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陳平安正在為府試的備考和行程規劃而努力,方敬儒先生心中甚慰。
這位自己最為看重的弟子,不僅天資聰穎,更難得的是沉穩踏實,凡事都能提前謀劃。
這日,方敬儒將陳平安喚至書房。
書房內,依舊是那熟悉的書香墨韻。
方敬儒從書架上取下幾本略顯陳舊的書籍,鄭重地遞給陳平安。
“平安,這幾本書,是為師當年參加府試時,搜集和整理的一些心得筆記,以及幾位名家點評過的時文策論。”
方敬儒的聲音帶著一絲追憶。
“雖然時過境遷,有些內容可能已經不太適用。”
“但其中一些應試的技巧和思路,或許對你還能有些啟發。”
陳平安雙手接過那幾本書籍,入手微沉。
書頁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泛黃發脆。
上麵用蠅頭小楷,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批注和心得。
字裡行間,都透著方先生當年的心血和對科舉之路的執著。
“多謝先生厚賜!”
陳平安心中感動,再次躬身行禮。
這幾本手抄本的價值,遠非市麵上那些普通的參考書籍可比。
其中蘊含的,是一位前輩學子最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不必客氣。”
方敬儒擺了擺手,示意陳平安坐下。
“你能金榜題名,便是對為師最好的回報了。”
方敬儒看著陳平安,眼神中充滿了期許。
“平安,府試與縣試不同。”
方敬儒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
“府試的考官,乃是知府大人,其眼界和學識,自然遠非縣令可比。”
“縣試之時,或許隻要文章合乎法度,言辭通順,便能僥幸過關。”
“但到了府試,僅僅做到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還請先生明示。”
陳平安虛心請教。
“府試考官,更看重的是考生文章中的‘見識’。”
方敬儒一字一句地說道。
“也就是說,你的文章,不僅要寫得漂亮,更要言之有物,能展現出你對世事民情的洞察,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好,能提出一些具有‘經世致用’價值的見解。”
“經世致用……”
陳平安心中默念著這四個字。
這與自己之前打探到的,關於南淮府趙知府的施政風格,不謀而合。
看來,這位趙知府,確實是個務實派。
“先生的意思是,在策論方麵,要多下些功夫?”
陳平安問道。
“正是如此。”
方敬儒點了點頭。
“八股經義,固然是科舉的根本,不可偏廢。”
“但在府試這種層級的考試中,一篇立意高遠、見解獨到的策論,往往更能打動考官,成為你脫穎而出的關鍵。”
“所以,為師建議你,在接下來的備考中,除了溫習經史,也要多關注一些本朝本府的實際情況,多思考一些與民生、經濟、吏治相關的問題。”
“若能在策論中,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哪怕隻是些許淺見,也遠比那些空泛的議論要強得多。”
方敬儒的這番話,如同一盞明燈,為陳平安指明了備考的方向。
“多謝先生金玉良言,學生茅塞頓開!”
陳平安再次起身,鄭重地向方敬儒行了一禮。
從方先生家中回來後,陳平安便將備考的重心,向策論方麵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