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列寧格勒與外界的所有陸路聯係都被切斷之後,城東南方向那片廣闊的拉多加湖,就成為了這座被圍困城市唯一的、也是最後的“生命線”。
從1941年9月開始,蘇聯方麵開始不惜一切代價,通過拉多加湖,向列寧格勒搶運糧食、彈藥、燃料等急需的物資,並從城內撤離傷員和部分平民。
最初,運輸主要依靠各種小型船隻——駁船、漁船、拖船甚至舢板。這些船隻在夜色的掩護下,冒著德國飛機的轟炸和炮艇的襲擾,在波濤洶湧的湖麵上艱難航行。由於缺乏有效的護航力量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主力被困在喀琅施塔得軍港,拉多加湖區艦隊力量薄弱),這些運輸船隻的損失極其慘重!大量的船隻連同船上的物資和人員,被德國飛機炸沉,或者在風浪中傾覆,永遠沉入了冰冷的湖底。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在湖上執行運輸任務的誌願水手們,悲憤地將這條航線稱為“浮在鮮血之上的航線”。
為了提高運輸效率和安全性,蘇軍的工程技術人員們,也開始嘗試一些更大膽、也更具創新性的方法。比如,他們試圖在拉多加湖的湖底,鋪設輸送燃料的管道和輸送電力的電纜雖然這些工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極其困難,很多在戰爭後期才真正發揮作用)。
而當寒冷的冬季降臨,拉多加湖的湖麵被厚厚的冰層封住之後,一條更加傳奇、也更加艱險的“冰上生命線”便開始逐漸顯現。蘇軍的工兵部隊和後勤人員,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刺骨寒風中,冒著德軍炮火和空襲的威脅,硬是在這片冰封水域上,用標線與實地測試,一段段地開辟出可供通行的冰道。那不是公路,而是一塊隨時可能裂開的浮冰——但它通向生的希望。
成千上萬輛軍用卡車在這條冰道上往返奔馳,它們多為老式的zis卡車,為了便於在冰層破裂時迅速逃生,駕駛艙的車門乾脆被拆掉,司機們裹著軍毯、頂著呼嘯的寒風開車,有人甚至把手綁在方向盤上以防凍傷脫落。每輛卡車最多隻能裝載1.5噸左右的物資,遠遠低於正常運力,隻因冰麵承重有限,稍有超載便有墜湖之虞。
日夜不停,這些卡車滿載糧食、彈藥、藥品與燃料,在黑夜與暴雪中一點點向前蠕動。冰下是深不見底的湖水,空中是不時盤旋的敵機,四周則是寒風與孤獨。有人形容它們是“在冰與死亡之間走鋼絲”,但它們依舊咬牙前行。
這條“冰上生命線”,雖然脆弱得如同懸絲,但在列寧格勒最危急的日子裡,它卻如同一根顫抖的輸血管,向這座瀕臨死亡的城市緩緩注入生機。沒有它,列寧格勒或許早已沉沒於饑餓與絕望的冰海之中。
儘管德軍對列寧格勒實行了嚴密的圍困和殘酷的“饑餓戰術”,但他們始終未能真正攻破這座英雄的城市。
到了1941年的10月初,也就是圍城開始一個多月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攻勢,因為多種原因,逐漸失去了最初的銳氣和節奏,陷入了停滯狀態。
蘇軍的頑強抵抗:列寧格勒的軍民,在朱可夫他曾在8月底9月初短暫地被派到列寧格勒前線,用鐵腕手段穩住了瀕臨崩潰的防線)和後來的戈沃羅夫等將領的指揮下,依托著堅固的工事和城市建築,進行了極其頑強和有效的抵抗,給德軍造成了重大的傷亡。
後勤補給的困難:北方集團軍群的補給線同樣漫長而脆弱,尤其是在進入俄國那糟糕的秋季泥濘期之後,道路交通幾乎癱瘓,油料、彈藥、糧食等物資都難以按時運到前線,嚴重製約了德軍的進攻能力。
芬蘭軍隊的“不配合”:北麵的芬蘭軍隊,在收複了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大部分領土之後,其繼續向南推進的意願就大大降低了。曼納海姆元帥是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深知芬蘭國小力微,經不起長期的消耗戰,也不想過深地卷入德國的侵略戰爭,成為德國的炮灰。因此,芬蘭軍隊在抵達卡累利阿地峽的舊國境線附近後,就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進攻行動,滿足於維持對列寧格勒的北線封鎖,並沒有像希特勒期望的那樣,全力配合德軍從北麵強攻列寧格勒。芬蘭人的這種“明哲保身”的態度,使得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合圍,始終未能達到完全“密不透風”的程度,也讓拉多加湖這條“生命線”得以在夾縫中生存。芬蘭人對於自己的實力很有數,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作為一個小國,即便占領了再大的地盤,也難以消化,反而可能引火燒身。
