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說到,美軍吸取了塔拉瓦的血腥教訓,在馬紹爾群島的誇賈林,上演了一場堪稱完美的、教科書式的兩棲登陸戰。他們以極小的代價,攻克了日軍的重鎮,驗證了一套全新的、高效的“工業化”作戰體係。然而,就在“燧發槍行動”還在進行之時,尼米茲將軍的另一記、也是更狠的一記重拳,已經悄然揮出。因為他知道,要真正確保中太平洋的安全,光拿下馬紹爾還不夠,還必須摧毀那個懸在所有進攻部隊頭頂的、最致命的威脅——特魯克環礁。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特魯克環礁就是日本南洋帝國的驕傲,也是它在浩瀚太平洋上最深的爪痕。
這片巨大的瀉湖,麵積足有兩千多平方公裡,被幾十個小島環繞,外側是高高隆起的珊瑚礁和礁岩,像天然的石牆一樣,把裡麵的港灣與外海隔絕開來。深闊的水道,可以容納上百艘大型軍艦進出,也讓它在戰前就獲得了一個頗為自豪的綽號——“太平洋的直布羅陀”。
日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接管了這裡,名義上是“委任統治地”,但很快,這座遙遠的珊瑚環礁被改造成一座巨大的軍事要塞。海軍在這裡修建了修理廠、乾船塢、巨大的燃油庫和水上飛機基地,從上空看,整個瀉湖就像一座漂浮在熱帶海上的鋼鐵城市。
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特魯克已經不是一處普通基地,而是聯合艦隊真正的前線心臟。在那幾年裡,幾乎所有日本海軍的傳奇艦艇都曾在這裡停泊、整備、加油,準備投入下一次遠征。
“大和”和“武藏”巨大的艦體曾在瀉湖中緩緩駛過,航母“翔鶴”“瑞鶴”“赤城”在泊位上整裝待發,戰列艦群和巡洋艦群並排列隊,夜晚桅杆的航行燈在黑暗的海麵上閃爍,宛如一片漂浮的星河。岸邊的兵工廠和倉庫晝夜燈火通明,工兵和碼頭工人抬著一箱又一箱的彈藥和補給。有人說,任何一艘來這裡卸貨的油輪,都像往這座要塞的巨口裡倒進一滴水,轉眼就消失無蹤。
對美國人來說,特魯克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它距離夏威夷不過三千多公裡,是帝國海軍向南洋輻射力量的樞紐,也是所有大規模反攻都必須繞過或正麵解決的威脅。
在特魯克環礁的外環島嶼上,日軍修築了多座大型機場。春島、南鳥島、春島機場分工明確:有的駐紮戰鬥機,有的停放魚雷機和重型轟炸機。日本的偵察機從這裡起飛,飛到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偵察美軍動向;攻擊機編隊從這裡出動,支援瓜達爾卡納爾、偷襲拉包爾或截擊美軍航線。
在戰爭初期,這些機場讓特魯克像一隻巨大的八爪魚,伸出觸手牢牢盤踞南洋海域。隻要日本艦隊還在這裡,所有的反攻都要冒著被突然打擊的風險。
但特魯克不僅僅是一座軍事堡壘,它還是一座巨大的倉庫和集散地。瀉湖裡常年停泊著幾十艘運輸船、補給船、油輪和修理艦。那些船隻一邊把南洋的資源運回日本,一邊把本土的燃油、彈藥、食品和新兵運到前線。有人說,如果把1942—1943年日本海軍在特魯克集結過的軍艦和運輸船一一列出,幾乎等於把整個聯合艦隊和海軍運輸部的家底全部羅列一遍。
在很多日本軍官的心目中,特魯克就是“最後的樞紐”。隻要這裡在,南洋的戰線就還能維係,帝國的觸角就不會徹底退回本土。
在山本五十六死後,聯合艦隊司令官由古賀峰一大將擔任。
古賀峰一是日本帝國海軍一位資曆深厚、性格內斂的高級將領。他1885年出生於佐賀縣,出身海軍兵學校第34期,是同期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與很多好戰的軍中同僚不同,古賀以謹慎、理性著稱,深受“主力艦決戰”傳統思想影響,一向主張保存實力、重視防禦。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古賀曾長期擔任艦隊和鎮守府的重要職務,也參與了戰爭初期的戰略製定。隨著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的慘敗,日本海軍陷入戰略頹勢。1943年4月,山本五十六在所羅門群島被美軍擊殺後,古賀被任命為新一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肩負起在逆境中維係海軍體麵的重任。
古賀峰一是一位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在馬紹爾群島遭到攻擊後,他立刻判斷出,特魯克已經不再安全。他堅定地主張:主力艦隊必須立刻撤退!
