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路線之爭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50章 路線之爭(2 / 2)

解密的會議紀要和往來電報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會議上,當歐內斯特·金和馬歇爾將軍陳述完中太平洋方案的優勢後,氣氛一度對麥克阿瑟非常不利。但羅斯福會慢悠悠地開口:“先生們,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菲律賓問題上的立場,代表了美國人民的情感。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那裡的朋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句話,就堵住了所有人想徹底放棄南線的嘴。

然後,他會單獨給麥克阿瑟發電報,安撫他道:“道格拉斯,請放心,我們絕不會忘記菲律賓,你的努力至關重要。”

轉過頭,他又對尼米茲和金說:“切斯特,你將得到你所需要的艦隊,去打開通往東京的大門。”

這種兩邊都不得罪,兩邊都給希望的做法,讓爭論陷入了僵局。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無法徹底壓倒對方。在華盛頓的將軍們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個看似荒謬,卻又無比“美國”的解決方案,開始浮出水麵。

當一個無法解決的爭論擺在麵前時,美國人常常會用一種最簡單粗暴,也最財大氣粗的方式來解決:我全都要。

麵對麥克阿瑟的南線和尼米茲的中線之爭,參謀長聯席會議最終給出的答案,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妥協與無奈,卻又彰顯了美國強大國力的方案——“雙軸進攻”。

這個戰略,用大白話說就是:你們倆彆吵了,兩條路都打!

是的,你沒聽錯。美國決定同時在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兩個方向上,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麥克阿瑟可以繼續他收複新幾內亞、挺進菲律賓的“回家之路”;尼米茲也可以發動他的航母艦隊,橫掃中太平洋的島鏈。

而麥克阿瑟憑著一己之力,在沒有高層支持的情況下,靠著輿論壓力為自己爭取到了屬於自己的舞台。

這就像兩個拳擊手,用左勾拳和右直拳同時出擊。

這個方案背後,隱藏著一種微妙的競爭關係:誰的進展更快,誰打得更漂亮,誰就能在後續的戰役中,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高的指揮優先權。

這相當於把兩個戰區司令放到了一個賽場上,讓他們用戰果來說話這在當時也就隻有財大氣粗的美國能乾的出來了)。

在1943年中期的規劃中,雙軸進攻的初步分工如下:

西南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首要任務是肅清所羅門群島的殘餘日軍,並沿著新幾內亞的東北海岸線向西推進,目標是孤立甚至攻占日軍在南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拉包爾不過後來跳島跳過去了)。

中太平洋戰區尼米茲):首要任務是發動一場代號“電流”的行動,攻占吉爾伯特群島中的塔拉瓦環礁和馬金環礁。成功之後,再向西進攻馬紹爾群島。

這兩條戰線,在初期階段相對獨立,但又互相策應。比如,麥克阿瑟在新幾內亞的行動,可以牽製拉包爾的日軍航空兵,從而減輕尼米茲在中太平洋方向上的壓力。最終,按照設想,這兩支大軍將在菲律賓或其鄰近地區彙合,形成對日本的最後合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雙軸進攻”雖然解決了高層的戰略爭端,卻在執行層麵,製造了無窮無儘的麻煩。

最大的問題就是:搶資源。

美國的國力再強,也不是無限的。航空母艦就那麼多,登陸艦就那麼多,後勤補給船也就那麼多。

今天,麥克阿瑟要打新幾內亞的萊城,急需航母艦隊提供空中掩護,尼米茲就得把自己的寶貝航母借過去。

明天,尼米茲要打馬紹爾的誇賈林,需要大量的登陸艇,就得從麥克阿瑟的後勤供應裡“虎口奪食”。

兩人為了艦隊的優先使用權、航母的分配、後勤物資的配額,幾乎天天都在跟華盛頓打電報“吵架”。這種內部的消耗和競爭,貫穿了整個太平洋戰爭的反攻階段。

對於這個“雙軸進攻”戰略,戰後的曆史學家和軍事家們一直爭論不休。

批評者認為:這是美國在戰爭中最嚴重的戰略浪費。它分散了兵力,造成了指揮係統的混亂和資源的內耗。如果當初能集中所有力量,走中太平洋這條捷徑,或許能讓戰爭提前半年結束,挽救成千上萬士兵的生命。麥克阿瑟戰後也時常抱怨,認為海軍為了搶功,故意搞出一條中太平洋戰線,是“海軍的陰謀”。

