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在焦慮、挫折與不懈的努力中悄然流逝,仿佛隻是轉眼間,那片曾經寄托了無數希望與擔憂的麥田,已然換上了最盛大的金裝。
埃塞俄比亞高原熾烈的陽光,此刻不再是考驗,而是最慷慨的畫師,將無邊的麥田渲染成一片壯闊的金色海洋。
麥穗飽滿而沉重,密密匝匝地低垂著頭,在乾燥的暖風中搖曳,發出沙沙的、如同低語般的悅耳聲響。那是一種生命成熟後特有的、沉靜而豐饒的聲音。
站在田埂上望去,金色的波浪一直延伸到天際,與湛藍的天空和漂浮的白雲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空氣中彌漫著陽光烘烤麥粒的獨特香氣,混合著泥土的氣息,構成一種令人心醉的、屬於豐收的味道。曾經邊緣地帶的那些破壞疤痕,早已被這片更為強大的金色所淹沒、治愈,隻留下些許不易察覺的、更淺淡的色差,如同愈合後的傷疤。
收割的日子,被定在一個晴朗無風的清晨。這不僅是農事活動,更是一場莊嚴的儀式。
不再是培訓時的生澀模樣,經過數月磨練的本地學員們在中方技術員的指導下,熟練地操作著聯合收割機。巨大的鋼鐵機器轟鳴著駛入金色的麥田,像一艘艘航船,所過之處,麥浪被整齊地吞入,金色的麥粒如瀑布般傾瀉進隨行的卡車貨箱,而粉碎後的秸稈則被均勻地拋灑回田間。
李振邦、方稷、趙老,以及所有中方團隊成員,都站在田頭看著這一幕。沒有人說話,隻有機器的轟鳴和麥穗被切割的聲響。每個人的臉上都混合著喜悅的情緒,終於等來了第一次的收獲。
當第一輛卡車廂被金燦燦的麥粒堆滿,緩緩駛到臨時設置的稱重點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地磅的數字穩定下來,技術人員快速計算,核對麵積;最終,結果被大聲報出。
“平均畝產,444.65公斤!”
短暫的寂靜之後,是壓抑不住的、爆發的歡呼聲!
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當地傳統作物的產量,甚至超出了中方團隊在製定計劃時的樂觀預估!它意味著,在這片曾經被認為貧瘠的紅土地上,依靠科學的技術和管理,完全可以創造出高產的奇跡!
方稷激動地抓住趙老的手,兩位老教授的眼眶都有些濕潤。李振邦背過身去,悄悄抹了下眼角,然後轉過身,臉上是如釋重負的、燦爛的笑容。所有的艱辛、所有的波折、所有的提心吊膽,在這一刻,都得到了最豐厚的回報。
豐收的喜悅是真實的,但也夾雜著複雜的滋味。
本地學員們看著那堆積如山的麥粒,臉上洋溢著難以置信的興奮和自豪。他們親手參與創造了這個奇跡,這不僅僅是金錢的收入,更是一種能力的證明和價值的實現。
然而,在圍觀的人群中,也有一些沉默的麵孔。
阿依莎遠遠地站在人群外圍,看著那金色的麥山,眼神裡有欣慰,有羨慕,也有一絲難以言說的落寞。如果她還在…莎拉則躲在自家窗口,偷偷望著田間的熱鬨,咬緊了嘴唇。
那些曾經阻撓、甚至破壞過的村民,此刻心情更是複雜。豐收的景象像一麵鏡子,照出了他們的短視和愚昧。有人悄悄離開;有人則眼神閃爍,不知在盤算什麼。
儘管心情複雜,豐收的慶典還是舉行了。基地準備了簡單的食物和飲料,邀請所有參與項目的員工和工人,共同分享喜悅。
李振邦發表了簡短的講話,他感謝了所有人的辛勤付出,肯定了這第一批小麥成功的巨大意義——它不僅證明了技術的可行性,更增強了所有人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這隻是開始!”李振邦的聲音充滿力量,“接下來,我們要總結經驗,擴大規模,讓更多的土地,結出同樣豐碩的果實!”
