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5年,秋,某重點高中曆史課堂。
“叮鈴鈴——”
上課鈴聲清脆響起,喧鬨的教室漸漸安靜下來。學生們迅速回到座位,目光投向門口。
一位戴著眼鏡、神情溫和的中年曆史老師,姓楊,抱著一本厚厚的曆史教材,臉上帶著興奮光彩,步履輕快地走上講台。
“起立!”
班長喊道。
“老師好——!”
同學們整齊劃一的聲音充滿朝氣。
“同學們好,請坐。”楊老師將教材放在講台上,目光掃過台下那一張張年輕而充滿求知欲的臉龐,沒有立刻翻開書本,而是笑意盈盈地開口,拋出了一個問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講一位非常特彆的曆史人物。在正式上課前,老師想先問問大家——”他故意頓了頓,吊足了胃口,“你們......有誰知道‘文武王’說的是誰嗎?”
話音剛落,原本安靜的教室瞬間“炸”開了鍋!
“我知道!是賈玌!”
“是遼王賈天戈!”
“我看過《天戈傳奇》那部電影!”
“我爸媽帶我去過文武王祠!就在太宗文皇帝廟旁邊!”
“我們老家廣場上就有他和太宗皇帝的雕像!”
學生們眼睛發亮,爭先恐後地搶答,氣氛熱烈異常。
顯然,對這個名字,他們並非陌生,反而帶著一種熟悉與崇敬。
楊老師看著台下踴躍的場麵,滿意地笑了,抬手虛按,示意大家安靜。
“好,好!看來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他。那正好,我們今天這堂課,就一起來更深入地了解這位被後世尊為‘文武王’,譽為‘大慶第一完人’的傳奇——賈玌,賈天戈!”
他轉身在黑板上用力寫下了“文武忠武王——賈玌”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隨著楊老師充滿激情的講述,配合著多媒體課件上恢弘的畫卷與影像資料,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再次在年輕的學子麵前徐徐展開。
從賈玌十二歲毅然從軍,初露鋒芒;到二十歲封王拜將,名動天下;
再到他與太宗文皇帝秦戩之間那段流傳千古、“願再續君臣緣”的知遇佳話;
他如何輔佐君王,北定遼東,東平倭寇,主持製定《大慶會典》,開創“至治盛世”;又如何在內政外交上展現出非凡的智慧,直至晚年仍輔佐兩朝,守護盛世綿延......
楊老師講得神采飛揚,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意猶未儘。
儘管這些故事,他們或許早已在影視劇裡看過,在長輩的口中聽過,在旅遊時見過的雕像和祠宇前感受過,但每一次在課堂上係統地、深入地聆聽,總能喚起內心深處新的震撼與共鳴。
尤其是當聽到賈玌十二歲從軍,二十歲便已功成名就,封王拜將時,許多學生的眼中都閃爍起異樣的光彩。
那是一種混合著驚歎、向往與熱血的情緒。
“我的天,十二歲......我還在玩泥巴呢......”
“二十歲就封王了......這簡直是小說的主角模板啊!”
“同樣是這個年紀,人家在保家衛國,名揚天下,我們......”
“我要燃起來了!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台下響起了低低的、壓抑不住的議論聲,少年們的胸膛微微起伏,仿佛有一股熱血在奔湧。
他們正值青春,懷揣夢想,賈玌那近乎神話的早年經曆,如何能不讓他們心潮澎湃,心生向往?
誰不曾幻想過,在自己最好的年華裡,也能乾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楊老師將學生們的反應儘收眼底,他放下激光筆,走到了講台中央:
“同學們,我們學習曆史,了解像文武王這樣的先賢,不僅僅是為了記住一些年代和事件,更重要的是——”他環視全場,目光灼灼,“是要從中汲取精神的力量,找到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賈玌之所以能被後世銘記近千年,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功績,更是因為他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忠誠、勇敢、智慧、信義與擔當!他文武雙全,忠勇無雙,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理想人格化身。這,就是我們文化中所推崇的‘完人’境界。”
“他希望我們記住的,不隻是一個戰無不勝的將軍,一個治國有方的能臣,更是一個有血有肉、重情重義、為信念奮鬥終生的人!”
教室裡鴉雀無聲,隻有楊老師激昂的聲音在回蕩,每一個字都敲擊在年輕的心扉上。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想,我們或許無法複製他的傳奇人生,但我們可以學習他的精神。在你們的年紀,努力學習,錘煉品格,樹立遠大的理想,將來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為國家、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對先輩最好的告慰與傳承!”
“叮鈴鈴——”
下課鈴聲響起,打破了教室的寂靜,卻仿佛點燃了更熾熱的火焰。
“同學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但關於文武王,關於那個時代的精神,希望你們能繼續思考。下課!”
“起立!老師再見!”
同學們齊聲喊道,但許多人的目光依舊緊緊盯著黑板上那個名字,眼神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光亮與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