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米和麵粉,因為將士們長期以海魚為主食,消耗得極慢,徐增壽估算過,就算現在返航,剩下的糧食也足夠支撐到回到特林港。
可“富足”的糧食,卻成了將士們最“頭疼”的東西——因為每天吃的海魚實在太多了。
每艘船的船尾都掛著一張巨大的拖網,隻要船隊航行,拖網就會沉入海中,一天下來,總能捕到幾十上百斤海魚,有巴掌大的沙丁魚,也有幾十斤重的鱈魚、金槍魚。
夥夫們處理海魚的方式極其簡單:要麼切成片,用鹽醃一下生吃;要麼丟進大鍋裡,加少量水煮熟,連調料都隻有鹽。
起初,將士們還覺得能天天吃新鮮海魚是件幸事,可三個月下來,所有人都對海魚產生了“陰影”。
“現在看到魚,我就反胃。”一個年輕的士卒捧著碗,看著裡麵的魚肉,難以下咽。
就連船隊裡最能吃的壯漢“傻熊”,也從原本兩百多斤的大塊頭,瘦得隻剩一把骨頭,臉上的肉都凹了進去,活像一隻“瘦猴”。
偶爾,夥夫會拿出儲備的肉乾,給大家改善夥食。
這些肉乾有兩種,一種是出發前在勘察加半島的魚溪附近捕獵傻鹿製成的,肉質緊實,帶著一絲野味;另一種則是從大明帶來的豬肉乾、牛肉乾,經過鹽漬和烘烤,能保存很久。
可肉乾又硬又鹹,吃起來費牙,還得搭配大量茶水才能咽下去,將士們也隻是偶爾吃一兩塊,解解饞罷了。
比物資短缺更可怕的,是海上惡劣的氣候與未知的風險。
進入這片海域後,氣溫越來越低,海麵上時常漂浮著巨大的浮冰,有的像小山一樣,隨著海浪起伏,稍有不慎,戰船就可能被撞出大洞。
徐增壽每天都親自帶著水手,站在船首瞭望,一旦發現浮冰,就立刻下令調整航向,好幾次都在千鈞一發之際避開了危險。
除了浮冰,暗礁也是船隊的“隱形殺手”。
這片海域的海圖一片空白,沒有人知道哪裡藏著暗礁,隻能靠水手用測深錘一點點探測。
有一次,一艘副船因為航速太快,不慎撞上暗礁,船底被撞出一個窟窿,海水瞬間湧進船艙。
李景隆立刻下令其他船隻靠攏,將士們紛紛拿起木桶、瓢盆,拚命向外舀水,忙活了整整一夜,才勉強堵住漏洞,可那艘副船已經無法繼續航行,隻能拖著破損的船身,跟在船隊後麵慢慢走。
更讓人膽戰心驚的是突如其來的狂風巨浪。
前幾天,船隊遭遇了一場特大風暴,黑色的烏雲瞬間籠罩海麵,狂風像野獸一樣咆哮,巨浪如同小山般砸向戰船,船身在浪濤中劇烈顛簸,仿佛隨時都會傾覆。
將士們緊緊抓住船舷上的繩索,有的人被晃得暈頭轉向,趴在甲板上嘔吐不止;有的人則冒著被巨浪卷走的危險,奮力加固船帆、檢查纜繩。李景隆和徐增壽站在舵樓裡,聲嘶力竭地指揮著,嗓子都喊啞了。
這場風暴持續了整整一天一夜,等風平浪靜時,船隊的五艘船,有三艘的船帆被撕裂,一艘的桅杆斷了半截,還有十幾名將士被風浪卷落海中,再也沒能上來。
風暴過後,將士們坐在甲板上,一個個筋疲力儘,眼神中充滿了絕望。
“將軍,咱們還要繼續往前走嗎?”一個老兵顫巍巍地問道,“再這樣下去,咱們怕是都要埋在這海裡了。”
周圍的將士也紛紛附和,有人甚至提議:“不如咱們返航吧,就算回不去特林,能到勘察加半島的據點也行啊!”
李景隆看著將士們疲憊的臉龐,心裡也不是滋味。他何嘗不想返航?可他清楚,這次出海,他們沒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