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故事新編,也是一個故事新編。”楊聰輕車熟路。
於是我給楊聰講了另一個故事新編。
說在古代印度有個寶寶國,國王叫大車王,為什麼叫大車王呢?他原本叫大軍王,但他手下的軍隊太不爭氣,老打敗仗,打敗了就一車一車的給戰勝國送東西,所以國王被叫做大車王。
因為他被叫做大車王,總把人民的財物賠給彆國,人民生活越來越困苦,也越來越不信服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宣示自己還是很有武力的,他就常常組織國王衛隊,帶著王公貴族炫耀武力去打獵。
一來二去,王城附近山林的動物就基本上獵殺的差不多了,大部隊就逐漸向山林深處掃蕩而去。
問題是這種頻繁狩獵的行為雖說炫耀了武力、鍛煉了隊伍,但也助長了狂妄自大、馬虎大意的心,尤其是國王的三個王子,開始前呼後擁很享受,後來狼多肉少、隨從多獵物少,感覺不夠刺激、沒啥意思了。
於是三個王子自我感覺能耐漸長、武功足夠,就經常帶少量隨從,先於大部隊獨自行動,慢慢習以為常,卻發生了變故。
隨著狩獵深入山林,活動範圍擴大,不可避免就進入了猛獸的勢力範圍,於是雙方在一片竹林裡不期而遇。
如果隻有一隻老虎,說不定三個王子和少量隨從還可以硬碰硬試一下,問題是他們遇到了一家老虎,兩大一小。因為有幼虎跟隨,兩隻大老虎愛子心切,自然做凶惡狀。
三位王子養尊處優,哪裡見過這種野外搏殺的架勢,調轉馬頭掉頭就跑,再說就算他們不跑,馬也受不了,於是人馬皆驚,隨從也是一群軟蛋,誰也顧不上誰,四散而逃。
這時候就看出年紀大小、騎術高低差異來了。大王子和二王子在竹林中穿梭要高明一些,而三王子就跟不上了,而越跟不上越慌亂,隻知道快馬加鞭、拚命抽打馬匹。
那馬本來就慌,再被主人連抽帶打,策馬的方向也是忽左忽右,這馬跑起來也就慌不擇路,尤其這是在竹林裡,三王子身上的衣服都被竹枝扯得破破爛爛,掛在竹枝上麵。
原本兩隻大虎見了人也有所畏懼,尤其人的數量還不少,如果遇到了訓練有素的小隊獵人或勇猛武士,這兩隻老虎看情形不對就準備把馬嚇一嚇,讓對麵的人慌亂一下,然後老虎一家扭頭就跑。
結果,恐嚇效果很好,一群人全把人屁股、馬屁股留給老虎,四散而逃了。
老虎見了馬屁股、人屁股,就跟人見了肚包肉一樣,尤其還是最喜歡的追逃模式,隻要死追最慢的獵物,本能就會把獵物追死。、
於是,老虎們就盯住了跑在最後的三王子。三王子嚇得魂不附體,邊打馬邊時不時回頭看老虎,沒留意前麵有一株斜長的竹子,於是就悲劇了,馬衝過去了,三王子被竹子從馬上拍下來了,而且禍不單行,一根竹枝竟刺入脖頸,鮮血直流。
三王子暈乎乎爬起來,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不辨東西,順勢就向地勢高的山崖拚命攀爬而上。他就盼著老虎都彆理他,去追那匹馬好了。
可惜,希望落空了,因為他脖子上的血腥氣,兩隻大虎自覺兵分兩路,一個追他,一個追馬。
三王子見到老虎向上攀爬追趕,更加向陡峭的地方努力攀登,再加上脖頸血流不止,愈發心慌腿軟,終於眼前一黑,滾落山崖之下。
老虎當然不會客氣,上去一口就卡住了脖頸,拖曳著就向竹林小虎所在的方位走。
而那隻馬也沒能逃脫,一直慌不擇路,陰差陽錯竟跑了一條斷頭路,跑到了一個懸崖邊上隻好停下來。老虎動物本能,第一時間就躍起撲向馬的身體,結果一撲之力,兩個碩大身軀一起掉落懸崖。
最後老虎受傷了、暈死了,但沒真死,那匹馬一息尚存,但也受傷跑不動了,老虎沒死,自然馬隻能死路一條。
