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拉曼前線那如同天崩地裂般的炮聲,通過無線電傳到遠在奧地利塞默靈山區彆墅裡養病的隆美爾耳朵裡時,這位“沙漠之狐”知道,他最擔心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英國人,終於動手了!而且,看這架勢,是要跟他玩命了!
他心急如焚,再也顧不上自己的病情了,立刻向希特勒請求返回北非,重新指揮非洲軍團。在得到元首的批準後,他馬不停蹄地趕回了戰場。但當他重新站在非洲軍團那簡陋的指揮部裡,看到眼前那份最新的戰況報告時,他的心,涼了半截。
兵力不足,防線岌岌可危:英軍的攻勢,比他預想的還要猛烈!德意誌非洲軍團和意大利的“兄弟部隊”,雖然也在頑強抵抗,但在英軍壓倒性的炮火和兵力優勢麵前,防線已經多處被突破,岌岌可危。他最擔心的“魔鬼花園”雷區,也正在被英軍的工兵們一點點地“啃”開。
德軍裝甲部隊被迫在有限通道內機動,頻繁遭遇英軍火力打擊:由於英軍在主攻方向上打開的通道非常狹窄,而且到處都是地雷和反坦克炮的威脅,隆美爾的裝甲部隊根本無法像以前那樣,在開闊的沙漠裡自由馳騁,進行靈活的機動和穿插。他們被迫在那些被炮火和鮮血染紅的狹窄通道內,與英軍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進行著近距離的、殘酷的消耗戰,每一次前進,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英軍謝爾曼坦克性能明顯優於德軍三號四號老型號,戰場優勢逐漸傾斜:更讓隆美爾感到頭疼的是,英軍這次投入了大量從美國援助過來的4“謝爾曼”中型坦克。這玩意兒,無論是火炮威力裝備一門75毫米主炮)還是裝甲防護,都明顯優於德軍手裡那些老舊的三號、四號坦克德軍的四號坦克雖然也有75毫米炮,但早期型號的炮管較短,穿甲能力不如謝爾曼)。在坦克對決中,德軍的裝甲部隊第一次感覺到了技術上的劣勢,戰場上的主動權,開始逐漸向英軍一方傾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意大利部隊多次在炮火壓製下崩潰,英軍穿插部隊攻入縱深:而那些被隆美爾寄予厚望或者說,是實在沒辦法才頂上去)的意大利“盟友”們呢?他們在英軍猛烈的炮火和坦克衝擊麵前,再次表現出了他們那“優良”的傳統——一觸即潰!很多意大利步兵師的陣地,幾乎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就被英軍的坦克和步兵給輕易突破了。這使得英軍的穿插部隊,得以從這些缺口湧入德軍防線的縱深地帶,威脅到德軍的側翼和後方。隆美爾氣得直罵娘,估計連把墨索裡尼吊起來打的心都有了。
隆美爾在他那本著名的日記後來整理成《隆美爾的戰時文件》)中,用絕望的筆觸寫道大意是):“防線上的壓力越來越大,我能清晰地聽到它在敵人的猛攻下發出痛苦的呻吟。我的士兵們,在饑渴、疲憊和持續不斷的炮火轟擊下,已經戰鬥到了極限。我們的坦克,一輛接一輛地被擊毀或趴窩。油料和彈藥,也即將耗儘……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力感,我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穩住這條搖搖欲墜的防線了。”這隻曾經在沙漠裡叱吒風雲、令人生畏的“沙漠之狐”,此刻,似乎也失去了它往日的狡黠和銳氣,隻剩下了無儘的疲憊和絕望。
英軍裝甲突擊:勝利之矛刺破沙海
蒙哥馬利看著地圖上那一個個被拔除的德軍支撐點和意大利部隊那“雪崩式”的潰退,知道,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了!他那雙在貝雷帽下閃爍著銳利光芒的眼睛裡,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和對隆美爾的……嗯,一絲不易察覺的“同情”當然,這隻是作者的腦補,蒙哥馬利這人,除了他自己,估計誰也不同情)。
他果斷地將手中最精銳的裝甲預備隊主要是裝備了“謝爾曼”坦克的英國第10裝甲師和新西蘭第2師的裝甲旅),投入到了北線那個已經被步兵和工兵兄弟們用鮮血和汗水打開的突破口!他命令這些“鋼鐵洪流”,像一把淬火的勝利之矛,一躍而出,直插德軍防線的縱深地帶,目標是徹底切斷隆美爾的後路,將非洲軍團主力合圍在阿拉曼地區,一舉殲滅!
