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凱連連點頭:“微臣謹記。”
他接過圖紙,忍不住執筆勾勾劃劃,時而擰眉,時而喜笑顏開。
不過一刻,他便把曲轅犁的結構、原理,了然於心,且將高楷所畫不規範的地方,一一改正。
高楷暗歎:對比他這個門外漢,宇文凱才是專業人才。
他一直認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希望這曲轅犁,能給神州大地帶來一些改變。
也算他這個農家子弟,一點微末貢獻了。
王寅虎輕聲道:“大王,您勞累許久,飲些茶湯,歇一歇吧?”
“不用茶湯。”高楷搖頭,“我飲些清水即可。”
他看著田地裡,穠哥兒蹦蹦跳跳的身影,笑道:“天色不早,也該回宮了。”
“不然,這小兒祖母、阿娘,都該來催促了。”
……
劍南道,益州,成都。
自從高楷拿下此城,已然過去數年。
蜀地本就沃野千裡,人煙稠密,納入高楷麾下後,更風調雨順,連年豐收。
刺史崔鴻漸亦牢記高楷囑咐,與民休養生息,政治清明,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使得整個益州,乃至劍南道,越發物阜民豐。
天府之國,實至名歸!
民眾荷包逐漸豐滿起來,便萌生更高一層的追求,不遺餘力投入下一代。
讓家中子弟讀書、入仕,到長安城做大官,甚至封侯拜相,便成了家家戶戶共同願景。
前些時日,秦王下令,重開科舉的消息傳來,更如烈火烹油一般,使整個成都沸騰。
士子們奔走相告,幾乎喜極而泣,忙不迭地麵北拜謝,又一窩蜂報名縣試,生怕隻在夢中。
殷實人家也忙不迭地讓子侄入學,聘請名師教導。
升鬥小民亦咬咬牙,商議著闔家出力,供養一個讀書郎。
成都是益州治所,又素來富裕,因此,不光興建縣官學,更有州官學。
依照秦王之令,無論富戶大族,還是平民子弟,都可入學。
有了學堂,自然少不了書本,家家戶戶,都忙著添置一套四書五經。
於是,城中各家書肆生意興隆,前來購書之人絡繹不絕,幾乎把門檻踏破。
諸位掌櫃們樂得合不攏嘴,暗中把高楷當作財神爺來供奉,早晚跪拜不迭。
隻是,訂單雖多,交付卻來不及——倚靠抄書匠,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下去,實在耗時太久。
譬如一部《史記》,需要三個抄書匠,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抄完。
隨後,還要經過校書人檢查錯字,查漏補缺,越發耗時。
沒奈何,掌櫃們隻能大肆招募抄書匠,加班加點,希冀接住這一場潑天富貴。
與此同時,命各家匠人們絞儘腦汁,研發印刷之術。
若能成功,不光自家書肆受益,更能去州府、乃至長安城領賞——秦王許諾賜官、賜錢、賜田畝,誰不渴求?
此時,一名刻工,柳忠,拐過街巷,來到官學,琅琅讀書聲入耳,他不由自主停下腳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柳忠又羨又歎,家裡兩個兒子,早就到了讀書年紀,本可送入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