總之,三王子連人帶馬死於虎口。
其他人如鳥獸散,各自逃命,等在來時路上陸續聚齊後,這才發現老虎沒追來,但三王子也不見了。
眾人相視無言,對那個最壞的可能結果均心知肚明,但沒人敢說,也沒人敢回去搭救,就這樣乾等著。
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眾人就死心了,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向大部隊裡的國王和群臣來彙報這次慘劇了,更主要的是眾人深感有點太丟人、太怯懦,尤其兩位王子,原本這支隊伍的人數、武器,還是可以跟老虎硬碰硬的,但他們隻顧自己逃跑,還把自己弟弟給弄丟了、害死了。
怎麼辦,編謊話,王子主編,隨從幫襯。其實古代王國除了近親結婚,王子的智商並不低,當然膽量、性格、才乾那是後天的差異。
於是遇到的不是三隻老虎,而是八隻老虎的小型虎群,眾人力戰不敵,三王子為掩護眾人壯烈犧牲,這是初始版本。
這謊話隻要兩位王子不戳穿,隨從們誰都不敢戳穿,戳穿就是個死,甚至比死更痛苦,身為隨從,主人丟了、死了,隨從卻先逃了,隨從哪有什麼好下場。
然後,一行人又等了一些時間,確實沒有奇跡發生,兩位王子這才滿麵哀容的帶著隨從找國王彙合。
兩位王子回了營,先找他們的王後母親去哭訴,然後母親孩子一起哭,最後國王到了,全家一起哭。
國王終究是國王,抱著一線希望,讓兩位王子及隨從帶路,多帶兵馬、多帶武器、多帶鑼鼓,浩浩蕩蕩碾壓過去。
結果不出所料,三王子已經支離破碎,慘死竹林,王子們之前帶的隨從們也在尋找老虎蹤跡時不幸墜崖身亡。
國王率果敢將帥兵卒,練兵狩獵,威武雄壯,而三位王子作為探馬先鋒深入竹林,去三還二,三王子橫屍竹林,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王公大臣、國內屬民,乃至外邦國王、貴族都很納悶。
於是,從兩位王子口中,眾人終於獲悉了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被稱為“舍身飼虎”。
自然,三王子也不能再是凡人,他應該有個特殊的身份,於是他成了佛祖前世。
但這事兒佛祖活著的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褪去肉身被尊崇為佛祖之後,也是聽人說才知道竟有此事。
那時人世間一直生靈塗炭,活不下去的窮苦人求助於寺院僧眾有所救濟,寺院僧眾又有求於當權者減免施舍,當權者又奢望佛門穩定人心。最終為了多活生命,佛教佛門也隻能委曲求全、捏著鼻子認了。
然後,“我佛慈悲”的故事就接二連三。
“大哥,還有嗎?再編一個唄。”楊聰裝模作樣的快速筆記,我瞅一眼他的那隻錄音筆,撇撇嘴道:
“自己去讀經讀史,自己去做篩選判斷。隻要以善為標尺,記得佛祖生前乃是大智慧的人,就能寫出很多新編故事。”
“我也能寫?”楊聰質疑道。
“古人能寫,你為什麼不能寫?以善為本,教化人心,但不愚昧民智、不汙蔑聖賢,不言善行惡,則世人都能有自己的佛祖、自己的佛經,自己的故事。”
“世人都自己識真偽、辨善惡、寫故事,那大哥你乾啥?”楊聰不假思索、隨口一句。
“啥意思,你覺得我靠寫故事活著,世人自己寫故事是搶我的飯碗?”我知道楊聰是真心話,隻是略感詫異。
“不是,我是說這種改變人們的傳統思維,啟發人們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不應該算大哥你的工作嗎?”
