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後,潛龍江畔天朗氣清,戰雲未起,卻已有兵馬調動之勢。水麵舟橋修複,糧道通暢,士卒整編操練,一改往日守勢,整座瀾台中軍大營開始由“固守”向“挺進”過渡。
帥帳之中,呂布高坐帥位,諸葛亮、趙雲、高順、張遼等將次第列座。
“北岸江夏,風澤西汊,敵計儘破,糧線安穩。今江麵無鎖、舟橋不斷,正是攻其東岸之機。”諸葛亮展開江圖,指向圖卷一線,“此乃天賜良機,不可久等。”
呂布靜聽不語,諸將亦皆肅然。
諸葛亮語聲不急:“吳軍雖敗,尚有頑勢;若不乘勝追擊,彼緩我疲,再難破其三江之勢。”
“主公可觀此圖”
他手中羽扇輕點三地:“江東東岸三策:其一,奪鄂口;其二,襲柴桑;其三,舟渡濡須口,一戰定吳。”
“鄂口者,江東北岸屏障也,地勢險要,乃周瑜重兵集結之地。然近日風澤敗後,敵重調內線,鄂口外防必空。”
“我軍可趁其間隙,遣奇兵繞南林,由舟行三日至鄂,破其東門,一舉奪營,拔掉敵第一鎖。”
趙雲點頭:“臣願引兵先行,破其東岸門戶。”
“不可。”諸葛亮卻搖頭道:“趙將軍威名遠播,敵見你動,必起戒心。此戰,宜用其兵鋒未熟、將名不顯者,出奇不意。”
他轉身看向高順:“此役須你率兵輕襲。”
高順應聲:“末將領命!”
諸葛亮再展第二圖:“其二柴桑,乃江東水師後營,糧倉所在。敵若失鄂口,必撤至此地。”
“然柴桑自孫策立寨以來,設重堤、起石棧,水軍儘集。強攻不利,需設內應,或由其守將棄守投降。”
“主公,可否予我調動密使三人,入柴桑營中遊說舊將?”
呂布點頭:“可。但若柴桑不能取,又當如何?”
諸葛亮微笑:“若不能取,則圍而不攻。布浮橋於柴桑西岸,以擾其水運,斷其舟糧。此為‘鉗敵策’。”
“第三策——濡須口登舟,此處乃江水交彙之地,風勢順南,正適大軍渡江。若柴桑動搖,敵之重兵必調;我軍乘虛東渡,兵鋒直指武昌、建業。”
張遼不禁低聲道:“亮公此三策,步步為營,一氣嗬成。”
呂布緩緩起身,眸光深沉,似在醞釀千鈞一策。
他終於開口:“諸葛所策,正合我意。”
“高順,引舟騎兩千、輕步三千,自今日起夜行風澤,三日後襲鄂口。”
“張遼,領騎五百,護諸葛軍師前往柴桑邊寨,設其謀士於三日內遊說守將,若成則順勢入寨,不成則急退。”
“趙雲,你統中軍水營,設浮橋於柴桑西側,備攻與援。”
“我——親領大軍於濡須列營,伺機東渡!”
眾將齊聲:“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