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蹲在倉庫門口,額頭上沁出的汗珠順著鼻尖滴落在手中的軸承上。五月的陽光已經帶上了灼人的熱度,曬得他後頸火辣辣地疼。
但他顧不上這些,三架耬車的改造已經進行到關鍵階段,今天必須完成播種器的調試。
"小方啊,歇會兒吧。"
一隻粗糲的手遞過來個粗瓷碗,碗裡盛著涼茶。
方稷抬頭,看見張嬸那張被歲月犁出溝壑的臉。這個平時連自己孫子都舍不得給糖吃的老太太,最近天天給他送茶水解暑。
"謝謝嬸子。"方稷接過碗,茶水有股淡淡的苦味,顯然是特意加了清熱的中草藥。
張嬸沒走,而是蹲在旁邊看他擺弄那些鐵件:"俺家老頭子說,等要是用上了你改的耬車,一天能播兩畝半地,比往年快了一倍不止。"她突然從懷裡掏出個布包,"自家醃的鹹鴨蛋,你晚上就著糊糊吃。"
方稷剛要推辭,老太太已經把布包塞進他工具箱裡,轉身就走,腳步輕快得不像六十多歲的人。
他捧著還帶著體溫的布包,炙熱滾燙的回報之心,想起前世看到網絡段子,你看這人對你好不好,你就看這個人肯不肯把他自己最缺的東西送給你,現在的年代,無疑糧食是所有人都最缺的。
這些天來,幾乎每個路過倉庫的村民都會留下點什麼,一把炒瓜子,兩塊紅薯乾,甚至是一小撮珍貴的白糖。
在這個糧食緊缺的年代,這些微不足道的饋贈,卻是他們能拿出的最大誠意。
"方大哥,方大哥!"遠處傳來急促的喊聲。李老栓的小孫子狗剩飛奔而來,赤腳踩在土路上啪啪作響,"俺爺讓你快去看試驗田!"
方稷放下工具,跟著狗剩往北坡跑。
遠遠就看見田埂上圍了一群人,李老栓標誌性的草帽在人群中格外顯眼。
"讓讓!讓讓!方大哥來了!"狗剩像條靈活的小魚在人群中穿梭。
人群自動分開一條路。方稷走到田邊,頓時明白了大家為何如此激動——試驗田的麥苗已經長出三葉一心,嫩綠的葉片在陽光下舒展著,比旁邊大田裡的麥苗高出半指,葉色濃綠,莖稈粗壯,完全沒有大田裡常見的黃葉尖現象。
"才二十天就長得這麼旺盛!"李老栓的聲音發顫,粗糙的手指輕輕撥開一叢麥苗,露出下麵疏鬆的土壤,"你瞅這白根,紮得多深!大田裡的苗子根都泛黃了。"
"苗情不錯。"王大隊長難得地誇了一句,蹲下來撥開麥叢,"這分蘖比大田裡早了五六天,要是全大隊的地都能這樣..."粗糙的手指輕輕撫過小苗旁邊的土地。
圍觀的村民發出陣陣驚歎。方稷蹲下身,撥開麥叢查看土壤狀況。雖然撒過石灰的地塊改良效果明顯,但土層深處仍然能看到板結的痕跡。
他抬頭問道:"老栓爺,倉庫裡石灰還剩多少?"
李老栓的臉色立刻黯淡下來:"早用完了。就那點還是前年剩下的..."他壓低聲音,"王隊長去公社要過,說是都調去修水利了。"
方稷皺起眉頭。沒有石灰,土壤酸化問題就無法根治,增產也就無從談起。
"需要更多石灰。"方稷直截了當,"至少要1噸才能覆蓋全村的耕地。"
王鐵柱聽到一噸心都涼了:"1噸?那要多少工分換?再說現在到處都在學大寨修梯田,石灰是緊缺物資。"
人群沉默下來。方稷看著周圍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
張嬸皸裂的手指,李老栓佝僂的背,狗剩瘦得凸出的肋骨...他們離吃飽飯隻差一步之遙,不能卡在了最基礎的生產資料上。
"或許..."方稷突然想起什麼,"有沒有彆的堿性物質?比如草木灰?"
"早些年用過。"李老栓搖搖頭,"家家戶戶的灶灰都撒地裡了,不頂事。"
方稷的大腦飛速運轉。在現代農業中,石灰是最常用的土壤改良劑,但在沒有工業化生產的古代,農民們肯定也有自己的土辦法...
"石灰窯!"他猛地站起來,"附近有沒有燒石灰的窯?"
王鐵柱和李老栓對視一眼:"二十裡外倒是有個廢棄的土窯,早些年燒過石灰。不過..."
方稷已經興奮地打斷:"帶我去看看!就算是廢窯,說不定還能找到些殘留的石灰石或者生石灰。"
第二天天還沒亮,方稷就跟著李老栓和王鐵柱出發了。三人各騎一輛自行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前行。
方稷的褲腿被露水打濕,黏糊糊地貼在腿上,但他顧不上這些,如果真能找到石灰,哪怕隻有幾百斤,也能解決燃眉之急。
太陽升到頭頂時,他們終於看到了那座廢棄的石灰窯。窯體已經半塌,長滿了雜草,但依稀能辨認出當年的模樣。
"小心點。"王鐵柱拉住就要往裡衝的方稷,"這窯廢棄十多年了,隨時可能塌。"
三人小心翼翼地進入窯洞。裡麵陰暗潮濕,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黴味。方稷點亮準備好的煤油燈,昏黃的光線下,窯壁上還能看到當年燒製留下的黑色痕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看那裡!"李老栓突然指向窯洞深處。一堆灰白色的塊狀物堆在角落,上麵覆蓋著厚厚的塵土。
方稷三步並作兩步跑過去,用手指撚了撚那些塊狀物,然後興奮地大喊:"是生石灰!還沒完全碳化的!"
王鐵柱也激動起來:"有多少?"
三人粗略估算,大約有三四百斤。雖然遠不夠全大隊使用,但足夠再改良二十畝田了。
"得想辦法運回去。"
方稷卻盯著窯壁出神。這邊有窯大概率有礦
他突然問:"王隊長,這附近有石灰石礦嗎?"
"後山就有。"王鐵柱指了指方向,"怎麼,你還想自己燒石灰?"
"為什麼不呢?"方稷的眼睛在昏暗的窯洞裡閃閃發光,"這窯雖然破了,但修修補補還能用。如果有原料,我們自己燒石灰!"
回村的路上,三人興奮地討論著計劃。
王鐵柱答應抽調五個勞力來修窯,李老栓則負責組織收集燃料。
方稷在心裡計算著燒製溫度和時間,雖然沒實際操作過,但理論上並不複雜。
"方啊,"李老栓突然問,"要是真燒出石灰,全大隊的地都能像試驗田那樣增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