支持者則認為:這是一種“最安全的全局保險”。戰爭充滿了不確定性,萬一其中一條進攻路線受挫,另一條路線還能繼續推進,不至於讓整個反攻陷入停滯。而且,兩條戰線同時開打,讓兵力捉襟見肘的日軍首尾不能相顧,疲於奔命,反而加速了其防禦體係的崩潰。

無論如何,這個奇特的“雙軸”戰略就這麼定了下來。它不是最完美的,也不是最高效的,但它卻是當時唯一能讓麥克阿瑟和尼米茲都閉嘴的方案。美國的戰爭機器,即將沿著兩條平行的軌道,轟隆隆地向日本碾壓過去。

戰略定下來了,就得動手。在“雙軸進攻”的大棋盤上,第一顆落下的棋子,被放在了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中部的新喬治亞群島。

這是麥克阿瑟南線進攻的第一跳。

那為什麼會選擇這裡呢?

選擇這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地理位置。新喬治亞群島位於瓜島西北約300公裡處,是所羅門群島鏈上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拿下這裡,就等於把前線基地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直接威脅到日軍在南太平洋的大本營——拉包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次,戰略價值。島上有一個叫“蒙達”的地方,日軍在那裡修建了一條重要的野戰機場。誰控製了蒙達機場,誰就掌握了周邊大片海域的製空權。美軍一旦奪取該機場,他們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就能直接對拉包爾進行持續性的打擊。

最後,配合全局。在南線發動對新喬治亞的進攻,可以有效地吸引和消耗拉包爾的日軍航空兵力。這就像在中國象棋裡,用車去吃對方的馬,逼著對方的炮來兌子。這樣一來,當日後尼米茲在中太平洋發動攻勢時,來自拉包爾的空中威脅就會大大減小。

所以,進攻新喬治亞,既是麥克阿瑟“回家之路”的起點,也是為尼米茲的中線進攻打掩護的重要一步。

1943年6月,代號“圓鋸行動”的一部分,進攻新喬治亞的戰役準備工作全麵展開。

美軍的偵察機像幽靈一樣,反複飛越新喬治亞上空,拍攝了成千上萬張航空照片。b24轟炸機對蒙達機場進行了持續數周的“軟化”轟炸。

後勤部門則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運轉起來。大量的彈藥、食品、醫療用品,從美國本土運到澳大利亞,再從澳大利亞轉運到瓜島,在亨德森機場附近堆積如山。

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的幾個師,開始在瓜島的叢林裡進行針對性的登陸和叢林戰訓練。

與此同時,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也沒有閒著。雖然這次行動歸麥克阿瑟指揮,但提供海上支援和掩護的主力,依然是哈爾西將軍率領的、隸屬於尼米茲麾下的第三艦隊。這再次凸顯了“雙軸進攻”中指揮關係的複雜性。

美軍在積極準備,日本人也沒閒著。

山本死後,雖然日本海軍士氣低落,但他們殘存的航空兵力和守島部隊的戰鬥意誌依然不可小覷。拉包爾基地,仍然駐紮著數百架作戰飛機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他們很清楚新喬治亞的重要性,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這個地方。

日軍開始瘋狂地加固蒙達機場的防禦工事,修建了無數由椰子樹乾和珊瑚礁構成的堅固地堡。他們把整個島嶼,變成了一個布滿陷阱和交叉火力的死亡迷宮。

一場殘酷的叢林血戰,已不可避免。新喬治亞群島,這個風景如畫的熱帶天堂,即將變成另一個血肉磨坊。這第一步的落子,注定要用鮮血來澆灌。

在將軍們調兵遣將的同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心理戰和輿論戰,也正在太平洋兩岸激烈地進行著。

瓜島的勝利和山本的死,像兩針強心劑,注入了美國社會。民眾的信心空前高漲,戰爭債券的銷售額節節攀升。人們普遍認為,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日本的失敗隻是時間問題。

