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率領二十萬大軍從南京出發後,並未選擇全軍集中推進,而是在抵達廣西邊境的當日,便召集馮勝、傅友德及一眾將領召開軍事會議,果斷決定分兵三路,對安南形成合圍之勢。
他指著地圖上的路線,沉聲部署:“馮將軍率八萬大軍從廣西憑祥出發,沿左江而下,直取安南東部重鎮諒山,打通通往升龍府的陸路通道;傅將軍率七萬大軍從雲南臨安府出發,攻略安南西部的乂安、清化,牽製胡季犛部署在西線的兵力;我則率領五萬精銳,乘坐戰船從廣州灣出發,走海路經瓊州海峽,直抵紅河入海口,在安南腹地登陸,截斷胡季犛的後路聯絡,互相策應,一月之內在升龍府外圍會師!”
馮勝、傅友德二人深知此戰略的精妙——胡季犛此前一直盯著廣西、雲南的陸路防線,定會將主力兵力部署在這兩處邊境,試圖依托山林地形阻擋明軍推進。讓兩路陸路大軍從廣西、雲南出兵,正好能吸引胡季犛的注意力,將其主力牢牢牽製在邊境地帶,使其無暇顧及沿海防禦。
而朱高熾率領的海路大軍,從紅河入海口直接登陸安南腹地,相當於繞開了胡季犛布防的重點,趁其後方空虛長驅直入。
這樣一來,既能避免全軍紮堆在山林中,被胡季犛利用地形拖延,陷入糧草消耗巨大的持久戰;又能讓海路大軍快速插入安南核心區域,截斷胡季犛的糧草運輸線與退路,與陸路大軍形成東西夾擊、南北合圍之勢。屆時胡季犛將腹背受敵,兵力被分割,根本無法集中力量抵抗,明軍便能以最小的代價快速掌控戰局。
二人當即領命,各自率領麾下將士奔赴指定方向,而朱高熾則帶著朱雄英、常茂、康鐸等人,登上早已集結在廣州灣的戰船,朝著紅河入海口進發。
十日後,朱高熾率領的水師順利抵達紅河入海口。
此時胡季犛的注意力全在陸路,沿海防禦極為薄弱,明軍幾乎未遇抵抗便成功登陸,迅速控製了紅河沿岸的港口。
剛站穩腳跟,各地的戰報便源源不斷地送到朱高熾手中:馮勝大軍已攻克諒山,正朝著升龍府方向推進;傅友德大軍在乂安與胡季犛的西線守軍展開激戰,雖遭遇些許抵抗,但已占據上風;更讓朱高熾關注的是,探子傳回消息,胡季犛已在安南境內張貼檄文,將明軍稱為“明寇”,煽動百姓抵抗,甚至編造“明軍入城後會燒殺搶掠”的謠言,試圖蠱惑人心。
常茂、康鐸二人看完探子帶回的檄文,頓時勃然大怒。常茂猛地一拍桌案,拔出腰間佩劍,怒聲道:“胡季犛這奸賊,自己篡權亂政,倒反過來汙蔑我大明!末將願率軍即刻進攻升龍府,親手砍了這賊子的腦袋,讓安南百姓看清他的真麵目!”
康鐸也附和道:“將軍所言極是!胡季犛的謠言若不及時戳破,恐會有百姓被他蒙蔽,對我軍造成阻礙!”
一旁的朱雄英卻神色平靜,緩緩開口:“常將軍、康將軍稍安勿躁。胡季犛不過是想靠輿論擾亂我軍,若咱們此時衝動出兵,反倒中了他的圈套。”
朱高熾也笑著點頭,拿起胡季犛的檄文看了一眼,隨手放在案上,語氣輕鬆:“玩輿論戰爭,他胡季犛還嫩了點,咱可是他的祖宗!他想靠謠言蠱惑人心,朕便用事實戳破他的謊言,讓安南百姓自己做判斷。”
話音剛落,朱高熾便召來文書,以大明天朝征南大將軍的名義草擬檄文,同時通傳全軍,要求各路人馬在推進途中,務必嚴明軍紀,不得驚擾百姓,若遇流離失所的安南民眾,還要拿出部分糧草接濟。
而檄文中,朱高熾則一針見血地指出胡季犛父子的惡行,細數其“***罪”:包括“弑殺前安南國王,擾亂朝政”、“屠戮陳氏子孫宗族百餘人,以絕後患”、“施行苛政,加重賦稅,百姓流離失所”、“濫用酷刑,凡有反抗者皆被處死”、“暗中勾結占城叛軍,危害安南邊境”等,每一條都有據可查,直指胡季犛的殘暴與僭越。
檄文中還明確表示,明軍此次出征,並非為了侵占安南土地,而是“吊爾民之困苦,複陳氏之宗祀”——待平定胡季犛之亂後,大明會尋訪陳氏宗室賢能,扶持其重登王位,同時減免安南百姓三年賦稅,幫助其恢複生產。
最後,檄文還呼籲安南官員“認清大勢,歸順大明者,既往不咎;若執迷不悟,助紂為虐,必嚴懲不貸”。
這篇檄文很快便通過明軍將士、安南境內的義士,傳遍了安南各地。
原本被胡季犛謠言蒙蔽的百姓,在看到檄文中列舉的罪行後,紛紛恍然大悟——胡季犛專權以來,賦稅日益加重,不少人家破人亡,這些都是他們親身經曆的苦難。
對比之下,明軍入境後不僅秋毫無犯,還接濟災民,兩相對比,百姓心中的天平漸漸向明軍傾斜。
許多安南百姓“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甚至有不少地方官員與守軍,在看完檄文後選擇開城投降,明軍推進的阻力大大減小。
與此同時,馮勝與傅友德的大軍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馮勝率領的東路軍攻克諒山後,一路勢如破竹,胡季犛部署在東線的守軍要麼投降,要麼望風而逃,短短十日便推進了三百餘裡,逼近升龍府東部的重鎮海陽;傅友德率領的西路軍則在乂安大敗胡季犛的西線主將楊章,斬殺敵軍數千人,繳獲大量糧草與軍械,成功控製了乂安通往升龍府的陸路通道。
朱高熾在紅河入海口接到兩路大軍的捷報後,當即下令水師沿紅河北上,同時命陸路部隊向升龍府靠攏。
此時的胡季犛,早已沒了此前的囂張氣焰——他精心策劃的輿論戰徹底失敗,原本煽動百姓抗明的檄文被明軍的“***罪”檄文戳破,安南百姓看清他篡權苛政的真麵目後,不僅沒人再主動參軍,反而有不少人暗中給明軍帶路、傳遞情報,他徹底失去了百姓的支持,連都城升龍府的百姓都對他怨聲載道。
而且更致命的是,三路明軍的逼近讓他陷入合圍之勢:馮勝的東路軍已攻克海陽,距離升龍府不足百裡;傅友德的西路軍控製乂安後,正朝著升龍府西側的清化推進,切斷了他向西撤退的通道。
他手中的兵力雖仍有十餘萬,卻已是人心渙散——不少士兵本就是被強征入伍,如今聽聞明軍善待百姓、歸降可免罪,紛紛生出退意;將領中也有不少人私下聯絡明軍,密謀投降;再加上糧草被明軍襲擾,士兵們常常吃不飽飯,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減,連國都升龍府的禁軍都出現了逃兵,根本無力抵擋明軍的攻勢。
安南的戰局,在朱高熾的精準布局下,已然朝著大明期望的方向快速推進,升龍府的陷落,隻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