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正式開講“二戰那些事兒”之前,按慣例,得有篇“前言”,或者叫“開篇嘮叨”也行。主要是跟各位看官打個招呼,說說咱這本書打算怎麼寫,寫些啥,以及,為啥要寫。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家腦子裡可能會冒出很多詞兒:希特勒、原子彈、珍珠港、斯大林格勒、諾曼底登陸……感覺是不是挺宏大、挺嚴肅,甚至有點沉重?
沒錯,那確實是一段人類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大折騰、大悲劇。幾千萬人沒了性命,無數城市化為廢墟,整個世界格局被徹底洗牌,一直影響到咱們今天的生活。這樣的曆史,確實值得嚴肅對待。
但是,嚴肅對待,不一定非得板著臉、掉書袋。
曆史這東西,說白了,其實就是“人”的故事。不管多宏大的戰爭,多複雜的政治,歸根結底,都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優點、有缺點、有野心、有恐懼、會犯傻、也會偶爾閃光的人——給折騰出來的。
所以,這本書想乾的事兒,就是換個姿勢,跟大家聊聊二戰這檔子事兒。咱不搞那麼多的術語堆砌,也不追求“一本正經”的教科書範兒。咱們就用大白話,像講故事一樣,把從一戰的“爛攤子”怎麼一步步演變成二戰的“大混戰”,再到最後怎麼收場這整個過程,給捋一捋。
咱會聊到那些大人物:那個留著搓澡巾胡子、口才爆表卻把德國帶入深淵的希特勒;那個叼著雪茄、胖乎乎卻堅韌不拔的丘吉爾;那個坐在輪椅上、談笑風生間影響世界格局的羅斯福;那個鋼鐵般冷酷、心思深沉的斯大林;還有太平洋對岸那些野心勃勃的日本軍頭們……我們會儘量去看看他們當時在想啥?是啥讓他們做出了那些影響無數人命運的決定?他們是“天降猛男”還是“時勢造英雄”,或者……兩者都有,外加點運氣和糊塗?
當然,曆史不光是大人物的舞台。咱也會瞅瞅那些被卷入洪流的小人物、普通士兵、老百姓,他們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是怎麼活下來或者沒活下來)的。畢竟,曆史的溫度,很多時候就藏在這些細節裡。
咱的目標是
講清楚:儘量把複雜的事情用簡單的話說明白,把曆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給交代清楚。
講得有趣:曆史本身充滿了戲劇性、荒誕性甚至黑色幽默。咱不回避這些,該調侃的調侃,該唏噓的唏噓,爭取讓大家讀得下去,不瞌睡。
講點兒人話:少點空洞的口號,多點人性的分析。看看那些決策背後,是精明的算計,還是愚蠢的衝動,是堅定的信仰,還是赤裸的利益。
當然啦,二戰這攤子事兒太大了,牽扯的國家、人物、事件多如牛毛。想在一本書裡把邊邊角角都說到,那不現實,也沒必要。咱就抓住主線,撿那些關鍵的節點、重要的轉折、有意思的人物和能說明問題的細節來講。力求在保持曆史基本真實性的前提下,給大家呈現一個邏輯清晰、生動可感的二戰故事。
曆史是個圈,很多事情,你會發現,幾百年前發生過,幾十年後又換個馬甲重新上演。讀史,不見得能讓人變得多“聰明”,但至少能讓你在看到某些新聞、某些現象的時候,心裡嘀咕一句:“嘿,這事兒我好像在哪兒見過……”能有這種感覺,大概就不算白讀了。
好了,閒話少敘。各位看官,如果您對這段曆史有點興趣,又不怕我這有點“不正經”的講述方式,那就請沏杯茶,找個舒服的姿勢,咱們一起,穿越回那個戰火紛飛、風雲激蕩的年代,去看看——
二戰那些事兒。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