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鋼鐵煉獄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0章 鋼鐵煉獄(1 / 2)

上一回咱們講到,克裡姆林宮的紅牆之內,斯大林這位來自格魯吉亞的“鋼鐵之人”,在列寧逝世後,是合縱連橫,把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老布爾什維克”一個個都給“請”下了政治舞台,連黨內公認的理論家布哈林,最終也成了他“前進道路”上的墊腳石。到了1920年代末,斯大林總算是把所有能跟他掰手腕的“大佬”都給收拾利索了,牢牢地把聯共這艘巨輪的舵盤攥在了自己手裡,成了蘇聯名副其實的最高掌舵人。

這權力是到手了,可斯大林心裡一點也不輕鬆。他環顧四周,這蘇維埃俄國,雖然頂著“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光環,可家底子實在是太薄了!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接踵而來的殘酷內戰,整個國家被打得是千瘡百孔,民生凋敝。用斯大林自己的話說,到1921年那會兒,蘇聯的工業產值,隻剩下戰前1913年)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意味著啥?意味著工廠的煙囪大多不冒煙了,機器生了鏽,鐵路運輸癱瘓,城市裡連最基本的日用品都奇缺。而農村呢?雖然土地名義上是分給了農民,但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也上不去。

而國際環境呢?那更是險惡得緊!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都把蘇聯看作是“洪水猛獸”、“赤色瘟疫”,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經濟上封鎖你,政治上孤立你,軍事上更是虎視眈眈,再來一次武裝乾涉。斯大林心裡跟明鏡似的:這幫西方列強,亡我之心不死啊!

在這種內憂外患、強敵環伺的險惡環境下,斯大林失眠了。他躺在克裡姆林宮那張可能並不舒服的床上,翻來覆去地想:怎麼辦?我們蘇維埃俄國,要怎樣才能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生存下去,甚至強大起來?靠著現在這點小米加步槍哦,那時候還沒小米,主要是黑麵包加土豆),能抵擋得住西方列強的鋼鐵洪流嗎?

答案,在他心中隻有一個,那就是——工業化!而且是超高速的、不惜一切代價的工業化!

他要用最短的時間,把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強行改造成一個擁有強大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鋼鐵巨人,一個能夠抵禦任何外來侵略的堅固堡壘!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將不惜動用一切手段,付出任何代價,哪怕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的鮮血和生命!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在1931年2月4日,在莫斯科召開的一次全國工業乾部會議上,斯大林發表了一篇堪稱振聾發聵、也充滿了血與火氣息的演說。他對著台下那些蘇維埃工業的“領頭羊”們,幾乎是咆哮著說道:

“拖延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舊俄國的曆史,就是因為它的落後而不斷挨打的曆史……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到一百年。我們必須在十年內跑完這段距離。要麼我們做到這一點,要麼我們就會被敵人碾碎!”

這話說的,斬釘截鐵,擲地有聲,也充滿了不祥的預感。“十年之內,趕上西方五十年到一百年的差距!”這目標,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斯大林不是在開玩笑,他是認真的!他深知,留給蘇聯的時間不多了。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一場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戰,正在逼近。

您琢磨琢磨,“十年”,從1931年算起,剛好是到哪一年?1941年!曆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巧合得讓人不寒而栗。仿佛斯大林這位“紅色沙皇”,真的提前預見到了十年後那場席卷蘇聯大地的衛國戰爭!

所以啊,斯大林急於推進工業化,絕不僅僅是為了實現什麼“共產主義理想”,更直接、更迫切的動因,是為了——備戰!為了生存!

掃清了黨內那些“礙手礙腳”的反對派無論是左的還是右的)之後,斯大林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按照自己的意誌來“設計”和“建設”這個國家了。

從1928年開始,蘇聯正式進入了以“五年計劃”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代。

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2年)的口號喊得震天響:“技術決定一切!”“趕超資本主義!”目標非常明確:迅速將蘇聯從一個依賴農業的落後國家,轉變為一個擁有強大重工業基礎的先進工業國!發展的重點,被放在了鋼鐵、煤炭、石油、電力、機械製造、交通運輸這些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和國防實力的核心產業上。

