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輪、第五輪以此類推,每一輪變陣,先舉旗為客,後舉旗為主。
東西二軍各派五十名精壯士卒,持刀、盾作戰,分為五次。
第一次、第二次交戰,兩方輪流做出勇敢、怯懦姿態。
戰場之上,局勢瞬息萬變。無論麵對強軍,還是弱旅,都得隨機應變。
第三次,兩方勢均力敵,互不相讓。
第四次、第五次,先後展現得勝、敗退之姿。
兩軍交戰,自有勝負,勝不驕,敗不餒,是一支強軍必備的素質。
刀、盾手交戰完,全軍再度回歸原位,列直陣。
咚!鼓聲震響,諸位郎將偃旗,所有步兵齊齊下拜,高呼秦王萬歲。
待高楷揮手,複又擊鼓,舉旗,東西二軍齊至第三個標注處,止步。
這也是整個場地正中心,隨著鼓聲響起,眾人後退,每到一個標注處,皆止步高呼,直到回歸原位,恢複直陣。
至此,步兵講武結束,眾騎兵躍躍欲試。
帷宮中,唐檢拱手:“請大王觀馬軍!”
“可!”高楷笑道,“我拭目以待。”
“遵令!”
都梁山上,兩人隔開數步,以免爭執不休。
縱觀秦軍變陣,錢惟治頗有自愧不如之感。
他雖為征北大將軍,統率五萬之眾,但久在行營發號施令,和帳下士卒總有一層距離。
然而,高楷從蘭州金城起兵以來,皆身先士卒,久而久之,君臣之間有袍澤之誼,雖有十萬之眾,但如臂使指。
另一頭,庾行簡神色陰沉,武將太過勢大,我等文臣難有出頭之日,須得奏請大王,加以約束才是。
否則,縱容錢惟治、馬希震等人手握大權,吳國難有寧日。
……
淮河北岸,第二場講武開始。
東西二軍騎兵策馬出陣,一如之前行進、退後,隻是無需下拜。
每一輪,兩軍各派八個驍騎挑戰。
咚!鼓聲中,雙方各持刀、槍,戰至一處。
為防意外,高楷下令,點到為止,不能致死、傷殘,否則,按律處置。
雖有嚴格約束,但兩軍交擊時,刀光凜冽,槍影森森,著實驚心動魄。
不久後,眾騎兵回歸原位,列成直陣。
李元崇、許晉策馬奔來,拱手道:“稟大王,大閱禮畢,請還!”
高楷笑問:“全軍將士,有無違期不到者?”
按照擅興律規定,諸大集校閱,違期不到者,杖一百,三日加一等。
諸將犯者,加二等。
李元崇朗聲道:“全軍皆至,並無一人違期!”
“好!”高楷大笑,走下高台,策馬到中軍,環顧眾人,“此次講武,軍容整齊,毫無差錯,皆是爾等之功。”
“傳我令,今日殺豬宰羊,犒勞三軍。”
“謝大王!”眾人歡呼雀躍。
“大王萬歲!”
甲光照徹天地,喊聲如雷,震動淮河兩岸。
臨淮城百姓夾道觀賞,皆讚不絕口。
“秦軍果然雄壯!”
“是啊!有秦王坐鎮,再不用怕吳軍殺來。”
“我們可過安生日子了!”
方善行旁觀此景,歎道,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假使鄭國有這等強軍,怎會猝然滅亡。
都梁山上,錢惟治攥緊手掌,慶幸自己並未一時衝動,引發兩軍大戰。
否則,生死難料!
庾行簡麵色發白,喟然歎息,與高楷對敵,實乃不智。
倒不如攻打楚國,奪取山南東道,從此以淮河為界,秦、吳兩國分而治之,成南北朝之勢。
兩人心思各異,忽見一員小校飛奔而來,奉上一封文書。
“大王命我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