他的理由很簡單:“沒有製空權,特魯克不是要塞,而是墳場。”把寶貴的戰列艦和航母留在這裡,等於把雞蛋放在一個隨時會被砸爛的籃子裡。
早在1943年底,古賀峰一就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帝國海軍的戰略主動權正在迅速喪失。中途島和瓜島的失敗,使日本再也沒有能力在遼闊的太平洋同時維持多個前線。美軍的造船能力和航空兵力,都在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增長。麵對這種懸殊的國力差距,古賀認為,任何冒險的進攻都無異於自殺,唯有保存實力,才能為未來爭取一線翻盤的機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也正是在這種判斷下,1943年11月至12月,他正式指示聯合艦隊參謀部,擬定一套應對美軍下一輪攻勢的決戰構想。這個計劃後來被命名為“z作戰計劃”,它的核心思想,是將聯合艦隊主力逐步撤回菲律賓和馬裡亞納一線,依托島嶼防禦和陸基航空兵,構築一道縱深防線。等到美軍艦隊逼近時,再集中所有航母、戰列艦和巡洋艦,打一場背水一戰的大決戰,力圖重創美國的航母力量,延緩其進攻步伐。
在古賀看來,這場決戰並不是寄望於徹底反敗為勝,而是希望通過一次出其不意的勝利,削弱美軍的攻勢節奏,為本土防禦贏得時間。他清楚,這可能是日本海軍最後也唯一的戰略選項。
就在z計劃逐步籌備的同時,吉爾吉伯特群島的失守和美軍的猛烈空襲,讓特魯克這座昔日的“不沉航母”徹底失去了作為前進基地的價值。1944年初,古賀判斷:如果再不撤退,整個艦隊都將被困死在特魯克的泄湖裡,連執行z計劃的機會都沒有了。
然而,以第二艦隊司令栗田健男中將為首的一部分激進派參謀,卻堅決反對撤退。他們認為,特魯克是帝國在中太平洋的最後支柱,一旦放棄,就等於將整個戰區的主動權拱手相讓。他們甚至主張,應該集結所有力量,在特魯克與美國艦隊打一場消耗戰,哪怕是慘勝,也要遲滯美軍的攻勢。
隨著美軍偵察機的偵查,古賀峰一判斷美軍進攻很快會到來,再不撤退就晚了。他在2月初,下達了一項名為“羅號作戰”的命令,核心內容就是:聯合艦隊主力,分批次、儘快撤離特魯克,轉移至更西邊的帕勞群島。
撤退的命令,下達得極其匆忙。
2月10日前後,包括“大和”、“武藏”號戰列艦在內的聯合艦隊主力,連夜起錨,倉促地加滿了油料,向著帕勞倉皇撤離。
這場撤退,充滿了尷尬和混亂。由於時間緊迫,大量的物資、彈藥、備用零件和後勤人員,都來不及裝船,被遺棄在了特魯克。更要命的是,許多因損壞、機械故障或正在維修的艦船,以及航速較慢的運輸船和輔助船隻,根本來不及跟隨主力艦隊一起撤離,隻能滯留在港內,聽天由命。
正是這種倉促的、不徹底的撤退,為即將到來的美國艦隊,創造了一個最理想的打擊時機。古賀峰一保住了他最值錢的幾張牌主力戰艦),卻將整個後勤係統和輔助艦隊,赤裸裸地暴露在了美國人的屠刀之下。
當“獵人”悄然逼近時,“獵物”甚至還未意識到自己已經被牢牢鎖定。雙方在實力上的巨大差距,注定了這不會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狩獵。
執行“冰雹行動”的,是馬克·米切爾中將指揮的、強大的第58特遣艦隊。這支艦隊,是當時人類曆史上最強大的海上打擊力量,代表了美國海軍航空兵的巔峰。
指揮體係:依然是尼米茲在珍珠港運籌帷幄,斯普魯恩斯旗艦為“新澤西”號戰列艦)負責第五艦隊的全麵指揮,而米切爾旗艦為“約克城”號航母)則具體操刀這次空中打擊。
