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太平之印(三)_京城尋寶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京城尋寶記 > 第25章 太平之印(三)

第25章 太平之印(三)(1 / 1)

1975年7月的古都南京,淫雨霏霏的梅雨時節像浸了水的海綿,黑壓壓地籠罩在城市上空。在瞻園路173號的青磚牆下,由於年久失修而洇出深色水痕,老舊的瓦當滴落的雨水在石階上鑿出細小凹坑,住在這裡的張達仁躺在竹席上,聽著天花板傳來老鼠窸窣的響動。而在東廂房,由於木格窗欞早已變形,不斷有雨水飄進來,他母親正用舊報紙糊住的縫隙裡,不斷滲進帶著黴味的濕氣。

“達仁,接盆!”母親殷秀蘭的聲音突然在屋內響起,伴隨著藍布門簾被掀開的聲響。

張達仁聞聲抬頭,目光恰好落在屋頂漏雨的地方。隻見那漏雨的位置正對著八仙桌,而桌上的搪瓷臉盆裡,已經積了半指深的水。

張達仁急忙站起身來,準備去接母親遞過來的盆子。然而,就在他剛要邁步的瞬間,頭頂上方突然傳來一陣不祥的斷裂聲。

他驚愕地抬頭望去,隻見橫梁上的灰白色蟻蛀粉末像雪花一樣簌簌落下,在煤油燈昏黃的光暈裡揚起一陣細小的塵霧。

哎,屋漏偏逢連夜雨,繩子專挑細處斷。這場持續三天的暴雨,讓這座始建於大清同治年間的老宅的衰朽模樣更加不堪——後院的馬頭牆早在月初就坍塌了半邊,現在東廂房的木結構也在潮濕中發出不堪重負的呻吟。半夜時分,張達仁被轟然巨響驚醒時,鼻腔裡灌滿了泥土腥氣。倒塌的磚牆距離他床鋪僅兩尺,碎磚砸穿了床頭的樟木箱,他的棉被上落滿青磚碎屑。

“作孽啊!”母親殷秀蘭舉著煤油燈的手不住顫抖,燈影在殘垣斷壁間搖晃。十六歲的妹妹縮在牆角啜泣,五鬥櫥上的毛主席石膏像摔成三截,瓷貓儲錢罐在瓦礫堆裡裂開大嘴,露出裡麵發潮的糧票。

趁這會沒人看見,張達仁趕緊把碎裂的石膏像藏了起來。

房管所的人也算是儘職儘責,頂著竹笠看過後,滿是同情地說等天晴才能修繕。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房管所承載著計劃經濟時代獨特的房屋管理使命。如果把視角放到那個年代的房管所,我們就可以看到灰撲撲的辦公間裡,老式台曆旁總堆著泛黃的登記簿,藍布工作服的房管所工作人員戴著套袖,蘸著紅墨水的鋼筆在住戶信息表上沙沙劃動。那時房屋多屬公有,紅磚砌成的筒子樓和灰瓦平房星羅棋布,斑駁的木窗框常掛著晾衣繩,牆根處青苔順著雨水管蔓延,房管所既要負責分配調劑,又要維護這些曆經風雨的建築。每月初總有人揣著單位證明來排隊登記,窗口遞煙套近乎的,攥著領導批條往裡擠的,混雜著此起彼伏的咳嗽聲,木地板被踩得吱呀作響。

每到這個時候,維修工就會挎著帆布工具包走街串巷,鐵皮喇叭筒掛在二八自行車把手上晃蕩,哪家屋頂漏雨、下水道堵塞,就用粉筆在巷口黑板寫上“13號院王家修門窗”,積壓的報修單在抽屜裡摞成小山。

那個年月,多數磚木結構的房屋在歲月侵蝕下問題頻發,房管所倉庫裡堆著定量配發的石灰、瀝青和木料,修補時需精打細算,常看見工人蹲在院裡拌三合土,拿瓦刀仔細填補牆縫。冬季煤爐取暖引發的煙道問題最讓人頭疼,熏黑的磚牆上殘留著多年積碳,維修隊得趕在寒潮前疏通管道。分配住房時既要核對工齡職務,又要平衡家庭人口,雙職工家庭能分到向陽的屋子,單身漢往往擠在樓梯間改建的鬥室裡。街坊們私下流傳著“某某領導親屬住進新樓”的閒話,但更多時候是兩代人蜷居在十六平米的房間裡,用布簾隔出三代同堂的生活空間。

