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就在希特勒在萊茵蘭那邊得意洋洋地“宣示主權”,英法還在為怎麼“綏靖”他而頭疼不已的時候大約是1936年春夏之交),歐洲大陸的西南角,西班牙這個充滿了陽光、鬥牛和弗拉明戈舞的國度,自己內部先“炸鍋”了!一場極其殘酷、血腥的內戰爆發了。
西班牙這地方吧,曆史悠久,但內部矛盾也一直沒消停過,就像個積怨已久的“火藥桶”。窮與富、傳統與現代、中央與地方、左與右……各種矛盾錯綜複雜。1931年國王被趕跑,成立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國”。這個新生的民主政權試圖改革,結果步子太大,把地主、教會、軍隊這些右派保守勢力給徹底得罪了。
1936年2月,左翼的“人民陣線”贏得大選,右派覺得“天要塌了”,再不反抗就沒機會了。於是,在幾個信奉“槍杆子裡麵出政權”的將軍以佛朗哥為代表)的策劃下,1936年7月,一場軍事政變爆發了。結果這政變搞得也不利索,沒能一下子拿下全國,反而把國家徹底撕裂成了兩半:一邊是得到蘇聯老大哥支持的、成分複雜的左翼共和政府人民陣線);另一邊,則是打著‘反共、保衛傳統’旗號、很快就得到了德國納粹和意大利法西斯鼎力相助的右翼叛軍國民軍),領頭大哥是後來著名的佛朗哥。雙方誰也不服誰,轟轟烈烈的西班牙內戰就此開打!
但很快就不再是西班牙人自己的“家務事”了。它成了一個吸引各方勢力介入的國際角力場,各種新式武器的試驗場,以及法西斯主義與反法西斯主義的一次正麵大碰撞。
毫無疑問,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和墨索裡尼的法西斯意大利,旗幟鮮明地支持佛朗哥的國民軍。除了意識形態、戰略利益等因素外,一個極其重要的目的就是——把西班牙當成新武器、新戰術的“免費試驗田”!
特彆是德國人,更是把這次乾涉當成了德軍重建後的第一次“實戰拉練”。他們派出了大名鼎鼎的“禿鷹軍團”。這支名義上的“誌願航空隊”,實際上就是德國空軍的精銳力量,裝備了當時德國各種剛剛出爐、還熱乎著的“黑科技”:
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這玩意兒是當時德國空軍的明星產品!特點是能夠極其精準地俯衝投彈,而且俯衝時會發出一種特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嘯聲據說專門加裝了發聲裝置,用來恐嚇敵人),對地麵目標的打擊效果極佳。它在西班牙的“首秀”,為後來二戰初期的“閃電戰”中,斯圖卡成為德軍地麵部隊的“開路先鋒”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赫赫凶名。
梅塞施密特bf109戰鬥機: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速度快、火力猛、機動性好。在西班牙上空,bf109與蘇聯援助給共和政府的蘇製戰鬥機比如伊15、伊16)進行了激烈的較量,德國飛行員在實戰中不斷改進戰術比如發明了更有效的“四指編隊”),為二戰培養了大批王牌飛行員。
在陸軍方麵德國還把他們早期研發的一號坦克和二號坦克也拉到了西班牙戰場。這兩款坦克其實都是輕型坦克,裝甲薄、火力弱一號坦克甚至隻有機槍!),主要用途是訓練和摸索戰術。雖然它們在西班牙戰場上表現平平,但也為德國裝甲兵部隊積累了最初的實戰經驗,暴露了早期坦克設計的不足,為後來更強大的三號、四號坦克的誕生提供了參考。
除了測試新武器,德國人還在西班牙“創造性”地試驗了新的戰術理念:
恐怖轟炸“初體驗”:1937年4月對巴斯克小城格爾尼卡的毀滅性空襲,就是“禿鷹軍團”犯下的滔天罪行。德意飛機對著這個沒有任何軍事價值的文化古城進行了數小時的狂轟濫炸,幾乎將其夷為平地,造成大量無辜平民死亡。畫家畢加索以此為題材創作了不朽名作《格爾尼卡》。這種針對平民的“恐怖轟炸”,不幸地成為了後來二戰的“常態”。
“閃電戰”雛形——空地協同:德國人還在西班牙戰場上積極摸索空軍與地麵部隊協同作戰的戰術。比如,用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為地麵進攻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精確打擊對方的火力點、指揮部和交通線。這種空地一體、快速突擊的理念,正是後來讓世界震驚的“閃電戰”的核心要素之一。
可以說,西班牙內戰,簡直成了德國國防軍的“付費測試服”!他們用西班牙人的鮮血,檢驗了新武器的性能,演練了新戰術的威力,為即將到來的更大規模的戰爭做足了“功課”。而意大利也派出了數萬“誌願軍”,主要是為了在地中海刷存在感,順便也讓自家軍隊“見見世麵”雖然戰績有點對不起觀眾)。德意兩國通過這次聯手乾預,關係更加緊密,“柏林羅馬軸心”也從一個概念,開始有了實質性的軍事合作基礎
蘇聯的“有限援助”與“內部清洗”:蘇聯的斯大林是唯一給西班牙共和國政府提供大規模軍事援助的大國送坦克、飛機、武器和顧問)。當然,他的援助不是白給的,既要錢幾乎拿出了西班牙三分之二的黃金儲備),又要借機在共和國內部安插自己人,擴大共產黨的影響力,甚至清洗其他左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英法的“不乾涉”鬨劇:名為中立,實為縱容!最讓人看不懂的是英國和法國。他們牽頭搞了個“不乾涉委員會”,呼籲大家都彆插手。結果呢?德意蘇根本不理,該乾嘛乾嘛。隻有英法自己比較“老實”,拒絕向合法的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出售武器!這等於變相地幫助了得到德意強援的佛朗哥叛軍!
