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午後,陳平安換上了一身嶄新的青色儒衫,在張明遠和李士林的陪同下,依約來到了張編修的府邸。
張府的門前,早已停放了不少裝飾考究的馬車。
顯然,今日前來參加文會的,都是些京城有頭有臉的人物。
陳平安遞上名帖,便有管家快步迎了出來。
“陳解元,我家大人已在後花園等候多時了,快請隨我來。”
那管家正是昨日前來送請柬的張福,見到陳平安,臉上堆滿了熱情的笑容。
在張福的引領下,三人穿過幾重回廊,來到了一處布置得雅致清幽的後花園。
花園之中,假山流水,奇花異草,錯落有致。
一座臨水的八角涼亭之內,早已聚集了不少文人雅士。
有身著官袍,氣度不凡的翰林官員。
也有一些衣著光鮮,神采飛揚的年輕士子。
眾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或品茗賞景,或談詩論文,氣氛頗為融洽。
張編修正與幾位同僚,站在亭子中央,談笑風生。
見到陳平安進來,張編修眼睛一亮,連忙笑著迎了上來。
“哈哈,陳解元,你可算是來了。”
張編修熱情地拉著陳平安的手。
“老夫還以為,你這名動江南的少年解元,要讓咱們這些老家夥,好一陣苦等呢。”
“張大人說笑了。”
陳平安拱手還禮。
“晚生初到京城,能得大人盛情相邀,已是榮幸之至,豈敢遲到。”
“來來來,老夫為你引薦幾位朋友。”
張編修拉著陳平安,向亭內的眾人介紹道。
“諸位,這位便是在南淮府鄉試中,一舉奪魁,名動江南的陳平安陳解元。”
“哦?這位便是陳解元?”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久仰陳解元大名,今日一見,三生有幸。”
亭內的眾人聞言,都紛紛將目光投向陳平安,眼中或多或少都帶著一絲好奇與審視。
畢竟,陳平安“少年解元”的名頭,以及之前在南淮府與徐家父子智鬥的事跡,早已在京城士林中,有所流傳。
陳平安一一與眾人見禮,不卑不亢,從容淡定。
其言談舉止,進退有度,絲毫沒有尋常年輕士子的局促與不安。
倒讓在場的不少翰林官員,暗自點頭,心中更多了幾分讚賞。
寒暄過後,眾人便重新落座。
文會,也正式開始。
今日的文會,並無固定的題目和形式。
眾人可隨意暢談,也可即興賦詩作畫,切磋學問。
起初,大多是幾位年長的翰林官員,在談論一些朝堂之上的時政要聞,或是點評一些近期的詩文佳作。
陳平安則坐在一旁,默默傾聽,並不輕易插話。
少年知道,今日自己是客,不宜喧賓奪主。
而且,這些翰林官員,大多是飽學之士,見識廣博。
能有機會聆聽他們的見解,對自己而言,也是一種難得的學習機會。
“聽聞陳解元在南淮府蘭亭雅集之上,曾以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技驚四座,力壓群芳。不知今日,可否讓我等也有幸,一睹陳解元的大作風采啊?”
一位與張編修交好的中年翰林,突然笑著對陳平安說道。
此言一出,亭內眾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了陳平安身上。
顯然,大家都對這位少年解元的詩才,充滿了期待。
陳平安聞言,微微一笑,起身拱手道:“前輩謬讚了。晚生才疏學淺,不過是些塗鴉之作,難登大雅之堂。今日有幸,能與諸位前輩一同品茗論道,已是受益匪淺,豈敢再班門弄斧,貽笑大方。”
“嗬嗬,陳解元不必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