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基礎設施破壞。在第二天,將攻擊重點,轉移到島上的機場、跑道、機庫、燃料庫、彈藥庫和港口設施,徹底癱瘓特魯克的戰爭能力。
除了白天的攻擊,米切爾的計劃中,還有一個極具創新性的亮點:實施航母夜間空襲。
這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首次計劃進行大規模的、由雷達引導的航母夜間魚雷攻擊。他們要利用“企業”號上訓練有素的vt10夜間魚雷機中隊,在日本人以為可以喘息的黑夜裡,給予他們致命一擊。
1944年2月12日,龐大的第58特混艦隊,從馬紹爾群島的馬朱羅環礁起航,借著惡劣天氣的掩護,悄然向西,直撲特魯克。
2月14日,美軍的偵察機,冒死飛臨特魯克上空,拍下了最後的照片。照片顯示,泄湖內依然有大量的艦船停泊。
米切爾和斯普魯恩斯看著照片,下達了最後的命令:“全艦隊,進入攻擊部署!”
一場空中屠殺的序幕,正式拉開。
“冰雹行動”的執行過程,如同一台精密的、冷酷的殺戮機器,在48小時內,將“太平洋直布羅陀”夷為平地。
2月17日黎明:製空權的隕落
0445,天還未亮,米切爾下令出擊。72架f6f“地獄貓”戰鬥機,從幾艘航母的甲板上呼嘯而起,利用黎明前的微光,撲向了特魯克的機場。
日出時分,美軍戰鬥機抵達目標上空。日軍的雷達,在最後時刻才發現敵機,警報聲淒厲地響起。許多日本飛行員,甚至是從睡夢中被叫醒,慌亂地衝向自己的飛機。
大約30架日軍“零”式戰鬥機,勉強起飛迎戰。但在性能更優越、數量占絕對優勢的“地獄貓”麵前,他們如同飛蛾撲火。一場短暫而激烈的空戰過後,這30架飛機,連同地麵上還沒來得及起飛的數十架飛機,被悉數擊落或摧毀。
上午10時,經過了幾輪的掃蕩,特魯克的製空權,已經全麵落入美軍手中。
2月17日白天:瀉湖內的屠殺
天空被“打掃”乾淨後,真正的屠殺開始了。
輪番出擊:美軍的航母,像一個個巨大的蜂巢,輪番釋放出成群的sbd俯衝轟炸機和tbf魚雷機。它們飛臨瀉湖上空,從容地選擇目標,然後進行攻擊。
待宰的羔羊:瀉湖內的日軍艦船,擠在一起,幾乎沒有機動的空間。它們成了固定靶,隻能用自己微弱的防空炮火,進行徒勞的抵抗。
運輸船“愛國丸”號,被一枚炸彈擊中,引爆了船上運載的彈藥和陸軍士兵,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殉爆,船上的近700人,瞬間喪生。
輕巡洋艦“那珂”號,在試圖逃出瀉湖時,被數枚炸彈和魚雷命中,艦體被炸成兩截,迅速沉沒。
驅逐艦“舞風”號、“文月”號、“太刀風”號等,在空襲中相繼被擊沉或重創。整個瀉湖,變成了一片燃燒的、漂浮著殘骸和油汙的地獄。
下午,斯普魯恩斯上將,做出了一個極其炫耀武力的決定。他親率艦隊中的6艘戰列艦、2艘重巡和數艘驅逐艦,組成一支水麵打擊群,繞著環礁進行“巡航”,以獵殺任何企圖從瀉湖水道逃跑的日軍艦船。
在環礁的北口,他們正好遭遇了由輕巡洋艦“香取”號率領的一支小型逃亡艦群。
“新澤西”號和“衣阿華”號戰列艦,用它們16英寸406毫米)的巨炮,對“香取”號進行了“吊射”。“香取”號被數發炮彈命中,燃起大火,最終被徹底擊沉。
另一艘驅逐艦“舞風”號,也被美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擊中,步了同伴的後塵。
隻有一艘最新式的驅逐艦“野分”號,憑借其高航速,在美軍的炮火中,僥幸逃脫。
2月17日夜:航母夜襲的開端
當晚,就在日本人以為可以喘口氣的時候,美軍的航母夜間空襲,開始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企業”號航母上的vt10中隊,駕駛著裝備了新式雷達的tbf魚雷機,在夜色中,對瀉湖內殘存的、尚在燃燒的艦船,發動了攻擊。
這次夜襲,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在25次出擊中,取得了13次的命中,再次重創了多艘運輸船。