在這股樂觀情緒中,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成為了媒體的寵兒。

他的公關團隊非常懂得如何迎合大眾心理。報紙上,麥克阿瑟叼著玉米芯煙鬥、凝視遠方的照片,被塑造成堅毅、果敢的象征。他那句“我還會回來的”的承諾,被印在無數的戰時海報上,與山姆大叔的征兵廣告並列。

美國的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支持麥克阿瑟的南線攻勢。因為“解放菲律賓”這個故事,比“攻占某個不知名的珊瑚環礁”要好懂得多,也更能激發普通人的情感共鳴。這種民意,反過來又對華盛頓的決策者們構成了持續的壓力。

而在日本,情況則完全相反。

山本五十六的死訊,在被封鎖了一個多月後公布,給日本社會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民眾私下裡議論紛紛,對戰爭前景的疑慮開始蔓延。

為了應對日益不利的戰局,日本大本營在1943年9月,正式確立了所謂的“絕對國防圈”構想。這是一個西起緬甸、東至馬紹爾群島、北至千島群島、南至新幾內亞的巨大防禦圈。大本營的計劃是,在這個圈內與美軍進行決戰,守住這條“最後的底線”。

這個“絕對國防圈”,聽起來很唬人,其實是一種戰略收縮的無奈之舉。它標誌著日本已經徹底放棄了主動進攻的念頭,轉入了全麵戰略防禦。

在國內,日本的宣傳機器開足了馬力。他們絕口不提山本是被“伏擊”身亡,隻強調他是“壯烈殉國”。他們把瓜島的撤退,美化為“轉進”。報紙上充斥著“本土不可侵犯”、“一億玉碎”等狂熱口號,試圖用精神力量來彌補物質上的劣勢。

在官方層麵上,雙方的宣傳也針鋒相對。

羅斯福總統在一次爐邊談話中,向全世界宣布:“我們對軸心國的反攻,已經開始。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太平洋,我們都將把戰爭,帶到敵人的家門口。”

而日本的東條英機內閣,則在國內廣播中宣稱:“瓜島的失利隻是暫時的。皇軍正在新的防線上積蓄力量,必將給予來犯之敵以迎頭痛擊!”

一個意氣風發,一個色厲內荏。

宣傳戰的背後,是兩國國力和戰爭潛力的巨大差距。美國人有底氣說“我要打到你家去”,而日本人,隻能徒勞地高喊“你不要過來啊”。這種心理上的優劣,早已為戰爭的結局,寫下了注腳。

1943年的夏天,太平洋上空的空氣,仿佛在燃燒。

在華盛頓的爭吵、妥協和博弈之後,美軍這台龐大而精密的戰爭機器,終於確定了它前進的方向。儘管這個方向是“雙軸”的,充滿了內部的矛盾與競爭,但它的兩個巨大齒輪,已經開始緩緩轉動,準備碾壓前方的一切。

在南太平洋,滿載著美國大兵的登陸艦,正借著夜色,悄悄駛向新喬治亞群島的海岸。一場殘酷的登陸戰和叢林戰,即將燃起熊熊戰火。

在中太平洋,尼米茲的航母艦隊正在珍珠港進行最後的集結和演練。他們的目標,是遙遠的吉爾伯特群島,一個叫“塔拉瓦”的小小環礁。那裡的戰鬥,將以其前所未有的血腥,重新定義“地獄”的含義。

山本死後,日本帝國曾經擁有的那種“神風”般的運氣和主動權,已經永遠地消失了。戰爭,正式進入了美國人主導的、冷酷的、工業化的進攻年代。

此時此刻,還沒有人能完全意識到,這種看似繁瑣、充滿了內部消耗的“雙軸進攻”,以其強大的糾錯能力和讓敵人無法應對的持續壓力,正是將那個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一步步推向徹底毀滅的巨大齒輪。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諜戰1937:我的外掛是手機 為了簽到我成了傳說中的神經病 二婚窮老公,竟是頂級真大佬 從瘋癲皇子到鎮國大帝 複活在魔物娘圖鑒的勇者如何是好 暴君總想殺我,我靠讀檔躺贏 清穿:宮鬥從皇後開始 奧特雜兵?在外叫我宇宙警察! 上山為匪:開局撿漏六房壓寨夫人 美男全部封妃,陛下今天也在發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