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陸地上的戰鬥陷入僵局時,戰爭的另一個主角——海軍,在漆黑的夜海之上,展開了同樣血腥的搏殺。日軍為了給蒙達守軍輸送增援,再次派出了他們最擅長的“東京快車”。
“東京快車”是美軍給日軍夜間驅逐艦運輸隊起的綽號。這些驅逐艦利用其高航速,在夜幕的掩護下,冒死衝進所羅門群島的狹窄水道,為被困的島嶼運送兵員和物資。
7月4日,也就是美國獨立日這天,日軍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運輸行動,增援蒙達。
7月5日晚,日軍第三水雷戰隊司令秋山輝男少將,率領10艘驅逐艦,分成兩隊,滿載著陸軍士兵,高速駛向庫拉灣。
他們不知道,美軍第36.1特混艦隊,在海軍少將瓦爾登·安斯沃思的指揮下,早已張開大網,等待著他們。安斯沃思手下有3艘輕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他的王牌,是旗艦“海倫娜”號輕巡洋艦,該艦裝備了新式的火控雷達,能在黑夜中精確鎖定目標。
7月6日淩晨1點36分,美軍艦隊的雷達屏幕上,出現了清晰的光點。安斯沃思沒有絲毫猶豫,他要用巡洋艦的6英寸主炮,給日本人一個驚喜。
“開火!”
淩晨1點57分,美軍艦隊的所有火炮同時怒吼。“海倫娜”號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打出了上千發炮彈。炮彈的閃光,瞬間照亮了整個海灣。
日軍旗艦“新月”號驅逐艦,幾乎在第一時間就被命中,燃起大火,迅速沉沒。秋山輝男少將隨艦陣亡。
美軍似乎取得了壓倒性的開局。然而,日本人最致命的武器,此時才剛剛登場——93式“長矛”魚雷。
就在美軍巡洋艦猛烈開火,炮口的閃光暴露了自己位置的一瞬間,幸存的日軍驅逐艦,已經悄悄地發射了致命的魚雷。
淩晨2點03分,正在歡慶勝利的“海倫娜”號,艦身劇烈地抖動了三次。三枚日軍魚雷,準確地命中了它的左舷。伴隨著驚天動地的爆炸聲,這艘戰功赫赫的巡洋艦龍骨斷裂,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斷成兩截,沉入了海底。超過160名水兵隨艦遇難。
混亂中,殘餘的日軍驅逐艦趁機衝到岸邊,成功地將1600名士兵和物資送上了岸,然後高速脫離了戰場。
庫拉灣海戰,從戰果上看,是一場奇怪的平局,甚至可以說是日軍的戰術勝利。美軍擊沉了日軍旗艦,但自己也損失了一艘寶貴的巡洋艦。而日軍,雖然付出了代價,卻成功地完成了增援任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場海戰,再次暴露了美軍夜戰戰術的缺陷:過分依賴雷達和炮火,卻忽視了對日軍致命魚雷的防範。
海上的對決,還遠沒有結束。
庫拉灣的戰鬥,隻是個開始。一周之後,同樣的地點,同樣的黑夜,一場規模更大、更為慘烈的夜戰再次爆發。日本人不甘心失敗,美軍則渴望複仇。
7月12日,日軍再次組織了一支強大的“東京快車”編隊,試圖為科隆班加拉島蒙達的後援基地)運送1200名援軍。
這次的旗艦,是“神通”號輕巡洋艦,由伊崎俊二少將指揮。他手下還有5艘驅逐艦和4艘擔任運輸任務的驅逐艦。伊崎深知美軍雷達的厲害,他製定了周密的計劃,希望能利用魚雷,一雪前恥。
而美軍方麵,安斯沃思少將的艦隊也得到了補充。他現在指揮著3艘輕巡洋艦包括新西蘭的“利安德”號)和多達10艘驅逐艦。他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決心要用一場無可爭議的勝利,徹底掐斷“東京快車”。
7月13日淩晨1點,雙方艦隊再次在庫拉灣狹路相逢。
這一次,安斯沃思學聰明了。他命令驅逐艦先行發射魚雷,然後再讓巡洋艦開火。
然而,意外再次發生。美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無一命中。
就在這時,日軍旗艦“神通”號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為了確認目標,它打開了探照燈。那道刺眼的白光,在漆黑的海麵上,就像一個巨大的靶心,瞬間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安斯沃思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目標‘神通’號,集火射擊!”