地形和氣候的製約:列寧格勒周邊地區,湖泊、森林、沼澤密布,根本不適合德軍那種大規模的裝甲集群突擊。而隨著秋季的到來,連綿的陰雨和逐漸下降的氣溫,更是讓德軍的處境雪上加霜。
就這樣,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城下,陷入了一種“啃又啃不動,走又不甘心”的尷尬境地。他們無法像在西歐那樣,通過快速的“閃電戰”一舉拿下城市,隻能被迫轉入長期的、消耗巨大的圍困戰。德國“閃電戰”那看似不可戰勝的神話,在北線這片冰冷的土地上,第一次徹底“熄火”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北線列寧格勒久攻不克,陷入僵局,這讓遠在“狼穴”的希特勒感到非常惱火和不耐煩。他那急功近利的性格,根本無法忍受這種“磨洋工”式的戰爭。
與此同時,中央集團軍群在斯摩棱斯克一線也暫時停下了腳步,等待後勤補給和下一步的作戰指令。而南線烏克蘭戰場,雖然也打得異常艱苦,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倫德施泰特的指揮下,似乎正逐步占據上風,大有圍殲蘇聯西南方麵軍主力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的戰略天平,開始不可避免地向南線傾斜。他覺得,既然北線和中線暫時都指望不上取得決定性的突破,那不如乾脆把寶押在南線!他希望通過在南線烏克蘭地區,打一個規模空前、戰果輝煌的“壓倒性勝利”,來彌補在列寧格勒和斯摩棱斯克方向的“失利”,徹底摧垮蘇聯的抵抗意誌,並奪取烏克蘭豐富的糧食和頓巴斯的工業資源。
希特勒天真地認為,隻要在南線殲滅了蘇軍的主力,就能極大地緩解北線列寧格勒的壓力甚至可能迫使蘇軍從列寧格勒撤兵),同時也能為德國的戰爭機器獲得寶貴的經濟資源。“基輔計劃”,就這樣成為了他彌補“巴巴羅薩”初期戰略失衡、試圖重新奪回戰場主動權的一次戰略豪賭。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1941年的10月初,東線戰場的局勢,呈現出一種極其複雜而又微妙的態勢:
北線,列寧格勒雖然被德軍和芬蘭軍隊團團圍困,陷入了饑餓和炮火的煎熬之中,但這座英雄的城市並沒有屈服,它像一座不沉的鋼鐵戰壕,頑強地矗立在涅瓦河畔,牽製著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大量兵力。
中線,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經曆了斯摩棱斯克方向的苦戰和戰略上的暫時停頓之後,其主力裝甲部隊又被調往南線參與基輔會戰,進攻莫斯科的計劃被無限期推遲。
南線,德軍正在集結重兵,準備對基輔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麵軍,發動一場規模空前的圍殲戰。一場更大的災難,似乎正在等待著蘇聯紅軍。
蘇聯,這個龐大的國家,雖然在戰爭初期遭受了極其慘重的損失,幾乎一半的歐洲領土淪喪敵手,數百萬軍隊被殲滅或俘虜,但它並沒有像希特勒預期的那樣迅速崩潰。它依靠著廣闊的戰略縱深、巨大的人力資源、以及人民群眾在危難時刻爆發出的驚人愛國熱情和犧牲精神,頑強地支撐著。戰爭的形態,也開始逐漸從德軍擅長的“閃電戰”,向著更考驗國家綜合實力和持久消耗能力的“總體戰”、“圍困戰”轉變。
那希特勒又是出於什麼原因讓中央集團軍群去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去進攻基輔而白白浪費了進攻莫斯科的大好時機?這背後又有什麼樣的隱情?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