楊聰從頭到尾通讀過我寫的東西,不管他理解了多少,但這個問題提出來,提醒我應該反思自己的行文表述,可能不經意間已經讓世人產生了誤解。
嚴格意義上講,可能是古聖先賢跨越千百年提前做的那些鋪墊,使後人思維定式,讓人們對“我”的存在理解偏差。
就像楊聰現在對我的存在、我的工作或使命,理解有了偏差。
這一界的我,如何自我定位,如何自我認知,這原本是自己的事兒。
現在看來,我覺得有必要跟楊聰,也跟王漢再溝通明白清楚一些,他們一個是我的親朋好友,一個是我的同誌國家。
尤其是王漢沒過多久就再次進了我的家門,我沒問孩子的事兒,顯然王漢是有其他事兒找我。
“F國總統想見你。”王漢開門見山。
“見我?我在F國古堡曾經呆過一段時間,也沒說見我啊!”我回國很久了,冷不丁又要出國,不太樂意。
“他計劃近期訪華,希望能見見你。”王漢道。
“這個沒必要吧,我想說的、能說的,都經過一番思考後寫成文章發表了。其他的,臨場發揮容易胡說八道、容易誤導彆人,不如不談。更主要的是,他懂的我不懂,我懂的他不懂,隔行如隔山,不知道該談什麼?”真人不說假話,我對王漢直截了當。
“大哥,你不懂啥,你又懂啥?”楊聰冒出來。
“我不懂總統,我懂打工仔。”我跟他倆說。
“他是為了你另一重身份。”王漢邊說邊坐下來。
“在這一界,我隻有一個身份,我就是要做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億萬人族中最平凡、最不起眼兒、最庸庸碌碌的人;一個最具有普遍性、最代表平民化的人;一個跟大家一起買菜做飯、一起洗碗拖地、一起打工掙錢,一起食堂吃飯,一起搶紅包優惠券,一起對停車費提意見,一起怕老人生病,一起聽老婆抱怨,一起跟孩子吵架,一起跟親朋聚餐,甚至一起犯錯改正,一起向善行善的普通人。”我鄭重的跟王漢講:
“我現在就是一個打工仔,老了就是一個不太合格的農民,所以一國領袖專為一個打工仔而來,這不合適。同樣像打工的公司,也應該對員工一視同仁,不管經營方略、管理規範、還是薪資崗位,如果專為某個人設定,都不合適。”
我接著道:
“既生而為人,自然是先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有認為不合適的,如果機緣未到,或會委曲求全;一旦條件允許,仍會隨心所欲。
其次是以所見所聞所感有所記錄借鑒,踐行眾生平等理念,化解不同文明種族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謬誤。再次才是力所能及情況下,順便完成一些光明國的良善托付。”
楊聰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我,隨口道:
“大哥,你不是專門來救我的?”
我瞪了楊聰一眼,答道:
“你的臉怎麼這麼大!你伯父伯母、你嫂子侄子,我都跟他們說了,要靠自己多行善事,修善自渡。都說了不專為。
大道之下,一視同仁,這一界有種族發展到一定階段,觸發大道規則,即便不是我,也會有其他人出現,但不論是誰,都不會是專為人族而來。”
“還有那些種族?”王漢神情慎重。
“其中就有新生之族,當然也有其他隱世之族。既然人族觸發生滅規則,而其他種族未來也會麵臨有生有滅,或均可生生,或均都滅滅之境,自然大道一視同仁,以人為鏡,啟迪自省。生死一線、善惡一念,自我抉擇,概莫能外。”
“大哥,你剛才說,化解不同文明種族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謬誤,是不是意味著外星人要出現了?”
楊聰關注的點,確實跟王漢不在一條線上。
“彆扯那些沒用的,自己這一族不善渡劫,生滅尚未可知,找外星人乾什麼,找死嗎?還是說真有外星人出現了,有人跪在麵前求救,有人躲在身後撒網;有人供奉羔羊,有人暗中開槍?”
楊聰皺皺眉,說話語氣已經很不自信:“不至於吧?”
“那你是沒留意我的門牌號。”我對楊聰答道,同時衝王漢笑了笑。
楊聰真就邁步出門,抬頭認真端詳了一番,然後一頭霧水。
“ET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