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是真的將百姓疾苦看在了眼中,西溪這個地方有這麼多的官員,我就不信一個看出來海堤重要性的人都沒有!}
{那當然還是有的,但在他們看來,這些百姓這麼多年也就這麼過來了,何必要自尋煩惱呢?}
{就是,修建海堤那可不是個小工程,萬一朝廷不同意怎麼辦?或者說,朝廷因為這件事給自己的官職考核評價降低了怎麼辦?}
{官員會升遷調動,對於他們來說,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原來範仲淹把這件事報上去之後,並沒有立刻得到解決啊!}
{想多了,範仲淹這種官職,撐死了能有八品,這麼個底層小官員的奏折,連到達皇帝麵前的資格都沒有,還想解決海堤這麼大的事情?}
{張綸也是個好官啊,雖然晚了一點,但是他至少真的把這件事上報了!}
{對,就是擔心範仲淹明明都已經闡明了利害關係,有些官員還是不作為,甚至連上報都不願意,這才惡心!}
{不是有個說法是範仲淹在自己的母親去世之後才改的姓氏嗎?}
{說法不一樣而已,不管怎麼說,反正範仲淹放棄了朱家,認祖歸宗了!}
{誰為百姓做了實事,百姓都是看在眼裡的,所以即便後來範仲淹辭官,這道海堤仍舊被稱為範公堤!}
{果然,還是我家的二鳳看的清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啊!}
範蠡看到這裡都有些心疼自己的這個子孫後代了。
相比起北宋,在春秋時期讀書更是不容易,範蠡都不敢想象,範仲淹這小子在外求學的那幾年,到底是怎麼過的!
不過,他也同樣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自豪,即便出現了困難,範仲淹也能克服困難迎難而上,這才是他們範氏族人應有的氣魄!
萬界中的百姓聽聞範仲淹認祖歸宗後,對範仲淹的這種做法出現了兩種不一樣的意見。
有人覺得,他認祖歸宗是正確的,也有人覺得,朱家對範仲淹這麼好,為什麼不能就這般將錯就錯呢?
而且,範仲淹還考上了進士,這對於家族來說是多麼大的榮耀啊!
若是範仲淹為自己占據了朱家子孫的資源而感到愧疚,這份榮耀難道不是最好的報答嗎?
隻要他還是朱家子,這種科考帶來的正麵影響,就一定會報答在朱家子孫的身上,這何嘗不是一種資源的反饋呢?
不管怎麼說,他們的想法都不是範仲淹本人的想法。
範仲淹選擇了認祖歸宗,那麼就一定會用其他的方式報答朱家!
“你看這群人,連秀才都不是,還在這大放厥詞的評價人家範文正公呢!”
一些普通百姓看著茶館中高談闊論的書生們,麵露鄙夷。
“就是就是,人家想怎麼辦就怎麼辦,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啊!”
一個婆婆嗑著瓜子附和。
“沒看到朱文翰還被皇帝追贈為太常博士了嗎?就連朱文翰的原配夫人都有了誥命!我看啊,這範相公的恩,也還的差不多了!”
這可是真正的麒麟子啊!要是自己家能夠出這麼一個,彆說是養子認祖歸宗了,乾什麼他都不反對!
“我覺得吧,範相公還是很知恩圖報的,畢竟是在朱家長大的,就算他認祖歸宗,改了姓氏,朱家人有什麼事情,也一定會幫忙的!”
很多百姓都看到了範仲淹對於西溪百姓們的愛護,看的出來這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
什麼改不改名的,他們管不了這麼多,隻知道,隻有這樣的官,才能讓他們這群百姓有活路!
【範仲淹在應天府的寧陵縣為自己爹母親守孝,當時的應天府知府晏殊得知了範仲淹的才名,就邀請他到府學任教。】
【這次機會是很難得的,畢竟範仲淹守孝的時候也是要生活的。】
【範仲淹最讓我們佩服的地方,就在於他不論身處那個位置,都會竭儘全力,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
【作為老師的範仲淹自然也不例外。】
【在府學執教期間,範仲淹以身作則、監督學子、教導學生也是不遺餘力,對於國家大事都是慷慨陳詞。】
【當時的宋朝很崇拜擁有嚴於律己這種高尚情操的士大夫,範仲淹的這次倡導,整頓了府學的學風,讓府學的風氣煥然一新,自己也聲譽日隆。】
【範仲淹雖然已經不再朝廷為官,但是仍舊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看出了宋朝積弊,向朝廷上奏了一份萬字的《上執政書》,想要改變北宋官員過多、重文輕武的情況。】
【這篇上書在北宋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就連當時的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即北宋的實權宰相)王曾都對範仲淹的這篇文章大加讚賞。】
【範仲淹的這篇萬言書,將自己推到了北宋君臣的眼中,宰相王曾極力向朝廷推薦範仲淹,想要讓範仲淹再次出仕。】
【晏殊也覺得這是個極好的機會,便向劉太後和宋仁宗述說了範仲淹的各種政績。】
【果不其然,宋仁宗趙禎對於範仲淹很感興趣,同年十二月便將他征調入京,任職密閣校理一職,負責掌管和維護皇家書籍。】
【天聖七年,宋仁宗趙禎已經十九歲了,但是朝政仍舊把持在太後劉娥的手中。】
【冬至的時候,北宋君臣都在準備慶祝太後的壽辰,辦的很是宏大,所有人都畏懼於劉太後的權勢,縱然大家都知道,皇帝已經到了親政的年齡,卻仍舊不敢光明正大的要求太後還政。】
【但範仲淹可不會有這麼多的顧慮,他認為大肆為太後慶祝生辰,隻會讓百姓和官員們混淆家國禮法,朝拜太後更是有損皇室威嚴。】
【頭鐵的範仲淹這樣想著,就直接這般上書了。】
【範仲淹認為,仁宗想要為太後儘孝,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群臣朝拜這件事應該就此作罷。】
【現實卻並不能夠像範仲淹想的這般簡單。】
【宋仁宗趙禎也很想要親政,文武百官也在期待著趙禎親政,但劉太後在朝中經營多年,勢力也不容小覷,大家也隻能忍耐著,等待劉太後自己將政權交還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