法國為何如此“糾結”?法國人心裡苦啊!本來自己在東邊就緊挨著德國,南邊要是多了個德國的小弟,自己不就成了“三明治”裡的“火腿”了嗎?腹背受敵啊!但沒辦法,國內自己都快吵翻天了,左派想幫,右派同情佛朗哥,國力也不濟,最關鍵的是,旁邊的“帶頭大哥”英國不點頭,法國屁都不敢放一個!隻能眼睜睜看著。
那英國為何如此“淡定”?這才是關鍵!)英國人主要是怕!怕打仗!一戰打怕了,這是綏靖政策的核心。而且,英國保守派政府和精英階層,更害怕共產主義!在他們看來,蘇聯和共產主義革命才是對大英帝國全球利益和西方秩序的根本性威脅,比法西斯可怕多了!所以,他們的底線是:絕不能讓西班牙“赤化”!佛朗哥雖然是法西斯支持的獨裁者,但他至少能反蘇聯、能帶來高壓下的)“秩序”。這就是所謂的“寧要秩序,不要革命!哪怕這個秩序是獨裁者,”至於西班牙的戰略位置?直布羅陀海峽?在“避免世界大戰”這塊更大的“遮羞布”麵前,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再加上當時對納粹危險性認識不清,最終采取了這種短視的政策。
這場仗一打就是近三年1936.71939.3),過程極其殘酷。雙方在你來我往、拉鋸戰中都殺紅了眼。馬德裡被長期圍困,共和派喊出了“決不許法西斯通過!”的口號,頑強抵抗。但隨著時間推移,國民軍在武器裝備、外援力度和內部團結方麵逐漸占據上風,而共和派則內部分裂嚴重。最終,在經曆了哈拉馬河、瓜達拉哈拉、厄布羅河等一係列血腥戰役後,共和派防線崩潰。1939年4月1日,佛朗哥宣布勝利,在西班牙建立起持續近四十年的獨裁統治,並對失敗者進行了殘酷的清洗。
西班牙內戰,這場發生在二戰前夜的血腥衝突,最終以佛朗哥法西斯勢力的勝利而告終。它像一麵放大鏡,清晰地照出了當時歐洲乃至世界的幾大“病情”:民主國家的軟弱與綏靖、國際聯盟的無力、以及法西斯侵略勢力的囂張與殘忍。
對希特勒和墨索裡尼來說,這場戰爭的“收獲”是多方麵的:他們測試了新武器、演練了新戰術特彆是德國空軍,簡直是脫胎換骨),鞏固了彼此的“兄弟情誼”,更重要的是,他們再次確認了英法等國“色厲內荏、不敢動武”的底色。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副產品”:在西班牙內戰中,德意兩國一直將自己的乾涉行為,包裝成一場“神聖的、反對布爾什維克赤色威脅的十字軍東征”。他們利用西方國家對共產主義的普遍恐懼,將自己打扮成“歐洲文明的保衛者”。
希特勒敏銳地發現,“反共產國際”這麵大旗,簡直太好用了!
對內,可以用來鎮壓國內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恐嚇民眾,鞏固統治。
對外,可以用來團結一切反對蘇聯、害怕共產主義的國家和勢力比如東歐一些國家、甚至包括一部分英法保守派),分化瓦解潛在的對手,為自己的侵略擴張爭取“理解”甚至“默許”。
希特勒的目光,開始超越歐洲內部的勾心鬥角,望向了更廣闊的世界舞台。他想到,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國家,同樣視蘇聯為心腹大患,同樣有著強烈的擴張野心,同樣對英美主導的國際秩序感到不滿——那就是軍國主義的日本!
如果能把日本也拉攏過來,再把意大利這個“兄弟”也正式捆綁上戰車,組成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反共統一戰線”,那豈不是聲勢浩大?既可以東西夾擊蘇聯至少在戰略上形成威懾),又可以進一步挑戰英法美的全球霸權,還能給自己的侵略行動披上一件“共同對抗赤色威脅”的華麗外衣!
其實剛開始德國與意大利這兩個國家關係並不是很親密,那這兩個國家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