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咱們說到,小日本在中國這泥潭裡是越陷越深,打贏了仗,卻沒撈到想要的結果,想逼著老蔣投降,人家偏不!這就讓日本人有點納悶了:“不對啊,當年成吉思汗來了,你們宋朝不也跪了嗎?後來滿洲人來了,你們明朝不也亡了嗎?怎麼到我們這兒,就死活不投降了呢?”
問得好!日本人可能一時半會兒沒琢磨明白,這時代,它變了!變得不是武器,不是人種,而是人心,是腦袋裡那根弦兒——一根名叫“民族主義”的弦兒,在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掙紮中,在中國人的心裡,悄悄地繃緊了!
那麼,這“民族主義”,到底是個啥玩意兒?聽著挺高大上,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感覺,一種想法,一種讓一大幫原本可能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突然覺得自己是“一夥兒的”的感覺。
啥叫“一夥兒的”?就是咱們說著差不多的語言,長著差不多的臉,有著共同的祖宗傳說中的也算),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或者認為應該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更重要的是,咱們有共同的“敵人”或者說“參照物”——那些跟咱們不一樣的“外人”。因為有了“外人”,才更顯得咱們是“自己人”。
這種感覺一旦強烈起來,就變成了“主義”。這“主義”告訴你:你首先是你這個“民族”的一份子,你得忠於這個“民族”,忠於代表這個民族的“國家”或者你希望建立的那個國家)。什麼家鄉情結、宗族觀念、甚至宗教信仰,在“民族大義”麵前,都得往後稍稍。為了這個民族的生存、榮譽、強大,你可以甚至應該)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的小命。
聽起來是不是挺熱血沸騰,挺有道理的?但這玩意兒,它是一碗飯,也是一碗藥,甚至可能是一碗毒藥,得看你怎麼吃,誰來喂。
這碗名叫“民族主義”的飯,是什麼時候開始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的呢?要知道當時的人們可沒有什麼國家、民族概念!
要說源頭,那得追溯到幾百年前的歐洲。那時候,歐洲大陸上還沒那麼多清清楚楚的國家呢。老百姓效忠的,要麼是某個國王、某個貴族老爺,要麼就是教皇、某個教會。你問一個法國鄉下的農民:“你是哪國人?”他可能一臉懵逼,會告訴你:“我是勃艮第公爵老爺的人。”或者“我是天主教徒。”“法蘭西”?那是國王和他巴黎那幫人的事兒,跟咱關係不大。
轉折點發生在哪兒呢?法國大革命!1789年,巴黎的老百姓把國王的巴士底獄給掀了,高喊著“自由、平等、博愛”,把國王送上了斷頭台。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革命者們說了:“國家不是國王的私產,是我們所有法蘭西人的!我們不是國王的臣民,我們是‘公民’!”這種“主權在民”、“民族認同”的思想,就像病毒一樣開始擴散。
後來出了個猛人拿破侖。這位科西嘉島的小個子,帶著打了雞血的法蘭西“國民”軍隊,橫掃歐洲。他走到哪兒,就把法國的民族主義思想帶到哪兒。但有意思的是,他這一通“輸出革命”,反而把被他占領地區的民族主義也給激發出來了!西班牙人、德意誌人、意大利人一看:“憑啥讓你法國人說了算?我們也要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
於是乎,整個19世紀,就成了歐洲民族主義“覺醒”和“建國”的大時代。希臘人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獨立了,比利時人從荷蘭獨立了,意大利和德意誌也結束了四分五裂的狀態,分彆統一成了現代民族國家。民族主義,成了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向前的一大動力。
這民族主義的覺醒,對世界來說意味著啥呢?
好處?當然有!
1.凝聚力杠杠的:它能把原本一盤散沙的人,因為共同的語言、文化、曆史或者共同的“敵人”,凝聚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想想看,為了“民族大義”,大家可以暫時放下內部矛盾,一致對外,這戰鬥力能不強嗎?
