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尚未明,朝堂已滿,風聲獵獵,殿前旌旗獵動。
文武百官齊聚金鑾殿,三司九卿按品列席,諸儒列坐南階,一紙“九問之議”橫陳殿上。
殿外百姓雲集,望宮高台如望神明,百丈紅牆之內,一場不流血的兵戎正悄然拉開帷幕。
呂布立於丹墀中央,身披青袍,目光如電,靜看百官。
天子居於帷幕後,未顯聖顏。太傅馬日磾代主持問策議程。
“九問之首——問策綱不循祖製,自建律條,若人人自立,是何天下?”
儒門代表荀爽起身,聲如鐘鳴,語如擊石:“昔周以禮製國,漢承其製,今西涼一地,敢破大法、擅設條綱,是為國中有國,天下可安乎?”
群臣嘩然,議聲四起。
諸葛亮緩緩上前,長揖而答:“布政雖設瀾綱,綱法卻不離禮本。不為逐權而為正綱,不為擾序而為定本。政若不應時,則形存而神已死。”
他目光掃視群臣,又引《春秋》言道:“禮失而求諸野。今日朝堂所失者,不正可由民間補之?”
一語未畢,百官之中便有人怒斥:“豈有學子奪師之權,百姓共議朝綱之理?”
第二問題。
董宣厲聲:“策綱主問民,開庶人之言。民愚未學,何問之有?策綱若行,豈非草莽皆王?”
語罷之際,一名禦史頓足:“若農夫能問政,我等豈非食祿偷閒?”
殿內轟然,嗤笑與怒罵並起。
呂布答:“布不信人皆愚,惟信人皆有願。廟堂可為民謀,民亦能為己議。策問民意,不是棄法,而是聽理。”
“若一策不能受一老農一木匠之問,此策雖華,不足持天下。”
殿上百官或低聲稱讚,或怒目而視。程昱與荀彧對望一眼,均微點其首。
第三問——為何令吏受評?
禦史台中一人冷笑:“下民可評上吏,何異以犬牧羊?”
陳宮朗聲而出,聲音震殿梁:“吏不畏法,惟畏人評。法者為民而設,若不能使民有言,則法乃吏之私器。策綱非碎權,而是使權不得專。”
許汜補道:“設問評之製,使官不淩民,吏不輕法,此正歸本也。”
一時間,三道爭鋒,針鋒相對,文臣中亦有低聲附議,有人反唇相譏。
殿中之氣如劍欲出鞘,緊張之至。
問至五策,議至正酣。
馬日磾沉聲道:“布將軍,若九策皆過,願退否?”
呂布靜默良久,朗聲而答:
“策若真謬,布退。若策可救民,布縱萬罵之聲,亦行之。”
“為將者,當斷生死;為策者,當明去留。”
“布願以一人之毀譽,換天下一分之安。”
金殿寂然。朝臣有人失神握筆,有人喃喃自語。
良久,一童言突起:“我爹說,若朝中都如布將軍,我們就不用冬裡斷糧了。”
此言起自殿外,卻震動諸官。
荀彧於階後輕聲:“是也。政不在上書之紙,而在人心之間。”
末問尚未至,諸儒已有動搖之色。
而帷幕後,天子輕聲道:“以民心問策,以策應世,或真有新道。”
王允垂首:“布不止勇武,今之為相,亦不辱大漢。”
此夜,史官筆錄再添金句:
“策不懼問,問不避策。惟敢承問者,可擔世道。”
朝堂之外,京師百姓已圍宮而聽,流民傳頌:
“西涼呂布,不止戰神,今為問者。”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