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盧城舊影_京城尋寶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京城尋寶記 > 第74章 盧城舊影

第74章 盧城舊影(1 / 2)

清晨的孝裡鎮籠罩在一層薄霧中,遠處的孝堂山若隱若現。我們三人跟著小林,坐上了開往歸德鎮的早班車。

"盧城窪離孝裡鎮不過二十裡路,"小林在顛簸的車廂裡大聲說,"但兩地曆史淵源極深。孝堂山在漢代屬濟北國,而濟北國的都城就在盧城窪。"

老鄰居眼睛一亮:"西漢濟北國?就是雙乳山漢墓的那個濟北王?"

小林點點頭:"正是。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了大量金餅、玉器和青銅器。"

車子駛過一片麥田,金黃的麥浪在晨風中起伏。遠處,一條寬闊的河流在陽光下閃著銀光。

"那就是黃河,"小林指著窗外,"盧城窪就在黃河與南大沙河之間,地勢低窪,傳說是宋代黃河決口衝出來的。"

約莫半小時後,我們在歸德街道下了車。步行十幾分鐘,眼前出現一片明顯低於周圍地麵的廣闊麥田,地頭立著兩塊文保碑。

"到了,這就是盧城窪。"小林說。

兩塊石碑並排而立,分彆刻著"盧國故城遺址"和"盧故城"。碑文記載,這裡曾是周代盧國和漢代濟北國的都城。我蹲下身,手指輕輕撫過石碑上斑駁的字跡,仿佛觸摸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曆史。

"看這麥田,"老鄰居眯起眼睛,"比周圍低半米多,輪廓方正,分明是古城池的形狀。"

老張彎腰抓起一把土,在手裡搓了搓:"這土質...好像不太一樣?"

"專家眼光!"小林笑道,"盧城窪的土裡混著大量黃河淤沙,下麵是厚厚的文化層。90年代考古學家考察時,就發現地下4米處有大量周漢時期的陶片和建築遺跡。"

我們沿著田埂漫步,小林指著遠處幾個村落:"早年間,那些村子分彆叫盧城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現在雖然改名了,但老人們還這麼叫。"

正說著,一位白發老人扛著鋤頭從田裡走來。小林上前打招呼,原來是村裡的褚老漢,今年七十多了,祖輩都住在盧城窪邊上。

"幾位是來看古城的?"褚老漢熱情地放下鋤頭,"我給你們講講"獅子紅眼淹盧城"的故事吧!"

我們連忙圍坐在地頭的樹蔭下。褚老漢摸出旱煙袋,慢悠悠地講起了傳說:

"老輩子講,盧城有對石獅子守在城門口。有一天,一個南蠻子路過,看出這對獅子是寶貝,就想偷走。他使了個障眼法,讓守城人以為獅子眼紅了。當地人迷信,說獅子紅眼要發大水,嚇得全城人逃命去了。等水退了回來一看,整座城已經陷到地底下,成了這片窪地..."

"其實是宋代黃河發大水衝的,"小林小聲補充,"但傳說裡總有些曆史影子。"

褚老漢磕了磕煙袋,突然壓低聲音:"你們要是對老物件感興趣,可以去墳台村看看盧王墓。前些年有人在附近撿到過銅錢和玉片。"

謝過褚老漢,我們立刻前往墳台村。村子不大,最顯眼的是一株巨大的古柏,樹乾要兩人才能合抱,枝乾虯曲如龍爪。

"這叫龍爪柏,漢朝時候就有了,"小林指著樹下的石碑說,"這裡地勢高,是古人選的墓葬區。"

古柏西側有座涼亭,幾個老人在下棋。我們湊過去搭話,得知盧王墓就在村北約一裡地的麥田中。

沿著鄉間小路向北,很快看到一塊文保碑立在麥田裡,周圍麥浪翻滾,幾乎淹沒了碑座。碑文記載,這裡是齊國上卿高傒的墓地,因"食采於盧",後世稱盧王。

"高傒可是個大人物,"老鄰居興奮地說,"輔佐齊桓公稱霸的重臣,地位不亞於管仲!"

我們分散開來,在墓地周圍查看。突然,老鄰居在田埂邊發出一聲低呼:"快來看!"

他蹲在地上,撥開一叢野草,露出一塊青灰色的磚石,上麵刻著幾個奇怪的符號。

小林湊近一看,臉色驟變:"這是...濟北王室的密記!"

"濟北王?"我和老張異口同聲。

小林小心地清理磚石周圍的泥土:"看這個"山"形符號,是雙乳山漢墓出土文物上常見的標記。我研究過,這是濟北王室的專用記號。"

老鄰居迅速拍下照片,並做了拓片。磚石上的符號確實古怪,像文字又像圖畫,其中一個與孝堂山地圖上的標記極為相似。

"奇怪,"我皺眉,"盧王的墓地裡怎麼會有濟北王的標記?"

小林沉思片刻:"曆史上盧城窪既是盧國故都,也是濟北國都城。也許..."他話沒說完,遠處傳來引擎聲,一輛越野車揚起塵土向這邊駛來。

老張眯眼一看:"不好,是孟廣財那夥人!"

我們迅速躲進麥田。麥子已齊腰高,金黃的麥穗在風中沙沙作響,形成天然屏障。老張示意我們彎腰前行,利用麥田的壟溝隱蔽移動。

"跟我來,"老張低聲說,"我在部隊學過地形利用。"

他帶著我們忽左忽右,在麥田裡走出之字形路線。身後的叫罵聲越來越遠,孟廣財一夥顯然被繞暈了。半小時後,我們從另一頭鑽出麥田,已經來到了唐李村附近。


最新小说: 沐雨荷風 女帝悠然傳 快穿之我的親情我來守護 手握劇本穿六零,扭轉炮灰人生 雲助理封心鎖愛,大小姐撬鎖賊快 傾覆之塔 末日天城:終末超級行宮 穿書7年後,早死白月光冠寵京圈 星海霸業 半島:從頂樓開始當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