三艘盟軍巡洋艦的雷達同時鎖定了“神通”號。在短短18分鐘內,超過6000發炮彈包括巡洋艦主炮和驅逐艦的5英寸炮)像暴雨一樣傾瀉在這艘不幸的日艦上。
“神通”號幾乎立刻就變成了一片火海。它被炸得千瘡百孔,艦橋被夷為平地,船身燃起熊熊大火,照亮了半個夜空。最終,這艘巡洋艦斷成兩截,帶著伊崎少將和近500名官兵,沉入了海底。
擊沉了日軍旗艦,美軍似乎勝券在握。但他們又一次低估了日本海軍的“夜戰文化”。
就在“神通”號吸引了全部火力,英勇地走向毀滅時,其他的日軍驅逐艦,已經悄無聲息地完成了戰鬥部署。他們冷靜地測算距離,向著火光衝天的美軍艦隊,發射了整整31枚“長矛”魚雷。
複仇的時刻到了。
魚雷如同水下的毒蛇,悄然襲來。美軍的“聖路易斯”號和“火奴魯魯”號巡洋艦被擊中艦艏,遭受重創。新西蘭的“利安德”號巡洋艦更是被一枚魚雷擊中,引發大火,幾乎沉沒。美軍的一艘驅逐艦也被擊沉。
在美軍艦隊陷入一片混亂之際,日軍的運輸隊再次趁機靠岸,成功地將1200名援兵送上了科隆班加拉島,然後揚長而去。
科隆班加拉夜戰,是一場戰術上更為複雜的戰鬥。美軍擊沉了日軍一艘巡洋艦,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自己也付出了3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或重創或沉沒的慘重代價,而日軍的增援行動,又一次成功了。
這些血腥的夜戰,讓美軍深刻地認識到,要贏得太平洋戰爭,不僅需要技術上的自信,更需要戰術上的不斷學習和調整。通往勝利的道路,每一步都鋪滿了鋼鐵的殘骸和年輕水兵的生命。
海上的拉鋸戰,雖然慘烈,卻無法改變陸地上力量的天平。隨著美軍增援部隊和重型裝備的不斷抵達,蒙達日軍的末日,終將來臨。
到了7月底,美軍在蒙達前線已經集結了超過兩個師的兵力。格裡斯沃爾德少將重新製定了攻擊計劃。這一次,他們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準備用絕對的優勢兵力,發動一次總攻。
8月5日,黎明。
美軍所有的火炮、天上的轟炸機、海上的軍艦,同時向日軍最後的防線,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毀滅性轟炸。4“謝爾曼”坦克的掩護下,發起了衝鋒。坦克用它堅固的裝甲,頂著日軍的機槍火力,直接衝到地堡前,用主炮近距離轟擊。緊隨其後的工兵,則用火焰噴射器,將長長的火龍,灌進地堡的射擊孔裡。
在這種“坦克+火焰噴射器”的組合拳下,日軍經營了一個多月的堅固堡壘,一個個地被拔除。
當天下午,一麵星條旗,終於在千瘡百孔的蒙達機場上空升起。
經過了長達一個多月的血戰,美軍終於拿下了這個戰略要地。代價是超過1000人陣亡,數千人受傷。
當疲憊不堪的美軍士兵走進機場時,許多人直接躺倒在跑道上,任憑雨水衝刷著他們滿是泥汙的臉。一個士兵後來回憶道:“我們沒有歡呼,什麼都沒有。我們隻是太累了。我們贏了,但感覺就像輸了一樣。”