方稷和趙老則更關注技術細節,已經開始和學員們討論收割後土壤的養護、下一季的輪作計劃等等。
金色的麥粒像小山一樣堆砌在臨時糧倉裡,散發著誘人的光澤和香氣。豐收的喜悅尚未散去,如何將這數千噸糧食,安全、及時地運回國內,就是項目的第二個考驗。
按照原定計劃,這批糧食將主要通過吉布提港,依托中埃塞)合作框架下協調的航運資源,分批運回。李振邦早已與相關方麵敲定了船期和艙位,一切似乎都已安排妥當。
然而,就在準備啟運的關鍵時刻,一個意外的消息從港口傳來:原定承接運輸任務的幾家國際航運公司,突然告知艙位緊張,原定的船期需要大幅延後,理由是“承接了運價更高的、前往歐美方向的大型緊急訂單”。
這個消息像一盆冷水,澆在了基地所有人的頭上。
“延期?要延多久?”李振邦在電話裡急切地追問。
對方給出的答複模糊而官方:“至少需要等待兩到三個航次,具體時間無法保證,要看歐美航線的情況…”
兩三個航次!那意味著可能是一兩個月甚至更久的等待!糧食不是工業品,長時間儲存麵臨黴變、蟲害、品質下降的巨大風險。更重要的是,這第一批糧食的成功運回,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和戰略價值,延遲將打亂整個項目的節奏和國內對接的計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是借口!”方稷憤慨地說,“什麼歐美訂單,分明是看我們這是長期項目,想臨時抬價,或者就是有意刁難!”
趙老眉頭緊鎖:“國際航運市場就是這樣,唯利是圖。我們這批糧食量雖然不小,但比起那些利潤更高的集裝箱貨或者大宗能源,優先級自然被排後。”
基地管理層陷入焦慮之中。聯係其他航運公司?臨時找船,價格高昂不說,可靠性也難以保證,而且同樣麵臨艙位和船期的問題。通過外交渠道施壓?過程漫長,且效果難料。
就在這進退維穀之際,轉機出現了。
幾位一直在埃塞俄比亞從事工程基建、商貿等業務的中國民營企業家,通過商會渠道得知了中方農業基地遇到的運輸困境。他們主動聯係上了李振邦。
其中一位姓陳的企業家,話語樸實而有力:“李總,聽說咱們自己種的糧食運不回去?這怎麼行!我們公司正好有一批建材和設備,原定下周從吉布提港發運。沒關係,我們的貨可以等!先把糧食運回去!這是大事!”
另一位王總也立刻響應:“對!我們訂的艙位也先讓出來!糧食不等人!咱們中國人自己在海外搞出點成績不容易,不能讓這點運輸問題卡了脖子!”
這些民營企業,規模或許不如大型國企龐大,但他們深諳在海外抱團發展、互幫互助的道理。在這種關鍵時刻,他們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和擔當。短短幾天內,幾家民營企業通過內部協調,將他們早已預定好的、近期即將啟航的貨船艙位,緊急調劑了出來,優先保障這批小麥的運輸。
雪中送炭,莫過於此。
看著滿載著金色麥粒的卡車,終於得以順利駛向吉布提港,裝上那艘飄揚著五星紅旗、由中資企業協調的貨輪時,李振邦、方稷等人心中充滿了感激,也深受觸動。
“看到了嗎?”李振邦站在碼頭,望著巨大的吊臂將集裝箱穩穩裝上船,感慨萬千,“關鍵時刻,還是得靠我們自己人!靠市場的力量,太被動,太不可控!”
方稷重重地點點頭:“這次是多虧了這些有情懷、有擔當的民營企業家挺身而出。但我們不能每次都指望運氣和同胞的情誼。這條糧食運輸的生命線,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這次有驚無險的運輸經曆,如同一劑強效催化劑,徹底堅定了項目高層的一個決心:必須儘快申請開通由國家主導、專門服務於非洲農業合作項目的海事運輸公司或穩定航線!
在隨後發給國內的緊急報告和項目進展彙報中,李振邦將運輸受阻和民營企業家鼎力相助的情況作了詳細說明,並附上了強烈的建議:
“…此次事件深刻表明,國際航運供應鏈存在巨大不確定性,易受市場波動和國際關係影響,已對我海外糧食基地的可持續運營構成實質性威脅。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順利實施,保障海外成果穩定回運,急需建立一條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糧食運輸專用通道。建議國家層麵統籌考慮,支持成立專項海事運輸公司或開設定點定期航線,將非洲糧食回運納入國家供應鏈安全保障體係…”
這封沉甸甸的報告,帶著第一批豐收小麥的麥香,也帶著海外拓荒者們深刻的教訓和迫切的期望,飛向了北京。
貨輪拉響汽笛,緩緩駛離吉布提港,向著東方故土的方向破浪前行。甲板下,是來自非洲高原的第一抹金色希望。而李振邦他們知道,讓這金色希望持續流淌的“運河”,需要更堅實、更自主的基石。這艘貨輪的啟航,不僅運走了糧食,也運走了一個更加堅定的決心。
喜歡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