一場典型的沙漠追逐戰和圍殲戰,在阿拉曼的沙海之中,激烈上演。英軍的坦克集群,在皇家空軍的空中掩護下,沿著狹窄的通道,向前猛衝。他們穿越了那片令人生畏的“魔鬼花園”雷區,將那些還在負隅頑抗的德軍零星火力點一一清除。
在一片被稱為“腎形嶺”的開闊地帶,英軍的“謝爾曼”坦克集群,與試圖進行反擊的德軍第15和第21裝甲師的殘部,爆發了一場激烈的坦克對決。炮聲隆隆,濃煙滾滾,坦克的殘骸在沙漠中燃燒。雖然德軍的坦克兵們憑借著其豐富的作戰經驗和精湛的駕駛技術,也給英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麵對著在數量和性能上都占據優勢的“謝爾曼”坦克,他們最終還是力不從心,被迫後撤。
德軍的補給線,被英軍的快速穿插徹底切斷。油料的極度短缺,使得隆美爾的許多坦克和車輛,因為沒有油而被迫拋錨在沙漠之中,動彈不得,成為了英軍飛機和炮兵絕佳的活靶子。隆美爾試圖組織了幾次小規模的反擊,希望能奪回一些關鍵的支撐點,或者至少能延緩一下英軍的前進速度,但都因為缺乏足夠的兵力和油料而宣告失敗。
眼看著防線即將全線崩潰,非洲軍團主力麵臨被全殲的危險,隆美爾心急如焚。他知道,再不撤退,就真的要全軍覆沒在阿拉曼這片該死的沙漠裡了!他立刻向遠在東普魯士“狼穴”大本營的希特勒,發出了十萬火急的電報,請求允許非洲軍團主力向西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
然而,希特勒這位剛愎自用、而且對實際戰況一竅不通的“最高統帥”,在接到隆美爾的電報後,卻勃然大怒!他覺得,阿拉曼防線是“不可逾越”的,德國士兵是“戰無不勝”的,怎麼可能被英國人打敗?這一定是隆美爾誇大其詞,想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於是,他給隆美爾回了一封措辭極其嚴厲的電令,命令他“必須堅守阿拉曼防線,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絕不許後退一步!”他甚至還威脅說,如果隆美爾敢擅自撤退,就以叛國罪論處!
接到希特勒這道“死守令”元首這種不準後退一步的死命令以後在蘇德戰場會更多),隆美爾的心,徹底涼了。他知道,如果嚴格執行這道命令,那他手下這幾萬名忠勇的非洲軍團將士,就將白白地犧牲在這片異國的沙漠之中,成為元首那愚蠢和狂妄的犧牲品。他麵臨著一個極其痛苦的抉擇:是服從命令,讓他的士兵們去送死,保全自己的“忠誠”?還是違抗命令,拯救他的部隊,但卻可能因此斷送自己的軍事生涯,甚至背上“叛徒”的罵名?
隆美爾,這位在戰場上以果斷和狡黠著稱的“沙漠之狐”,在這一刻,展現了他性格中更為複雜和人性的一麵。他內心充滿了掙紮和無奈,但他知道,他必須為他手下那些信任他、追隨他的士兵們的生命負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德軍崩潰與撤退:蘇伊士無望
最終,在巨大的軍事壓力和對士兵生命的珍視麵前,隆美爾做出了他軍事生涯中最艱難、也最具爭議的一個決定。1942年11月3日一說4日),他不顧希特勒那道言辭鑿鑿的“死守令”,毅然決然地也可能是偷偷摸摸地)下令,德意誌非洲軍團主力,全線向西撤退!他要儘一切可能,把他手下那些殘存的、寶貴的裝甲力量和有生力量,從阿拉曼這個即將被英軍徹底合圍的“死亡陷阱”中,給拉出來,哪怕是撤到利比亞,甚至突尼斯,隻要能保存下這支部隊的骨乾,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隆美爾這一“抗命”的舉動,無疑是冒著極大的政治和軍事風險。但他知道,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英軍的坦克集群和摩托化步兵,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對正在倉皇撤退的德意聯軍,展開了猛烈的追擊。但由於英軍自身的後勤補給也開始出現困難戰線拉得太長了,卡車也得喝油啊),再加上隆美爾在撤退途中,也巧妙地組織了一些有效的阻擊和遲滯行動比如炸毀橋梁、布設地雷、留下小股部隊斷後等),使得英軍的追擊速度,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未能將非洲軍團主力徹底圍殲在昔蘭尼加東部。
但那些可憐的意大利“盟友”們,可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在撤退途中,本來就跑不快估計是意大利麵吃多了,跑不動了),再加上指揮混亂,士氣低落,很快就被英軍的快速部隊給追上並分割包圍了。在絕望之中,數以萬計的意大利士兵,成建製地向英軍舉起了白旗,放下了武器,乖乖地當了俘虜。據說,當時英軍俘虜的意大利兵太多,連看管都看不過來,有些英國軍官甚至開玩笑說:“我們現在不是在打仗,我們是在開意大利戰俘接收站!”
