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住太上皇陳暊與幼帝陳顒後,胡季犛沒有絲毫遲疑,當即以“太上皇病重,委托理政”的名義,在升龍府發布第一道詔令:將範泛、王可遵等八位心腹儘數提拔——範泛升任樞密院副使,執掌都城禁軍;王可遵任兵部尚書,總領全國兵符調配;楊章任乂安鎮總兵,鎮守安南西部邊境;韓子西、阮崇等分掌吏部、戶部、工部等要害部門,連負責傳遞軍情的驛站與掌管糧草的太仆寺,也都安插了他的親信。
短短三日,安南朝堂便被胡季犛徹底掌控,尤其是安南的兵馬,從都城禁軍到邊境各鎮的守軍,儘數落入他手中。
他還特意下旨,將原本由陳朝宗室掌控的地方武裝收編,對不願服從的將領直接以“通敵”罪名處置,以鐵血手段鞏固兵權。待軍政大權徹底穩固後,胡季犛才召集八位心腹,在府中密議抵禦明軍之策。
“大人,大明雖強,但並非無懈可擊!”範泛率先開口,手中展開一幅安南地形圖,指著上麵的山林與河流道,“大明出兵安南,戰線從廣西、雲南延伸至升龍府,長達數千裡,糧草運輸必定困難重重;而且明軍多是北方士兵,不熟悉安南的山林地形與濕熱氣候,一旦深入腹地,必然水土不服,戰力定會大減。咱們隻要抓住這兩個要害,未必沒有勝算!”
王可遵也附和道:“範大人說得對!當年元朝三次出兵安南,哪次不是聲勢浩大、兵力雄厚?可最後都因為糧道被斷、士兵水土不服,隻能狼狽撤兵!第一次蒙古將領兀良合台從雲南率領三萬大軍來犯,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侵占了大越國的平原地區,眼看著就要逼近升龍府。可陳太宗親自督戰,與太子陳晃乘坐樓船,在東步頭設下埋伏,趁著蒙古軍渡河時突然出擊,打亂了他們的陣腳;蒙古軍撤退到歸化寨時,又遭到寨主何俸召集的南蠻人襲擊,糧草被燒、士兵傷亡慘重,最後隻能倉皇撤出大越。戰事結束後,咱們陳氏隻是表麵向元朝入貢,依舊保持著實際獨立。”
“第二次元朝右丞相唆都直接領兵五十萬,還以征占城為借口,實則是想趁機吞並安南。唆都率軍到占城後,立刻與其他元朝軍在烏裡州會師,隨後一路北上,占據了驩州、愛州這些戰略要地,甚至進駐到西結,距離升龍府不過百裡。可咱們安南軍利用熟悉的地形,不斷襲擾元軍糧道,還在山林裡設下陷阱,讓元軍首尾不能相顧,最後唆都隻能帶著殘兵退走,連占領的城池都沒能守住。”
“第三次戰事更能說明問題!元軍吸取前兩次的教訓,分兵多路進攻,曆經雲屯之役、白藤之役等多場膠著戰事,可咱們安南軍靠著水戰優勢,在白藤江利用退潮時的淺灘,將元軍戰船困住,再用火攻突襲;山地戰中又靠著靈活的遊擊戰術,不斷消耗元軍兵力。最後安南軍成功擊潰元軍主力,把他們徹底趕出了大越國境內。隨後咱們派出使者入元,請求按前例朝貢,元世祖當時也無心戀戰,隻能應允和議,雙方便恢複了過往的宗藩關係。這三次先例都擺在麵前,大明就算再強,也未必能打破咱們安南抵禦外敵的鐵律!”
他頓了頓,語氣愈發堅定:“如今的情況和當年何其相似!隻要咱們效仿先祖之法,一方麵派精銳小隊襲擾明軍糧道,燒毀他們的糧草囤積點,讓明軍前線斷糧;另一方麵利用山林地形設伏,避免與明軍正麵決戰,拖上三五個月,明軍糧草耗儘,士兵染上瘴氣,朱元璋自然會覺得攻打安南得不償失,到時候定會像元朝一樣撤兵,咱們就能保住安南!”
楊章曾在邊境任職多年,對地形極為熟悉,補充道:“我建議在乂安、清化一帶布防——那裡山高林密,河流縱橫,適合設伏!咱們可以在必經之路的山穀裡埋上竹簽、陷阱,在河流上封鎖航道,等明軍進入伏擊圈,再從兩側山林殺出,定能重創明軍!而且乂安是咱們的糧倉,守住這裡,既能保障咱們的糧草供應,又能切斷明軍南下的通道!”
韓子西則提出輿論戰的思路:“光靠軍事還不夠,得讓全安南的百姓都支持咱們!明軍打著‘吊民伐罪’的旗號來犯,咱們就反過來說他們是‘明寇’,是來侵占咱們山河、掠奪咱們財物的!發布檄文昭告天下,號召百姓奮起抵抗,讓他們知道一旦明軍攻破城池,他們的家園會被毀壞,家人會被欺淩,這樣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全民抗明的局麵!”
心腹們你一言我一語,句句都離不開“效仿元朝舊事”、“拖垮明軍”的核心思路,原本因大明出兵而壓抑的氣氛,漸漸變得熱烈起來,眾人眼中都燃起了希望的光芒。胡季犛聽著眾人的謀劃,原本焦慮的心也漸漸安定下來——他此前隻想著大明的強盛,卻忘了安南有抵禦大國入侵的先例,隻要策略得當,未必不能重現當年的勝利。
“好!就按你們說的辦!”胡季犛猛地一拍案幾,眼中閃過決絕的光芒,“軍事上,由楊章率軍駐守乂安、清化,王可遵負責調配糧草與兵力,範泛鎮守都城,確保後方穩固;輿論上,由韓子西草擬檄文,明日便在升龍府及各州府張貼,號召百姓抗明!”
他站起身,目光掃過眾人,語氣鏗鏘:“咱們安南雖小,但有山河之險,有百姓之心,更有抵抗外敵的勇氣!當年能擊退元朝,如今也能擊退大明!隻要咱們同心協力,定能守住這片土地,不讓‘明寇’侵占咱們的家園!”
“願隨大人誓死抗明!”八位心腹齊聲應道,聲音裡滿是激昂。
次日清晨,胡季犛以“大越國攝政”的名義發布的抗明檄文,便貼滿了安南各州府的城牆。檄文中痛斥明軍“無故興兵,犯我疆土,欲滅我安南”,稱明軍為“明寇”,號召“凡我大越子民,無論老幼,皆當拿起刀槍,保衛家園,若有退縮者,即為國賊”。
同時,他還下令打開糧倉,向百姓分發糧食,承諾“抗明有功者,賞銀賜地”,一時間,安南境內的抗明情緒被調動起來,不少百姓自發加入軍隊,準備抵禦即將到來的明軍。
而此時的胡季犛,站在升龍府的城樓上,望著下方忙碌的士兵與百姓,心中既有對勝利的期盼,也有一絲隱憂——他不知道,這次的對手大明,是否真的會像元朝一樣,輕易被拖垮。
但事到如今,他已沒有退路,隻能硬著頭皮,與大明的二十萬大軍一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