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家的煤油燈亮到半夜。
方稷和小林坐在炕沿上,對麵是老馬那張漸漸漲紅的臉。
"啥?讓我去跟縣裡說這"草把子保溫法"不是咱們發明的?"老馬手裡的煙鍋子敲得炕桌咚咚響,"方專家,你這不是打我的臉嗎?"
"馬書記,"方稷聲音很穩,"已經報上去了再去說,反而落個"虛報浮誇"的名聲。"
老馬不吭聲了,悶頭吧嗒吧嗒抽旱煙。煙鍋裡火星明滅,映得他眉頭緊鎖。
小林適時遞上一份材料:"馬書記,您看,這是我們從縣圖書館找的地方誌,乾隆年間就有"砂田裹草,以禦霜凍"的記載。"
老馬掃了一眼,突然把煙鍋往鞋底上一磕:"可報告都報上去了!現在改口,縣裡王主任的麵子往哪擱?"
"所以得換個說法。"方稷往前傾了傾身子,"咱們不提"發明",就說"搶救性發掘傳統農耕智慧",既給了縣裡台階,又顯得咱們實事求是。然後咱們找李老漢,草垛子用的都是李老漢家的,就說這主意是咱們村裡人自己提的,這樣就不算"虛報浮誇"了,您看行嗎?"
屋裡靜得能聽見燈芯爆花的聲響。
半晌,老馬突然咧嘴笑了:"你們讀書人,彎彎繞就是多。"他抓過材料翻了翻,"成!"
第二天一早,方稷拉著小林去了李老漢家。
李老漢正蹲在門口抽煙,見他們來,眼皮都沒抬:"草還不夠?"
"李叔,"方稷蹲到他旁邊,"後天農業部的人來,我想請您上台講講"草把子保溫法"。"
李老漢一愣,煙鍋子差點掉地上:"我?我一個老農民,講啥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法子本來就是您們老一輩傳下來的,您最懂。"方稷誠懇地說,"我們隻是碰巧用上了,功勞該是您的。"
李老漢盯著他看了幾秒,突然嗤笑一聲:"你們這些城裡人,就是彎彎繞多。怕上頭說你們冒功是吧?"
方稷沒否認,隻是笑了笑。
李老漢咂吧咂吧煙嘴,終於哼了一聲:"行吧,看在那十塊錢的份上。"
參觀當天,公社大院裡擠滿了人。
縣裡的乾部西裝筆挺,農業部的領導戴著眼鏡,手裡拿著小本本。老馬紅光滿麵,正準備開口吹噓"科學創新",方稷卻搶先一步站到了前麵。
"各位領導,這次"草把子保溫法"能成功,全靠咱們公社老一輩的經驗。"他側身一讓,"今天,我們請李老漢給大家講講這法子的來曆。"
李老漢穿著洗得發白的藍布褂子,背著手走上台,開口第一句就震住了全場:
"這破法子有啥好講的?我爺爺那輩就這麼乾了!"
全場鴉雀無聲。縣裡乾部的臉綠了。
李老漢渾然不覺,繼續叨叨:"那年月冬天怕管子凍了,不就隻能裹草?老法子丟了,現在用上了倒當個寶……"
農業部的領導突然笑了,轉頭對縣裡乾部說:"聽見沒?這才是真正的"土專家"!"
現場瞬間活了過來,掌聲雷動。老馬擦了擦汗,偷偷衝方稷豎了個大拇指。
回去的路上,小林憋不住樂:"方老師,您可真行!"
方稷望著遠處綠油油的麥田,輕輕搖頭:"技術不分新舊,能用就是好法子。咱們搞農業的,最忌諱的就是貪天之功。"
喜歡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