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滿長崎港口,朱高熾帶著朱雄英,在朱棣與朱棡的陪同下踏上碼頭。
海風裹挾著魚腥與檀香的氣息撲麵而來,碼頭上車水馬龍,搬運貨物的腳夫喊著號子穿梭往來,江南口音、山西腔、甚至還有幾句生澀的朝鮮話混雜在一起,熱鬨得像南京的夫子廟。
“這吳遠山倒是會做生意。”朱高熾望著眼前的景象,不禁點頭。
長崎港的三座碼頭被擴建得整整齊齊,青石鋪就的地麵光可鑒人,十餘艘大型商船正停靠在泊位上,夥計們正用滑輪將一筐筐硫磺、銅料吊上岸,換成江南來的絲綢與瓷器。
碼頭兩側的貨棧連綿成片,牌匾上“吳記”“揚州商號”的字樣格外醒目。
一個穿著錦袍、體態微胖的中年男子快步迎上來,正是揚州鹽商吳遠山。
他老遠就躬身行禮,臉上堆著精明的笑:“參見皇孫殿下、燕王殿下、晉王殿下!小人已備下薄茶,懇請殿下移步歇息片刻?”
“不必了。”朱高熾擺了擺手,目光落在碼頭儘頭的海關署,“說說吧,這長崎港如今每日能過多少貨?”
吳遠山連忙回話:“回殿下,自打多年前小人拍下碼頭,就請了江南工匠改造泊位,現在每日能停靠大小船隻三十餘艘。光是這碼頭的關稅、倉儲費,每月就有三萬兩進項,更彆提咱們自家的鹽船往來,一年下來,賺頭著實不少。”
他說著,眼角的笑紋堆得更深——當年花一百萬兩拍下碼頭時,不少人說他瘋了,如今看來,這筆買賣簡直賺翻了。
朱棣哼了一聲,語氣裡帶著幾分酸意:“商人就是商人,眼裡隻認得銀子。”
話雖如此,他看著這繁華景象,心裡也清楚,長崎港的繁榮,對燕軍的軍需補給大有裨益。
朱棡則繞有興致地看著朝鮮商人與倭人夥計討價還價,笑道:“吳掌櫃倒是有眼光,這長崎港扼守東海航道,將來往南洋去的船多了,怕是更熱鬨。”
朱高熾沒接話,隻是指著碼頭上那些穿著粗布短打的倭人:“他們是罪民區調過來的?”
“正是。”吳遠山點頭,“殿下定下的規矩,罪民服勞役抵罪,小人管他們三餐,不付工錢。這些倭人雖笨,乾活倒是還算聽話。”
朱高熾“嗯”了一聲,沒再多問。
當年定下罪民區製度,本就是為了讓倭人贖罪,如今他們能靠苦力換口飯吃,已是寬待。
離開長崎港,一行人往西北行,沿途漸漸荒涼起來。
越靠近石見銀礦,道路兩旁的樹木就越稀疏,空氣中彌漫著硫磺與塵土的味道。
遠遠望去,連綿的山坳裡插著無數麵小旗,分彆寫著“晉”、“徽”字樣,那是山西晉商與徽州徽商劃分的礦區邊界。
“到了。”朱棡勒住馬韁,指著前方黑壓壓的礦洞,“那邊五座是山西王家的,這邊五座歸徽州程家。”
眾人下了馬,步行走進礦區。
眼前的景象與長崎港截然不同:裸露的山體被挖得千瘡百孔,礦道入口處,數十個倭人背著沉甸甸的礦石,佝僂著身子往外挪,他們身上隻裹著塊破布,手腳上滿是凍瘡與傷口,臉上沾滿黑灰,隻剩下一雙雙麻木的眼睛。
一個監工模樣的漢子拿著鞭子,見有倭人走得慢了,揚手就抽下去,嘴裡罵著:“快點!磨蹭什麼!天黑前挖不夠十筐,今天就彆想吃飯!”
倭人發出一聲悶哼,卻不敢反抗,隻能咬著牙加快腳步。
朱雄英看得有些害怕,拉了拉朱高熾的衣角:“高熾,他們好可憐。”
朱高熾拍了拍他的頭,語氣平淡:“他們不是可憐,是活該。當年倭寇在東南沿海燒殺搶掠,多少百姓家破人亡,現在不過是讓他們乾點活贖罪,算便宜他們了。”
可憐倭人?
你沒事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