特彆是大躍進時期突擊建造的簡易房,此時已牆皮剝落,加上當時管理不完善,很多產權資料散失,工作人員得翻著卷邊的檔案冊核對信息。每逢雨季,值班室的電話響個不停,房管所工作人員就像這次張達仁家裡漏雨一樣,披著雨衣帶人查看危房,手電筒光柱掃過牆麵的裂縫,泥水正順著牆根往屋裡滲,臨時用木柱支撐的山牆在風雨中咯吱搖晃,煤球泡爛的住戶蹲在門口歎氣,這些場景構成了那個特殊年代房屋管理的真實注腳。

於是,張家六口暫時擠進街道辦的臨時安置點,唯有張達仁堅持留下看家。哎,爛船都有三斤釘,窮家也有值得留戀的地方……潮濕的七月末,趁著家裡沒人,勤快的達仁踩著吱呀作響的木梯鑽進天花板夾層,打算清理堆積多年的鼠窩。

腐壞的木梁散發著酸澀氣息,手電筒光束裡飛舞的塵埃像被驚動的曆史幽靈,讓人覺得稍不注意,就會蹦出一個曾經冤死的魂魄。

突然,張達仁的掃帚突然碰到個硬物——扒開絮狀蛛網,方正的木塊表麵覆著黑褐色包漿。借著天窗漏進的天光,隱約可見“旨準”二字凹陷在木紋深處。

“莫不是哪個賬房先生的私章?”他在褲腿上使勁蹭了蹭木塊,用指腹撫過邊緣的龍鱗紋飾。木塊沉甸甸的質感讓他想起父親生前當會計時用過的銅質印章,隻是這物件邊緣的磨損痕跡,像是被無數人摩挲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時,大家都對舊東西不感興趣,即便是有點這種愛好的人,也憋在心裡,否則就要殃及池魚了。不得不說,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民眾對傳統文化遺產的集體淡漠,這種社會氛圍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曆史根源。1966年開啟的“破四舊”運動將傳統文化全麵定性為封建糟粕,故宮博物院甚至一度麵臨閉館危機,這種政治高壓在民間形成持續的心理餘震。甚至到了改革開放初期,許多家庭仍將祖傳字畫、古籍視為“政治隱患”,北京胡同裡常見居民將明清家具劈作柴火,上海弄堂中時有商周青銅器被當作廢銅出售,現在想想真是心疼不已。

其實,這種集體無意識背後交織著多重社會因素。從經濟層麵看,1978年人均gdp僅385元的社會,“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眾首要考慮的是解決溫飽問題,吃不飽飯的人,是沒有心情欣賞古古董字畫的。從政治層麵,意識形態的慣性思維仍未完全消解,1983年有個彆地方還出現了現舉報鄰居收藏線裝書,因而被定性為“階級鬥爭新動向”的案例。其實上麵兩個僅僅是表象,很容易解決,一旦老百姓有了錢,政治高壓減少,就會對這些承載曆史文化的古董字畫產生興趣,而更大危害是文化層麵上的危害,持續的文化斷層導致年輕一代缺乏鑒賞能力,1982年全國文物商店統計顯示,90的顧客是外籍人士。

改革開放初期,大陸大地百廢待興,多數人在為生活努力打拚,經濟狀況尚顯窘迫。而彼時的台灣和香港,憑借特殊的發展機遇,經濟相對繁榮,不少人錢包鼓脹。

在文化市場上,大陸豐富的古董字畫猶如蒙塵明珠。這些凝聚著華夏千年智慧與藝術的瑰寶,因當時大陸人有限的經濟能力,難以得到周全保護與收藏。

台灣人和香港人嗅到了商機,懷揣著充裕資金湧入大陸。在一些文化交易場所,他們穿梭其間,目光敏銳地挑選著心儀的古董字畫。那些精美的畫卷、古樸的瓷器、典雅的書法,在他們眼中皆是價值連城的寶貝。

大陸的一些民眾,因生活所迫,或是對這些文化珍寶的價值認識不足,無奈之下將家中世代相傳的古董字畫轉手。交易在或簡陋或熱鬨的場合中進行,一件件承載著曆史記憶和文化底蘊的物件,被裝入箱籠,帶往台灣和香港。

隨著時間流逝,這一批批古董字畫的離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陸文化珍寶的流失。這不僅是物質層麵的分散,更讓民族文化傳承出現了些許遺憾的斷層。但這也是時代發展中的一段複雜經曆,為後續的文化複興與收藏保護敲響了警鐘。

喜歡京城尋寶記請大家收藏:()京城尋寶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刑偵之命案現場二 民國惡女求生遊戲苟分日常 隨風行 識跡 獸世惡雌花樣多,獸夫紛紛求收留 雕刻暖陽 大佬們彆腦補了,我真不是反派 快穿,我靠功德封神 白月光逃婚,裴爺全球搜捕 海洋求生,從照顧女友小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