到11月中旬,阿拉曼的戰火,總算是基本熄滅了。隆美爾帶著非洲軍團的殘部估計也就剩下幾千人和幾十輛坦克了),狼狽不堪地一路向西,撤退到了利比亞的艾格代比亞一線,暫時擺脫了英軍的追擊。而英國第八集團軍,則成功地占領了整個埃及西部和昔蘭尼加東部地區。
這場發生在1942年深秋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表麵上是一場坦克與火炮在沙漠中對撞的鋼鐵風暴,實際上卻是整個北非戰場命運的一次大洗牌。雙方都為這場“決戰之戰”付出了沉重代價。
英聯邦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的鐵腕指揮下,投入了近20萬大軍,損失坦克約500輛、飛機約百架,約有4,000人陣亡,8,000餘人受傷,總傷亡人數超過13,000。但他們換來了整個戰線的徹底突破,奪回了戰略主動權,更扭轉了北非戰場的整體局勢。
而隆美爾麾下的德意聯軍,則是拚儘了最後的力氣。他們的總兵力不過11萬餘人,其中德軍約5萬人,意軍約6萬。在這場堪稱慘烈的會戰中,德軍損失慘重,約有2,500人陣亡、5,000人受傷、15,000人被俘;而意大利部隊則幾乎是潰不成軍——約3,000人陣亡、1萬人受傷、3萬餘人舉手投降。整個軸心國部隊的傷亡與被俘人數超過了6.5萬人,坦克與飛機的大量損失更讓他們在沙漠中失去了翻盤的可能。
阿拉曼戰役,這場持續了近半個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規模最大、也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會戰,最終以英聯邦軍隊的決定性勝利而告終!北非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從此徹底從軸心國手中,轉移到了盟軍手中。隆美爾那“飲馬尼羅河”、奪取蘇伊士運河的夢想,也徹底化為了泡影。
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是英國及其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在陸地戰場上,正麵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軍隊主力!它像一道劃破黑暗夜空的閃電,極大地振奮了整個反法西斯陣營的士氣,也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戰略格局。
消息傳到倫敦,丘吉爾首相激動得老淚縱橫,他叼著雪茄,在下議院發表了那段著名的演說:“這阿拉曼的勝利)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但是,它或許,是開始的結束!”他知道,從這一刻起,大英帝國的命運,開始出現轉機了。
而對於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來說,阿拉曼的失敗,則是一個難以接受的苦果。他雖然憑借著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將部隊的殘部從絕境中帶了出來,撤退到了昔蘭尼加的西部,甚至後來還一路退到了突尼斯,準備依托那裡更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從歐洲大陸運來的少量增援,與即將從西麵登陸的盟軍美軍和英軍),進行最後的困獸之鬥。但“沙漠之狐”那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在阿拉曼的沙丘之間,被徹底打破了。
北非的戰火,並沒有因為阿拉曼的結束而熄滅。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側,那些剛剛在北非戰場上“小試牛刀”的美國人,也已經悄悄地把他們的登陸艇和坦克,開向了法屬北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海岸線。一場代號為“火炬行動”的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即將在幾個月後,徹底改變地中海的戰略格局,也將為軸心國在北非的最終覆滅,敲響最後的喪鐘。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