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
夏守忠深深叩首,旋即起身,疾步而出。
“遵旨!”夏守忠領命疾退,殿門合攏,唯餘肅殺死寂。
慶帝目光掃過階下仍被震懾的臣子與太子,聲音重歸平靜:
“諸事已定,唯缺一個名目,堵天下悠悠眾口。”
這要求如冷水澆頭,令眾臣瞬間清醒——再殘酷的戰爭,也需一塊“義戰”的遮羞布。
——畢竟,曆代王朝出征都少不了的一個——師出有名!
林如海反應極快,躬身道:
“陛下聖明!倭寇百年侵朝,屠戮藩屬,此乃罪一;
近年更屢犯我海疆,劫掠殘民,尤以勾結江南甄家作亂為甚,禍亂江南,此乃罪二;”
說到這,他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刻骨的恨意!
“更可恨者,江南叛亂甫定,彼等竟敢收容庇護甄家逆賊餘孽,公然藏匿我天朝叛逆於倭島!此乃罪上加罪,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有此三罪,足證我朝此番東征,既是吊民伐罪、護佑藩邦之義舉,更是追剿叛逆、廓清寰宇之天誅!師出有名,名正言順!”
林如海話音剛落,殿內便是一靜。
幾位重臣飛快地交換著眼色,太子更是微不可察地挑了挑眉梢,連禦座上的慶帝,目光也掠過一絲微訝。
眾人看向林如海的眼神,瞬間變得意味深長起來——這位一向持重的吏部尚書,這番條理清晰、義憤填膺的“三罪論”,竟是張口就來,就好像是......早已在心中打了腹稿千遍萬遍。
林如海感受到那一道道探究玩味的目光,心中暗自叫苦,嘴角不由得微微抽搐了一下。
——他哪是早有準備?
分明是家裡那位“憂國憂民”的好賢婿賈玌,往後的日子,但凡見麵,便在他耳邊念叨這些“師出有名”的條款,念叨得他耳朵都快起繭子了,想不記住都難哦!
“善。”
慶帝頷首,目光轉向太子,“太子領銜禮部、翰林院,擬妥討倭檄文。將倭寇罪狀、我朝義舉,昭告天下!此文,待大軍東渡,傳檄天下!”
“兒臣遵旨!”太子肅然應命。
“諸卿速辦!”慶帝揮手,決斷如山,“東征,再無更改!”
群臣告退。空曠殿內,唯餘四盞長明燈映著帝王孤影。
他凝視地圖上那片即將浴血的島嶼,指尖劃過“倭國”二字,緩緩握拳。
修羅之門已開,血刃出鞘。
那麵由太子督造的“大義”之旗,便是為這場由賈玌執掌生殺、予取予求的腥風血雨,披上的最後一件冠冕堂皇的外衣。
......
當夜,宮中密檔新增一條——
"至治十五年二月初二,帝召四臣密議,決東征於三月初三,舉國備戰,誓取東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