參戰兵力:
航空母艦:5艘大型艦隊航母“企業”號、“約克城”號、“埃塞克斯”號、“勇猛”號、“邦克山”號)和4艘輕型航母。
護航艦隊:6艘新式的“衣阿華”級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10艘巡洋艦、28艘驅逐艦。
空中力量:總計搭載超過500架當時最先進的飛機,主要是f6f“地獄貓”戰鬥機、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tbf“複仇者”式魚雷機。
在聯合艦隊主力撤離後,留在特魯克的,隻是一群支離破碎的“棄子”。
海軍部隊:由第四艦隊司令小林仁中將指揮。他手上能動的,隻有幾艘在之前的戰鬥中受了重傷、正在維修的艦船,如輕巡洋艦“香取”號和“那珂”號,以及數艘驅逐艦“舞風”號、“太刀風”號等。泄湖內,擁擠著大量的運輸船、油輪和輔助船隻。
航空兵力:戰前,特魯克號稱部署了365架飛機。但由於物資短缺和飛行員的枯竭,到美軍來襲時,真正能起飛作戰的飛機,僅有約125架。
防空火力:全島隻有約40門高射炮,且沒有雷達引導,基本隻能進行盲目的彈幕射擊。
陸上部隊:約有14,000名陸海軍守軍,但指揮權分散,協調混亂,主要任務是守衛島嶼,對海上和空中的戰鬥,無能為力。
有趣的是,美軍的情報,也出現了一個“誤判”。他們並未完全察覺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已經撤離。因此,他們是抱著與日本艦隊進行一場海上決戰的準備而來的。
而古賀峰一的撤退,雖然保住了艦隊的火種,卻將整個特魯克的前線後勤係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毫無防備的“倉庫”,留給了美國人。
一個準備打決戰的獵人,遇到的卻是一群被綁住了手腳的獵物。這場狩獵,即將開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米切爾中將,這位航母作戰的大師,為這次行動,製定了一個簡潔、清晰、且極度致命的戰術計劃。這個計劃,就是要把一場毀滅性的“冰雹”,在短短兩天之內,傾瀉到特魯克頭上。
“冰雹行動”的核心目標,有兩個:
首要目標:徹底壓製和摧毀特魯克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其航空兵和港口設施,以保障正在進行的馬紹爾群島埃尼威托克島的登陸行動,絕對安全。
次要或說期望)目標:如果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在港,那麼就尋機與其進行一場決戰,將其一舉殲滅。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米切爾設計了一個堪稱教科書式的、三階段航母打擊方案:
第一階段:製空權突襲。在17日拂曉前,派出戰鬥機進行第一波“掃蕩”,將日軍的飛機儘可能地摧毀在地麵上,或在起飛的瞬間擊落,以最快速度奪取製空權。
第二階段:艦船殲滅。在奪取製空權後,航母將輪番出動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對瀉湖內停泊的日軍艦船,進行一波又一波的、不間斷的攻擊,直到將其全部擊沉或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