2.建立現代國家的基礎:現代國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的。有了民族主義,才有了“國民”的概念,才有了國家主權、統一法律、普及教育等等現代國家機器賴以運轉的根基。
3.反抗壓迫的武器:對於那些被殖民、被壓迫的民族來說,民族主義是喚醒民族意識、爭取獨立解放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你看後來亞非拉那麼多國家鬨獨立,靠的是啥?主要就是民族主義這杆大旗。
但是!這碗飯要是吃得不對,或者被彆有用心的人拿去當“興奮劑”甚至“毒藥”,那壞處可就大了去了!
1.排外和歧視:強調“我們民族”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很容易就滑向排斥甚至仇視“其他民族”。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就是極端民族主義,你看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就是極端民族主義最可怕的惡果。
2.侵略擴張的借口:為了“民族的生存空間”希特勒語),為了“民族的榮譽”墨索裡尼語),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日本語),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去侵略、去掠奪彆的民族。民族主義,往往是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最好的“遮羞布”和“興奮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3.內部壓迫的工具:統治者可以打著“維護民族團結”、“國家利益至上”的旗號,壓製國內的不同聲音,剝奪個體的自由和權利。誰敢反對?你就是“民族叛徒”、“賣國賊”!
4.戰爭的導火索:民族之間的仇恨、領土爭端、資源搶奪,一旦被民族主義情緒煽動起來,就很容易擦槍走火,最終導致大規模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怎麼打起來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歐洲列強之間極端民族主義情緒互相碰撞、惡性膨脹的結果。
而且啊,咱們得看到另一麵。這民族主義吧,它強調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那要是碰上一個國家裡頭,住著好幾個民族,語言、信仰、習慣都不一樣,咋辦?這就麻煩了!曆史上多少曾經烜赫一時的大帝國,最後都散了架,為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內部各個民族離心離德,沒能擰成一股繩。你瞅瞅那奧匈帝國,一戰後不就碎成一地雞毛了嗎?還有後來的蘇聯老大哥,不也最終解體,各個加盟共和國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嗎?就是到了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內部還在為這事兒頭疼呢!比如緬甸,國內各民族武裝衝突不斷;就連號稱‘大熔爐’的美國,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間的矛盾和認同問題,也時不時地冒出來讓人鬨心。所以說,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怎麼處理好內部各個群體的關係,怎麼建立一個大家都能認同的、包容性的‘國家認同’,而不是讓某個民族壓過其他民族,這學問,可深著呢!搞不好,就得雞飛狗跳,甚至四分五裂。
所以說,民族主義這玩意兒,它是個雙刃劍。用好了,能強國保種;用歪了,能禍國殃民,甚至把整個世界拖入災難。
那麼,這股在歐洲已經鬨騰了一百多年的“民族主義”思潮,是啥時候傳到咱們中國的呢?
這事兒,還得從咱們挨打說起。
1840年鴉片戰爭一聲炮響,把“天朝上國”的迷夢給打碎了。接下來幾十年,西方列強拿著堅船利炮,逼著咱們簽了一堆喪權辱國的條約,割地賠款,各種欺負。尤其是1895年甲午戰爭,被咱們一直瞧不起的“蕞爾小邦”日本給打趴下了,這刺激就太大了!
國難當頭,一些腦子活絡的讀書人就開始琢磨了:“咱們為啥老挨打?是武器不行?製度不行?還是人心不行?”就在這個時候,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想,通過各種渠道比如留學、翻譯書籍報刊)傳了進來。
像梁啟超這些維新派大佬,就開始大聲疾呼:“我們不能再渾渾噩噩了!我們得知道我們是一個‘中華民族’!我們得把這個民族凝聚起來,變成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才能救亡圖存!”他們開始用“民族”這個概念來喚醒國人,對抗外來侵略和內部的腐朽。
後來孫中山先生更是把“民族主義”放在了他“三民主義”的第一位,明確提出要“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一個漢人當家作主的共和國。當然,後來他也意識到光講漢族不行,提出了“五族共和”)。
當然了,那時候的中國,說實話,內部也是亂糟糟的。軍閥割據,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為了地盤、為了利益,自己人打自己人打得不亦樂乎,簡直就是一盤散沙。按理說,這樣的國家,外敵一來,應該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分化瓦解才對。
但是!日本人這次碰上的,偏偏就不一樣了!為啥?因為這“民族主義”的弦兒,它開始起作用了!就好比你們家哥幾個,平時可能為分家產、誰多吃塊肉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動起手來。但這時候要是有個外人衝進你們家,指著鼻子罵你們,還要搶你們的東西,欺負你們家人,那結果會怎麼樣?十有八九,你們哥幾個會立馬放下內部矛盾,抄起家夥一致對外!‘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嘛!咱家裡的事兒,關起門來怎麼鬨都行,但外人想欺負咱,門兒都沒有!
