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帝豪邁的笑聲還在殿梁間回蕩,群臣與使臣尚沉浸在萬民書帶來的震動與感慨之中。
這時......朝鮮國王李懌與西遼國主阿剌木沙汗迅速交換了一個眼神。
時機已到!
按計劃行事!!
......
就在眾人以為今日朝會即將圓滿落幕之際,這兩位大國君主卻再次並肩出列,步伐一致地行至丹墀中央,朝著禦座方向深深躬身。
這一舉動頓時讓本已鬆弛下來的大殿氣氛再度緊繃!
文武百官麵麵相覷,臉上寫滿詫異——典禮將儘,這兩位藩王還想做什麼?
萬國使臣更是伸長了脖子,眼中儘是茫然與好奇,完全摸不透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意欲何為。
連禦座上的慶帝,臉上的暢快笑容也微微收斂,目光中帶著一絲詢問投向台下二人,心中也生出幾分不解。
在滿殿目光聚焦之下,朝鮮國王李懌率先開口,聲音清朗而懇切:
“陛下!今日大朝,臣等先是親見陛下頒布《大慶會典》,為萬世開太平,立華夷之新序!法度昭昭,恩澤煌煌,既顯天朝威儀,亦存恤藩仁心!此乃亙古未有之聖王胸懷!”
西遼國主阿剌木沙汗立刻接口,無縫銜接:
“而後,又見奴兒乾都司萬民血書!陛下不僅澤被萬邦,更能深得邊陲民心,使昔日之敵化為今日赤子,鑄像祈福,感念聖恩!此非僅武功之盛,實乃文德之至!陛下之仁、陛下之功,曠古爍今!”
兩人一唱一和,句句擲地有聲,將慶帝今日的文治武功推向了頂峰。
滿殿文武聽得心潮澎湃,連連點頭。
萬國使臣更是被這氣勢所懾,覺得這讚譽雖高,卻似乎......並無不妥?!
慶帝端坐禦座,聽著二人一唱一和的讚頌,初時麵帶微笑,頗有得色。
待二人語畢,他方才微微抬手,語氣謙和道:
“二位國主過譽了。朕雖有心效仿先賢,然德薄才淺,於國於民,尚有許多未周之處。這‘曠古爍今’四字,朕實不敢當......”
朝鮮國王李懌立即躬身打斷,聲音懇切而堅定:
“陛下過謙了!若陛下德薄,這天下還有何人敢稱有德?陛下自登基以來,掃平朝堂、還政於君、收服漠北、平定遼東、東征倭寇,今日更立萬世之法,收四海之心!”
“此等文治武功,莫說當今之世,便是縱觀史冊,又有幾人能及?”
西遼國主阿剌木沙汗緊接著踏前一步,聲若洪鐘:“正是!陛下之功,遠超秦皇漢武;陛下之德,堪比堯舜禹湯!若陛下不敢當此讚譽,這普天之下,還有何人敢當?!”
兩人一左一右,語氣激昂,將慶帝的謙辭徹底堵了回去。
這番擲地有聲的話語,讓原本還有些嬉笑之色的文武百官頓時肅然。
便是李青鬆、王寬等大臣也是捋須頷首,眼中露出讚許之色;
一些年輕官員則被這突如其來的氣勢所懾,不禁屏住了呼吸;
當然,也有幾個素來看不慣藩王外邦蠻夷的官員暗自撇嘴,心中暗罵“馬屁精”,卻也不敢出聲。
慶帝見狀,依舊笑笑不當回事!
而這時——
李懌,猛地抬高聲調,擲出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話:
“陛下!您既為中原之共主,亦為萬邦之所仰!文治武功,德配天地!臣等感佩無極,然縱觀古今,竟覺無一尊號能全然匹配陛下之偉業!”
阿剌木沙汗適時跟上,以拳捶地,發出鏗然之聲,朗聲道:“臣等懇請陛下,允準臣等及在場萬國使臣,共效唐太宗故事,為陛下恭上尊號——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