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三個月時間眨眼而逝,遼東移民的熱潮仍在持續,各地安置點的房屋接連落成,黑土地上已有移民開始翻耕備種,北方局勢日漸穩固。
而錦衣衛派往安南的密探也終於傳回消息,其所探查的詳情,與朱高熾此前的預判相差無幾,徹底打消了朱元璋與朱標的最後一絲顧慮。
密探在奏報中詳述:如今安南陳朝的國主陳顒,僅是個不懂如何處理政務的年輕娃娃,實為權臣胡季犛的女婿——胡季犛此前將女兒嫁給他,待陳晛因圖謀除掉黎季犛而被廢黜,太上皇指定自己的小兒子陳顒繼位,胡季犛也強行將他推上王位,自己則以“國丈”之名把持朝政。
更荒唐的是,名義上的安南太上皇陳暊,年近七旬且常年臥病,早已神誌不清,每日隻知飲酒作樂,連朝堂議事都無法參加,軍政大權被胡季犛牢牢攥在手中,朝堂內外皆是其親信黨羽。
為了給日後篡位鋪平道路,胡季犛近三個月來更是變本加厲地鏟除異己:先是以“通敵叛國”的罪名,將陳朝宗室中最具威望的太尉陳?流放至偏遠州府暗中潛人殺害,隨後又羅織罪名,處死了三名反對他專權的重臣,連其家族也被牽連流放;地方上,凡是不肯依附他的番主貴族,要麼被削減兵權,要麼被調往邊境苦寒之地,稍有反抗便會遭到重兵鎮壓,如今安南國內敢公開反對胡季犛的勢力,已寥寥無幾。
更甚者,胡季犛還暗中增兵安南與大明接壤的邊境,在鎮南關附近修建堡壘,雖未主動挑釁,卻已顯露出防備大明的意圖。
朱元璋看完奏報,將其重重拍在禦案上,眼中閃過一絲怒意:“胡季犛這賊子,把持朝政、屠戮宗室,還敢在邊境設防,真當朕不敢動他!”
一旁的朱標也附和道:“如今安南內亂已明,胡季犛倒行逆施,正是大明出兵吊民伐罪的最佳時機,再拖延下去,若胡季犛徹底掌控安南,日後出兵隻會更難。”
朱元璋不再猶豫,當即下令:“傳朕旨意,明日辰時,於禦武樓召集文武百官及各鎮將領,商議出兵安南、組建南洋水師之事!”
次日辰時,禦武樓前旌旗招展,錦衣衛與金吾衛士兵分列兩側,氣氛莊嚴肅穆。
文武百官按品級站立,各鎮將領則身著鎧甲,手持令牌,目光灼灼地望向樓上的朱元璋。
待眾人到齊,朱元璋走上禦武樓的觀景台,聲音洪亮地開口:“諸位,安南權臣胡季犛亂政,屠戮宗室、欺壓百姓,還在邊境設防,已危及大明西南安危。朕決意出兵安南,吊民伐罪,恢複安南正統,同時組建南洋水師,經略南洋!今日召集諸位,便是商議出兵事宜!”
話音剛落,樓下的將領們頓時沸騰起來。
自前些年平定蒙古殘餘勢力後,大明已有數年未大規模用兵,將領們早已按捺不住,此刻聽聞有仗可打,紛紛向前一步,拱手請戰。
“臣願率軍出征,生擒胡季犛!”
“臣請命為先鋒,蕩平安南邊境!”
“南洋水師籌建之事,臣願效犬馬之勞!”
一時間,請戰之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異常。
朱元璋看著眾將踴躍的模樣,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目光緩緩掃過人群,先是落在潁國公傅友德身上——傅友德久經沙場,曾率軍平定雲南,對南方地形極為熟悉;隨後又看向宋國公馮勝——馮勝擅長統籌糧草與兵力調度,是難得的帥才。
兩人感受到朱元璋的目光,當即挺胸抬頭,等待任命。
可就在眾人以為朱元璋會任命傅友德或馮勝為統帥時,朱元璋的目光卻越過眾將,落在了站在百官末尾、神色平靜的朱高熾身上。
這一舉動讓全場瞬間安靜下來,連傅友德與馮勝都麵露詫異——誰也沒想到,朱元璋竟會將目光投向朱高熾!
