿回去,仔細看看,或許…能有所啟發。”
陳平安鄭重接過,再次深鞠一躬:“多謝先生點撥。”
這一次,是發自內心的感激。
老師不僅指出了他的問題所在,更重要的是,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思路。
八股文,或許並非全然是束縛。
關鍵在於,如何找到那個在格律之內自由揮灑的平衡點。
回到家中,陳平安沒有再急於動筆。
而是將方先生給的那篇“得意之作”,以及圖書館裡那些真正頂尖的八股範文,放在一起,反複對比研讀。
揣摩那些高手是如何在嚴密的格式中,展現出氣勢、文采和見識的。
他們是如何巧妙地破題,精準地抓住題眼?
他們是如何在對仗工整的股比中,將論證層層遞進,邏輯嚴密?
他們是如何引用經典,既貼切自然,又服務於主旨?
他們又是如何在“代聖人立言”的同時,subty地融入一絲屬於自己的光彩?
看得越多,思考得越深,陳平安對八股文的理解也漸漸發生了變化。
不再是純粹的厭惡和抵觸。
而是開始將其視為一種…複雜的、有內在邏輯的“文字遊戲”。
一種需要高超技巧和深厚功底才能玩好的遊戲。
而他,既然要參與這場遊戲,就必須先掌握它的規則,然後…爭取成為玩得最好的那一個。
心態的轉變,能否帶來寫作上的突破?
他又將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既符合規範又能展現鋒芒的八股文風格?
這個過程,注定不會輕鬆。
或許會很漫長。
但至少,他已經不再迷茫,找準了努力的方向。
書山有路,或許未必需要“勤為徑”。
但找到正確的路徑,無疑能事半功倍。
喜歡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請大家收藏:()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