一聲令下,整個蘇聯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建設工地!斯大林動員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推進著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在烏拉爾山區,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帶,在烏克蘭的頓巴斯煤田……一座座嶄新的工廠、礦山、發電站拔地而起,一條條新的鐵路、公路、運河開始延伸。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馬鋼”),第聶伯河水電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高爾基汽車廠……這些日後在蘇聯工業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巨無霸”企業,很多都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奠基或建成的。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懷著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當然,也有不少是被迫的),從全國各地湧向這些新興的工業中心,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用他們的汗水和血肉,為這個國家鑄造著工業的脊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到了1930年代中期,也就是經過了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突擊”之後,蘇聯的工業麵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按照官方公布的數據雖然這裡麵可能也有不少水分),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在鋼鐵、煤炭、石油、電力、拖拉機、汽車、飛機、坦克等重要工業品的產量方麵,蘇聯都取得了驚人的增長,有些領域甚至已經接近或超過了當時的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強國。

這場被稱為“斯大林工業化”的進程,雖然充滿了爭議和血淚,但它確實在極短的時間內,為蘇聯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國民經濟體係,尤其是強大的軍事工業基礎。正是這些在和平時期勒緊褲腰帶、甚至不惜犧牲農業和民生建設起來的飛機廠、坦克廠、炮彈廠,為蘇聯在未來那場空前殘酷的衛國戰爭中,能夠頂住納粹德國的瘋狂進攻,並最終將其徹底打敗,奠定了至關重要的物質基礎。從這個角度看,斯大林的“十年之約”,雖然過程慘烈,但似乎也並非完全是癡人說夢。

有趣的是,在這場看似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為敵的工業化浪潮中,西方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卻扮演了一個頗為尷尬的“助推者”角色。

您想啊,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給攪得是人仰馬翻,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商品堆積如山賣不出去。這時候,突然冒出來蘇聯這麼一個“大客戶”,揮舞著盧布或者用糧食、木材等原材料換外彙),要大規模采購西方的機器設備、技術專利,還要高薪聘請西方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來幫忙建廠。

對於那些在經濟危機中苦苦掙紮、急需訂單和市場的西方資本家來說,這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啊!雖然他們可能打心眼裡討厭共產主義,但在白花花的銀子麵前,什麼意識形態、什麼國家利益,都可以暫時往後稍稍。“敵人的錢,也是錢嘛!不賺白不賺!”

於是乎,在整個1930年代,大量的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公司和技術人員,都以各種方式參與到了蘇聯的工業化建設中。美國福特公司幫助蘇聯建立了高爾基汽車廠;德國克虜伯公司為蘇聯提供了冶金設備和技術;英國的工程師參與了第聶伯河水電站的設計……西方國家為了緩解自身的經濟危機,爭相向蘇聯出售機器、提供貸款、轉讓技術,客觀上為斯大林的工業化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這真是一個充滿了曆史諷刺意味的現象:一群“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居然要靠著“被掘墓者”提供的工具和技術,來打造埋葬他們的武器!

當然,斯大林式的工業化,絕不僅僅是高歌猛進的建設和令人矚目的成就,它背後也伴隨著巨大的、令人窒息的社會代價。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工業產值的飛躍,工人們被要求進行超負荷的、近乎野蠻的勞動。所謂的“斯達漢諾夫運動”以礦工斯達漢諾夫超額完成采煤定額為榜樣,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的勞動競賽),更是將這種對勞動強度的壓榨推向了極致。工人們每天都要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完成高得離譜的生產指標,任何的鬆懈和不滿,都可能被視為“怠工”或“破壞活動”而受到嚴厲懲罰。

與此同時,由於國家資源被優先投入到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領域,“保大炮不保黃油”,導致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業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嚴重不足。城市居民排隊購買麵包、肥皂、布匹成了家常便飯,住房緊張,生活必需品長期匱乏,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隨著工業產值的增長而得到相應的提高。

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也為了“懲罰”那些所謂的“階級敵人”和“人民公敵”,斯大林政府還大規模地動用了勞改營的囚犯,作為免費的、可以任意驅使的勞動力,投入到那些最艱苦、最危險的工程建設中去。從白海波羅的海運河的開鑿,到西伯利亞的礦山開采,再到遠東的鐵路修建……無數的古拉格囚犯,在饑餓、寒冷、疾病和殘酷的奴役下,默默地死去,他們的白骨,也成為了蘇聯工業化豐碑下那些看不見的奠基石。


最新小说: 半盞軼事 這個出馬仙有點der 被殺後,我穿成了九千歲 兒孫被換命?姑奶直播帶飛躺贏 我即是天神 諸天修行,我先知先覺 八零重生,逆襲老太腳踹倀鬼兒女 程石修仙錄 詭秘凋零我不朽,舊神逝而我永生 不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