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廟堂展廷辯(下)_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6章 廟堂展廷辯(下)(1 / 2)

那裡站著一位年輕的王族,約莫十五六歲年紀,身著墨玉色錦袍,袍邊飾以細密的紫色紋路,腰間係一條黑玉帶,襯得身形愈發修長挺拔。他容貌與秦王有幾分相似,卻更為清臒,眉眼如刀削般鋒利,唇如秋水,冷峻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倨傲。那目光冷靜而老成,與他稚嫩的麵容形成鮮明對比,令人不寒而栗。

殿中數百人或爭辯或附和,唯獨此人始終肅然不動,麵無表情,仿佛置身事外,卻又將滿殿風雲儘收眼底。他麵前放著一卷竹簡,卻從未展開過,僅僅是一個道具而已。

李明衍心頭一凜——這定是成蟜無疑!一個年紀輕輕卻已深諳朝堂之道的王族。他能在如此劍拔弩張的廷議中始終保持沉默,不露鋒芒,這種超乎尋常的自製力,遠非常人所能及。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成蟜全程未發一言,卻有不少大臣時不時向他投去試探的目光,似乎在揣摩這位王弟的態度。而成蟜則維持著仿佛雕塑般的表情,不因熱辯而動容,不因針鋒而變色,如同一潭死水,平靜得令人不安。

李明衍暗自驚歎:這樣的城府,這樣的自製,絕非常人。難怪李斯等人對其如此忌憚。

思緒尚未平靜,秦王的聲音已再次響起,宣告著這場廷議即將走向尾聲。百官屏息凝神,等待著那個將影響秦國未來走向的裁決。

眾目睽睽之下,秦王嬴政緩緩起身。這一刻,殿內氣氛仿佛凝固。年輕的君王身形挺拔如青鬆,步履沉穩,從王榻上一步步踱下,龍袍在晨光中泛著隱約的金芒。他行至殿中,背後是那副巨大的秦國輿圖,前方則是滿殿文武百官,無一人敢抬頭直視。

嬴政負手而立,目光如炬,緩緩掃過殿內眾臣。那眼神銳利如鷹隼,似能洞穿每個人心中所想。當他開口時,聲音不疾不徐,卻字字如金石:

"水,乃萬物之源,國之命脈。"

短短一句,卻令滿殿肅然。秦王繼續道:"自古聖賢,莫不重視水利。夏禹治水,成就王業;商湯修堤,澤被百姓;周文王治雒,國力大增。今我大秦,雖勵精圖治,卻水患頻仍,或旱或澇,百姓苦不堪言。"

他轉身,指向身後輿圖上的關中平原:"關中沃野千裡,若無灌溉,則良田變荒;若治水有方,則寸土千金。涇水之渠一事,表麵是治水,實則關乎社稷根本!"

秦王語速漸快,聲音也愈發鏗鏘:"今日聽三位愛卿質詢,辯者應對,寡人已然明晰。此渠技術可行,利國利民,唯工程浩大,耗資巨萬,確實當慎之又慎。"

他微微頓住,眼中閃過一絲深邃:"然水利之功,非一日之利;國之大計,豈可因一時損益而廢?興修水利,固然勞民傷財,但若因噎廢食,因一時之累廢千秋之利,豈不可惜?"

殿內文武百官麵麵相覷,無人敢出聲打斷。嬴政踱步回到王榻前,聲音忽而低沉如潭水:"寡人思來想去,此渠利大於弊,當繼續興建。然為平息疑慮,當設專職監察,確保工程如期如質完成,不得有誤。"

他目光轉向殿左:"公叔愛卿所憂極是,民田之事關乎民心,當妥善安置。朝廷當設專職官員,保障百姓生計不受影響。"

公叔戌麵露不甘,卻不得不躬身應是:"臣遵大王詔令。"

秦王繼續道:"屈大人所言亦有道理,鄭國先生雖來自韓國,但其治水之才有目共睹。水之為道,無國界之分,能利民者便是良策。"

屈景拱手領命。

"至於衛卿所疑技術之事,"秦王看向衛貞,"李水官與鄭國先生已詳細解答。此渠技術雖有挑戰,但兩位水利專家經驗豐富,定能克服困難。"

衛貞隻得低頭稱是,雖心有不甘。

秦王環視全場,語氣堅定:"綜合三位愛卿之問,寡人決定,涇水之渠工程繼續推進。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殿內大臣紛紛拱手,口稱"英明"。眼見秦王這番話語說得滴水不漏,既充分肯定了該工程對於國家未來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展現出他作為一國之君對於臣子們意見的重視和關切,即使是反對的大臣,一時也啞口無言。

正當秦王即將宣布最終裁決,殿外忽然響起三聲銅鐸,清脆悠長,回蕩在整個宮城上空,令滿朝文武為之一震。這是太後宮中特有的信號,意味著後宮有旨意傳達。

"太後有詔!"

殿門前,一位白發蒼蒼的宦者令手捧漆盒緩步而入,身後跟著十二名赭衣宦者,低垂著頭,步履整齊如一。宦者令麵容慈祥卻不失威嚴,據傳他自秦昭襄王時便服侍宮中,是太後最為信任的心腹。

殿內頓時鴉雀無聲,連呼吸都變得凝重。群臣紛紛俯首,行跪拜禮。就連嬴政也不敢怠慢,立即離開王榻,立於殿中,單手撫胸,微微欠身,以示恭敬。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如一盆冷水從天而降,澆滅了秦王方才展現的所有威嚴。

宦者令緩步至殿中央,雙手捧起木盒,高舉過頭:"太後有詔,秦王接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嬴政上前兩步,雙手接過木盒:"寡人恭聆太後訓誡。"

打開木盒,內有一道朱砂篆字木牘。秦王政展開詔書,目光迅速掃過,麵色微微一變,隨即恢複如常。

他肅聲宣讀:"太後有言:聞朝中為修渠一事爭議不斷,心甚憂之。治國之道,當廣納諫言,集思廣益。王上年少英明,然治國大政,不容輕率決斷。此渠工程浩大,耗民傷財,恐非一朝一夕之功,宜廣詢博議,慎重施行。太後雖不乾預朝政,然亦不忍見秦國國力受損,民力困頓。望王上三思而行,聽納忠言,切莫血氣方剛而失於持重,誤國傷民。唯王明察而斷之。"

詔書雖是關切之言,卻字字帶刺,句句如刀,直指秦王決策草率。最為致命的是"失於持重"四字,幾乎明示嬴政因年輕氣盛而意氣用事。

詔書宣讀完畢,殿內落針可聞。所有大臣都低著頭,卻又不約而同地用餘光觀察秦王的反應。

宦者令沉聲道:"太後囑咐,此事關乎社稷,令雜還需帶回複命。不知王上有何回應?"


最新小说: 想吃絕戶?重生千金直接掀桌 魔寢血咒之我的前世是伏羲 末世商店:賺夠一百億就複活 我靠擺攤賣美食,成了罪犯克星 狂龍戰梟 末日下的白毛醫生 禪宗故事 我是MVP,塔科夫商人是躺贏狗 掀桌!嗩呐一吹,瘋批閃亮登場 盲盒開掛驚豔八零,霍團長晝思夜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