一位從蒙達前線撤下來的傷兵,在野戰醫院接受采訪時說:“在這個島上,有100種東西能要你的命,而日本人隻是其中一種。我寧願再麵對一個日軍機槍地堡,也不想再得一次瘧疾。那種從骨頭裡透出來的寒冷和高燒,是比敵人更凶猛的魔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蒙達雖然失守,但日本人還在做最後的掙紮。他們試圖向科隆班加拉島輸送更多的援軍。
8月6日夜,又一支“東京快車”——4艘日軍驅逐艦,駛入了維拉灣。
這一次,迎接他們的,是一支由6艘美軍驅逐艦組成的“獵殺小隊”。這支小隊的指揮官,弗雷德裡克·穆斯布魯格上校,已經徹底吸取了前兩次夜戰的教訓。
他製定了全新的戰術:一組驅逐艦負責用魚雷進行首輪攻擊,另一組則埋伏在側翼,等魚雷命中、敵軍陷入混亂後,再用火炮進行“補刀”。絕不輕易開炮暴露自己。
事實證明,這個戰術非常成功。
美軍驅逐艦利用雷達優勢,搶先發射了魚雷。日軍的3艘驅逐艦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接連被命中,瞬間爆炸起火,沉入海底。隻有1艘驅逐艦僥幸逃脫。而美軍,毫發無損。
“維拉灣海戰”,是一場教科書般的完勝。它標誌著美軍終於學會了如何應對日軍的夜戰,並開始在戰術上超越對手。
更重要的是,這場戰役的勝利,催生了一個革命性的戰略思想——“越島作戰”,或者叫“蛙跳戰術”。
哈爾西和麥克阿瑟看著地圖,突然意識到:既然我們已經能有效切斷日軍的海上補給線了,為什麼還要一個一個地去攻占所有島嶼呢?科隆班加拉島上還有上萬日軍,但他們的補給已經被切斷了。我們為什麼要去跟他們硬拚呢?
答案是:不用打了。
我們可以繞過科隆班加拉這個“硬核桃”,直接去打下一個更重要的目標。把島上的日軍圍起來,讓他們自生自滅,餓死、病死在叢林裡就行了。
這個“越島作戰”思想的成形,是新喬治亞戰役最大的戰略遺產。它將大大加快美軍的反攻速度,並節省下無數美國士兵的生命。
隨著蒙達機場的失守和維拉灣海戰的完勝,日軍在新喬治亞群島的抵抗,實際上已經宣告失敗。殘存在科隆班加拉島上的一萬多名日軍,成了一支被遺忘的孤軍。
8月底,美軍的工兵部隊迅速修複了蒙達機場。幾天後,第一批f4u“海盜”戰鬥機呼嘯著降落在跑道上。美軍的航空兵,終於把利劍,插到了拉包爾的咽喉之下。
漆黑的夜裡,幾艘幸存的“東京快車”驅逐艦,載著少數高級軍官,悄悄地從所羅門群島撤離。它們帶著滿身的傷痕和失敗的恥辱,像一群喪家之犬,灰溜溜地駛回拉包爾的港口。船上的水兵們沉默不語,他們知道,那個他們曾經稱霸的“夜海”,如今已經不再屬於他們了。
戰略主動權,已經徹底易手。
在瓜島的指揮部裡,哈爾西上將的目光,已經從地圖上的新喬治亞,移向了更北邊那片巨大的、深綠色的島嶼。
他的手指,重重地點在了上麵。
“布乾維爾,”他說道,“下一步。”
新喬治亞的血戰,隻是一個漫長階梯的第一級。更嚴峻的考驗,更宏大的戰役,正在前方等待著他們。而布乾維爾島,這座山本五十六的葬身之地,即將成為埋葬日本帝國在南太平洋最後希望的墳場。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