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鄭懷山頭也不抬,"幫我把這個埋深些。"
那是個防水的鋁盒,裡麵裝著幾粒麥種和一卷微縮膠片。方稷注意到膠片邊緣標記著"7a抗病"的字樣。
"韓樹理的人翻遍海南也沒找到的。"鄭懷山苦笑,"現在隻有你和國棟知道位置。"
大會堂的水晶吊燈將會場照得如同白晝。當方稷作為冬星項目代表走上講台時,閃光燈亮成一片。他看見前排就坐的鄭懷山微微頷首,身旁是穿著嶄新中山裝的鄭國棟。
"同誌們,冬星小麥的成功培育證明......"方稷的聲音在擴音器裡回蕩,身後銀幕上閃過一張張圖表:黑龍江的雪地麥苗、海南的雜交試驗、黃淮海的測產數據......
掌聲如雷動中,方稷注意到側門有個熟悉的身影——梳著馬尾辮的方安,正踮腳向他揮手。她胸前彆著"農大學生代表"的證件,手裡舉著個筆記本,上麵"野生大豆"四個字格外醒目。
報告結束後的茶歇,方稷被各地代表團團圍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老政委拽著他胳膊不放:"方工,給我們也弄個冬星分基地!"雲南來的技術員則追問:"抗寒種能不能適應高海拔?"
"方稷同誌。"穿藏藍製服的會議工作人員突然擠過來,"首長要見你。"
小會客室裡,趙省長正陪著位白發領導看資料。見方稷進來,老人招招手:"年輕人,坐近些。你這個抗病基因的發現,很有價值啊!"
方稷的掌心沁出汗來。這位領導正是主管科技工作的,在前世被譽為"科學春天"的奠基人。
"隻是初步發現,還需要......"
"需要什麼儘管提。"老人推過茶杯,"我聽說你們被安排了新任務?"
趙省長趕緊解釋:"是計委林副主任的建議,讓方稷團隊轉向抗病育種......"
"林明同誌很有眼光嘛!"老人突然從公文包取出份文件,"看看這個。"
文件標題是《關於設立國家重點農業實驗室的批複》,落款是鮮紅的國徽章。方稷一眼掃到"冬星實驗室"、"鄭懷山任主任"等字樣,心跳陡然加速。
"不過..."老人話鋒一轉,"你們得先解決個小問題。"他示意秘書展開張地圖,"黃淮海地區今年大旱,冬星能不能提前推廣?"
方稷盯著地圖上標紅的旱區,突然想起前世1977年那場世紀大旱——正是這場災害催生了中國的抗旱育種攻關。
"可以!但需要調整播種方式。"他迅速在紙上畫出示意圖,"采用"深播淺覆土"法,配合我們新研製的保水劑......"
"等等。"老人突然打斷,"什麼保水劑?"
方稷這才驚覺說漏了嘴——這項技術本該是八十年代末才出現的。他急中生智:"是...是我在黑龍江發現的土辦法,用秸稈和腐殖質合成的。"
會議結束後,方稷在走廊拐角被鄭國棟攔住:"我爸讓你馬上去趟醫院。"
"醫院?"
"例行體檢。"鄭國棟的眼神閃爍,"就現在。"
協和醫院的老式電梯吱呀作響。方稷跟著鄭國棟穿過長長的走廊,儘頭病房門口站著兩個穿軍裝的警衛——不是醫院的,而是父親方振國手下的兵。
鄭懷山半靠在病床上,正往筆記本上記錄什麼。見他們進來,老人迅速合上本子:"關門。"
窗外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掩蓋了老人低沉的聲音:"兩件事。第一,林明是可靠同誌,他父親是韓樹理案的主審法官。"
方稷和鄭國棟對視一眼。難怪林副主任對調離他們如此堅持。
"第二..."鄭懷山從枕下抽出張圖紙,"看看這個。"
泛黃的藍圖紙上標著"7號染色體基因圖譜",但許多地方被紅筆修改過。方稷瞬間認出這是前世國際小麥基因組計劃的雛形!
"這是......"
"我根據海南發現整理的。"鄭懷山從床頭櫃取出個牛皮紙袋:"所有資料都在這裡。方稷,接下來由你牽頭抗病育種項目。"
"您呢?"方稷接過沉甸甸的紙袋。
"我有個更重要的任務。"鄭懷山望向窗外,"去雲南...找野生小麥近緣種。"
方稷的手指捏緊了紙袋。前世農史記載,正是雲南的野生小麥資源,在八十年代挽救了中國抗病育種工程。而鄭懷山此時提出這個,究竟是巧合還是......
夕陽把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這可能是救了鄭懷山教授,所以雲南之行提前了,並且帶隊人變為了鄭懷山教授。
"冬星抗病實驗室批下來了。"方稷突然說。
鄭國棟猛地抬頭,這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還有中國農業的黃金時代。這句話方稷沒有說出口。遠處,科學大會堂的琉璃瓦正反射著最後一縷陽光,像一片金色的麥浪,在七月的晚風中輕輕搖曳。
喜歡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