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參加此宴,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宴會廳內,早已是賓客滿座,喜氣洋洋。
南淮府有頭有臉的官員、鄉紳名流、以及一些德高望重的宿儒大儒,都齊聚一堂。
新科舉人們,則按照名次,依次入座。
陳平安作為本科解元,自然是坐在了最顯要的位置,與周培公、南淮知府、以及幾位府學教授同席。
宴會開始,南淮知府率先起身,致辭祝賀。
無非是些勉勵新科舉人再接再厲,為國效力之類的場麵話。
隨後,便是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氣氛熱烈。
酒過三巡,便有官員或名宿,開始向新科舉人們,尤其是坐在首席的陳平安,出題考較。
這既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提攜。
若能應對得當,自然能給在場的達官貴人們,留下一個好印象。
“陳解元,久聞你文采斐然,尤擅詩詞。老夫今日,想請教一二。”
一位須發皆白,頗具名望的老翰林,端著酒杯,笑嗬嗬地對陳平安說道。
“晚生不敢當。”
陳平安連忙起身還禮。
“前輩請講。”
“嗬嗬,陳解元不必拘謹。”
老翰林擺了擺手。
“老夫隻是想問問,陳解元以為,當今詩壇,何為正道?又當如何,才能推陳出新,再創輝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頗為宏大,也容易引人爭論。
陳平安略作思索,便開口回答道:“回稟前輩,晚生以為,詩言誌,歌詠言。詩詞之正道,在於抒發真情實感,反映時代風貌,關注民生疾苦。”
“至於推陳出新,則需在繼承前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之上,勇於創新,不拘一格,融入新的思想與情感,方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好一個‘抒發真情實感,反映時代風貌,關注民生疾苦’。”
老翰林聞言,撫掌讚歎。
“陳解元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見識,著實難得。”
接下來,又有幾位官員和名宿,向陳平安提出了一些關於經義、時政、甚至農桑水利方麵的問題。
陳平安憑借著紮實的學識,敏捷的思維,以及超越時代的眼光,都一一應對自如,對答如流。
其言語之間,既有讀書人的儒雅與謙遜,又不乏年輕人的銳氣與鋒芒。
偶爾,在遇到一些迂腐保守的觀點時,少年也會毫不客氣地予以反駁,言辭犀利,卻又恰到好處,令人拍案叫絕。
一時間,整個宴會廳內,都成了陳平安展現才華的舞台。
在場的官員名宿們,無不被其淵博的學識和過人的智慧所折服。
就連主考官周培公,也是頻頻點頭,眼中充滿了讚賞與期許。
“陳解元,當真是國之棟梁啊。”
周培公端起酒杯,向陳平安遙遙一敬。
“本官相信,以你的才華與抱負,日後定能在朝堂之上,大放異彩,為國為民,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
“多謝大人謬讚。”
陳平安也舉杯回敬。
“晚生定當不負大人厚望,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宴會一直持續到深夜,才漸漸散去。
陳平安在周培公的親自引薦下,又結識了不少府城乃至省內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些人,大多對陳平安的才華表示讚賞,並紛紛向其示好,暗示可以為其引薦京中的人脈。
陳平安一一應對,不卑不亢,從容得體。
心中卻在暗暗思量,這些人脈,日後或許能派上用場。
鹿鳴宴罷,陳平安的名聲,在南淮府,乃至整個江南士林,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
“少年解元”、“經世奇才”之類的美譽,不脛而走。
隻是,陳平安心中清楚。
這一切,都還隻是開始。
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京城,那座彙聚了整個大夏王朝權力與榮耀的中心,正等待著他的到來。
喜歡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請大家收藏:()老陳家祖地冒煙出狀元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