當時中國的情況,就有點這個意思。雖然軍閥們各有各的小算盤,國民黨和共產黨也在鬥,但麵對日本這個要亡國滅種的共同敵人,一種超越地域、派係甚至階級的“我們都是中國人”的認同感,開始越來越強烈。日本人越是凶殘,越是步步緊逼,這種民族認同感就越是被激發出來。
真正讓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深入人心、變成一場群眾性運動的,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列強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了日本,消息傳回國內,徹底點燃了中國人的怒火!學生們走上街頭,工人們舉行罷工,商人們進行罷市,大家隻有一個念頭:“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還我青島!”“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
這場運動,標誌著中華民族意識的一次空前覺醒!從此以後,“救亡圖存”、“民族獨立”、“國家主權”這些觀念,開始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老百姓不再僅僅是某個皇帝的臣民,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這個國家是屬於“我們”的,我們有責任去保衛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就是為什麼,到了1937年,麵對日本的全麵入侵,雖然武器落後,雖然傷亡慘重,雖然首都都丟了,雖然內部依然矛盾重重,但中國沒有像以前的王朝那樣崩潰、投降。因為這一次,支撐著抵抗的,不僅僅是某個政府、某支軍隊,而是已經覺醒了的、四萬萬同胞的民族精神!是那種“縱使戰到一兵一卒,也絕不放棄家國”的決心!
日本人以為他們麵對的還是那個一盤散沙、任人宰割的舊中國,他們錯了!他們麵對的,是一個在烈火中淬煉、剛剛開始懂得用“民族主義”這把武器來武裝自己的、嶄新的中國!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想不通,為什麼蔣介石不投降,為什麼中國這個看似“泥足巨人”的國家,在承受了如此沉重的打擊後,依然能屹立不倒,苦苦支撐的原因所在。民族主義這碗飯,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救命的飯,是凝聚人心的飯,是支撐著整個民族在最黑暗的時刻堅持下去的精神食糧!
好了,咱們把民族主義這個話題先放一放,視線該轉回去了。
就在中國人民靠著剛剛覺醒的民族意識,在東方戰場苦苦支撐,把日本拖入泥潭的時候,歐洲那邊,那個由希特勒點燃的火藥桶,也終於要徹底爆炸了。
時間,已經來到了1939年的夏天。波蘭,這個夾在德國和蘇聯之間的國家,成了新的焦點。希特勒已經下定決心要吞並波蘭至少是奪回但澤和波蘭走廊),英法也終於被逼到了牆角,向波蘭提供了安全保證,表示你德國再敢動手,我們就宣戰!
戰爭的陰雲密布歐洲上空。希特勒雖然狂妄,但他還沒傻到想同時跟英法和蘇聯兩線作戰畢竟一戰的教訓太深刻了)。要打波蘭,就必須先穩住東邊那個巨大的鄰居——蘇聯。
可問題是,納粹德國和共產主義蘇聯,那可是意識形態上的死對頭啊!希特勒天天在《我的奮鬥》裡和各種演講中,把共產主義和斯拉夫人罵得狗血淋頭,揚言要奪取東方的“生存空間”。斯大林也把法西斯視為洪水猛獸。這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死對頭,怎麼可能走到一起呢?
然而,政治這玩意兒,從來就不是隻講主義,更多時候講的是利益和算計。就在全世界都以為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一個讓所有人眼珠子都掉下來的消息,正在莫斯科和柏林之間秘密醞釀……
那會是什麼呢?一個看似不可能的聯盟,即將在血腥的算計中誕生,而它的誕生,將直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按下啟動鍵!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