朱高熾也微微一怔,但很快便反應過來,上前一步躬身行禮:“孫兒在。”
朱元璋看著自己的孫兒,語氣鄭重:“熾兒,此次出兵安南,你提出戰略布局,對安南局勢也了如指掌!朕決意任命你為征南大將軍,總領二十萬大軍出征安南;傅友德為左將軍,協助你製定作戰計劃,指揮陸軍作戰;馮勝為右將軍,負責糧草調度與後方補給,同時籌備南洋水師的戰船與兵員。爾等三人,需同心協力,務必一舉蕩平安南亂局,完成郡縣安南之任!”
此令一出,全場嘩然。
原本喧鬨的禦武樓前瞬間安靜了片刻,隨即響起細碎的議論聲,不少官員臉上都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誰都沒料到,陛下竟會將二十萬大軍的統帥之位,交給年紀輕輕的朱高熾。
有幾位資曆較深的文臣當即上前半步,似乎想開口勸阻:畢竟朱高熾太過年輕,雖此前有生擒蒙古大汗的功績,但那是在開闊的草原,與安南的作戰環境截然不同,實在難當統帥重任。
更重要的是,讓他統帥二十萬大軍出征,一旦出現差錯,不僅會損兵折將,還會延誤郡縣安南的大計,實在太過冒險。
即便這位胖殿下曾經生擒蒙古大汗,證明過自己的軍事天賦,但這一次征討安南卻完全不同。
畢竟安南不比草原——草原地勢開闊,適合騎兵衝鋒,戰術相對直接;而安南境內山林密布,河流縱橫,還有濕熱的氣候催生瘴氣,士兵很容易染病,行軍、作戰都要麵臨諸多難題。這種複雜的地形與環境,需要熟悉南方戰事、懂得應對瘴氣與山地戰的沙場老將才能統兵,稍有不慎,大軍就可能陷入困境,甚至遭遇慘敗。
還有官員私下嘀咕:傅友德曾平定雲南,對西南地形了如指掌;馮勝久經沙場,擅長統籌調度,無論從哪方麵看,這兩位老將都比朱高熾更適合擔任統帥。
讓朱高熾掛帥,即便有兩位老將輔佐,可軍中大事最終需他決斷,若他經驗不足,誤判戰局,後果不堪設想。
可不等有人開口,傅友德已率先拱手:“臣遵旨!定輔佐胖殿下,蕩平安南!”
馮勝也緊隨其後:“臣遵旨!必保障糧草供應,不誤戰事!”
朱高熾深吸一口氣,目光掃過眾將,語氣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孫兒謝皇祖父信任!此次出征,定不負皇命,蕩平胡季犛勢力,將安南納入大明版圖,為後續經略南洋奠定根基!若有失職,甘受軍法處置!”
看著朱高熾堅定的神色,又有傅友德與馮勝兩位老將輔佐,眾臣心中的疑慮漸漸消散,紛紛躬身行禮:“臣等遵旨!願助征南大將軍蕩平安南!”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高聲道:“好!即日起,傅友德率五萬精銳從雲南出發,直取安南西部重鎮;馮勝即刻前往廣西,籌備糧草與戰船,同時在登州、泉州等地選拔水師兵員,籌建南洋水師;熾兒坐鎮廣西中軍大營,統籌全局,待兵力集結完畢,便全線出擊!朕在南京,靜候爾等凱旋!”
“臣等領旨!定不負陛下厚望!”朱高熾、傅友德、馮勝三人齊聲應道,聲音響徹禦武樓前。
陽光灑在眾人身上,鎧甲與旌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一場關乎大明南方疆域的征戰,就此拉開序幕;而朱高熾這位年輕的征南大將軍,也將在安南的戰場上,開啟他為大明開拓疆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