這次成功的夜襲,其成果約占整個“冰雹行動”總戰果的三分之一。它向日本人,也向全世界宣告:航母的攻擊,已經不再受晝夜的限製。
2月18日:清掃與終結
第二天,空襲仍在繼續。但攻擊的重點,已經從艦船,轉移到了陸地上的基礎設施。
美軍的轟炸機,集中攻擊了島上的機場跑道、飛機庫、燃料庫、彈藥庫和兵營。
超過17,000噸的寶貴燃料,被付之一炬,黑色的濃煙,形成了巨大的煙柱,數十公裡外都清晰可見。
到18日下午,特魯克所有有價值的軍事目標,幾乎都已被摧毀。第58特混艦隊,在完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後,從容地轉向,離開了這片死亡之海。
整個“冰雹行動”給日軍帶來了毀滅性的損失:兩艘輕巡洋艦、“那珂”和“香取”在內的超過40艘艦艇被擊沉,損失總噸位約20萬噸,270架飛機在空中和地麵被徹底摧毀,約4500名士兵陣亡,噸燃料以及大量武器、彈藥、糧食和備用零件隨著沉沒的運輸船一起葬身泄湖,使特魯克在短短兩天內徹底喪失了作為聯合艦隊後勤樞紐的功能。
與日軍的慘重損失相比,美軍付出的代價幾乎微不足道:艦隊航母“勇猛”號在撤退途中被一枚魚雷命中,但很快修複,戰列艦“衣阿華”號僅遭到岸炮輕微命中,兩天行動中共損失飛機25架,人員陣亡或失蹤僅40人。以這樣微小的代價換取如此徹底的勝利,在戰爭史上都極為罕見,雄辯地證明了在正確的戰略和壓倒性的技術優勢麵前,戰爭的天平可以被徹底傾斜到一邊。
特魯克的癱瘓,直接導致了其南麵的另一個重要基地——拉包爾,被徹底孤立。失去了來自特魯克的增援和補給,拉包爾的十萬日軍,成了一群被徹底遺忘的孤軍。
同時,由於特魯克的威脅被解除,美軍在馬紹爾群島埃尼威托克環礁的登陸行動,得以順利展開,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像樣的抵抗。
日本在中太平洋構建的、由吉爾伯特馬紹爾加羅林群島組成的防禦戰線,至此,全線崩潰。
特魯克的毀滅,對日本海軍來說,是一場不亞於中途島的災難。他們不僅損失了大量的輔助艦船,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在中太平洋唯一一個能夠支持其航母和戰列艦等大型艦艇作戰的後勤樞紐。
這場被美國媒體稱為“日本的珍珠港”的慘敗,也極大地打擊了日本海軍的士氣。連最強的“直布羅陀”都在兩天內灰飛煙滅,這個事實,讓所有人都感到了徹骨的寒意。
戰役結束後,美軍再也未對特魯克進行過正麵的進攻。島上數萬名守軍,在接下來的近兩年時間裡,被徹底困死。他們失去了所有的補給,在饑餓、疾病和絕望中,苦苦掙紮,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戰爭結束了,但“冰雹行動”留下的遺產,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保存至今。
那40多艘被擊沉的日本艦艇,和250多架被擊落的飛機,靜靜地躺在特魯克泄湖,清澈溫暖的海底,構成了一個全世界規模最大、也最壯觀的“沉船墓地”。
戰後幾十年,這裡成為了全球潛水愛好者的聖地。潛水員們可以穿梭在鏽跡斑斑的船艙裡,看到散落在甲板上的防毒麵具、完好的啤酒瓶,甚至在貨倉裡,還能看到成排的坦克和卡車。每一艘沉船,都是一座時間膠囊,凝固了戰爭最後一刻的恐怖與混亂。
特魯克的毀滅,標誌著日本在中太平洋的戰略存在,已經徹底崩潰。從吉爾伯特,到馬紹爾,再到加羅林,美國海軍航空兵,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打通了通往日本內層防禦圈的寬闊通路。
現在,尼米茲和他的艦隊,已經站在了日本“絕對國防圈”真正的、也是最重要的大門前,馬裡亞納群島。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