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合上期刊,陽光透過高窗照在封麵上。
"很像。"他輕聲說,"非常像。"
回農科院的路上,劉教授興奮得像個孩子:"方工,那株野生種絕對是寶貝!我建議立即啟動多點試驗!"
吉普車駛過長安街,夕陽把電報大樓的尖頂染成金色。
方稷望著街上騎自行車的人流,突然說:"劉老,您覺得方安怎麼樣?"
"你妹妹?"劉教授咂咂嘴,"靈得很!就是太倔,非說雜交應該用秋水仙素,那玩意毒性多大......"
方稷微笑。原來是方安首創的秋水仙素誘變法,培育出了著名的"中黃13號"。
"我想調她來農科院實習。"
"難。"劉教授搖頭,"農大肯定不放人。除非......"
"除非什麼?"
"除非項目升格為國家重點。"老教授眨眨眼。
拜訪結束後劉教授就馬不停蹄的彙總了資料,提報了這次重大發現。
車停在農科院門口時,傳達室老張追出來:"方工!鄭教授找您!說急事!"
鄭懷山拄著拐杖站在試驗田邊,腳邊放著個鐵皮箱。見方稷過來,老人神秘地招招手:"看看這個。"
箱子裡是十幾袋標著編號的土壤樣本,每袋都附著一頁泛黃的記錄紙。方稷認出這是爺爺的筆跡——"1937年采於燕園東麓"。
"當年發現的野生大豆。"鄭懷山的聲音沙啞而激動,"抗戰爆發後,我們偷偷埋在了實驗室地下。"
方稷的呼吸停滯了。前世農大校史記載,這批珍貴樣本毀於戰火,而此刻它們竟完好無損地躺在自己眼前!
"方安那孩子的發現,讓我想起了這個。"鄭懷山摩挲著鐵皮箱,"四十年前的數據,應該還能用......"
夜幕降臨,方稷在台燈下反複比對兩份資料:方安新鮮出爐的觀測記錄,和爺爺四十年前發黃的筆記本。
同樣的葉形,同樣的根瘤特征,同樣的高蛋白標記——跨越時空的巧合,正在他手中交織成中國大豆的未來。
電話鈴突然響起。方稷拿起聽筒,聽見方安壓低的聲音:"哥!我有件事不知道該不該上報......"
"什麼?"
"我在香山還發現了一片野生大豆群落!"方安的聲音因興奮而顫抖,"比之前那株性狀更優!但是我有點不敢上報,怕被當成浮誇風......"
方稷握緊了話筒。在前世,正是這片未被記錄的野生群落,在八十年代因修建旅遊設施被徹底破壞。而現在,曆史給了他挽回的機會。
最近怎麼能忘了這些重要的節點呢。
方稷一字一頓地說,"明天我和你親自去采樣。如果屬實,這將是"星火計劃"的第一個國家級項目!"
掛掉電話,方稷翻開工作日記。在1977年8月15日這頁,他鄭重寫下:"中國大豆之幸。香山野生種,務必保全。"筆尖頓了頓,又補充道:"囑安安多帶糧票。"
窗外,一顆流星劃過夜空。
試驗田裡的豆苗在夜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孕育一個即將破
不久後。
農科院電話是趙省長親自打來的。劉教授握著老式搖把電話,聽筒裡的聲音帶著電流雜音:"聽說你們發現了個寶貝?部裡很重視,準備列入"星火計劃"!"
劉教授知道消息也很激動,和校方馬上聯係。
方稷知道後的手心沁出汗來。前世"星火計劃"要到1986年才啟動,現在提前出現這個名稱,顯然是專為重要發現特設的綠色通道。
方稷望向窗外。
試驗田裡,明珠正彎腰給豆苗係標簽,纖細的背影在烈日下像株倔強的豆稈。
他突然想起前世看過的一組數據:中國在2020年進口大豆超過一億噸。
這次直接批了5千塊的專項經費,"要建專用溫室。"
再次見到方安就是在農科院。
試驗田,劉教授和李明德頭碰頭蹲在豆苗前,正激烈爭論著什麼;一個同學拿著小本子拚命記錄;而方安,此刻正用搪瓷缸給豆苗澆水,手法溫柔得像在照顧嬰兒。
"有好消息。"方稷宣布了經費的事。
方安先是瞪大了眼睛,隨即就是笑得看不見眼睛。
方安一把抱住好友,兩個姑娘又笑又跳,辮梢上的紅頭繩像兩簇火苗。
"咳咳。"李明德突然嚴肅起來,"方安同學,這個項目你要有心理準備。農作物的研究周期長,可能到你畢業都見不到成果......"
"我知道。"方安的聲音輕卻堅定,"種豆得豆,急不得。"
喜歡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