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宛,蟬聲高鳴,城中政台卻無一日寧靜。張繡連日收信,知濮陽不破,許軍敗勢已定,而江東卻未動兵,隻遣人設局。瀾台軍雖不進一兵,卻如江流慢滲,聲勢所至,士心自轉。
他本欲再遣胡車兒持信往定陶,卻終在書信未封之刻,忽然拍案起身。
“我去見他。”
李堪錯愕:“將軍親往?主將入敵境,此非大忌?”
張繡目光冷定:“他已非虎狼之將,而是政主。我若不識其意,終難保此宛。”
李堪再欲勸,卻見張繡披長袍、不帶甲,隻佩符節、文案、印私印,自備車輿二乘、步騎三十,親往定陶。
呂布接信,隻書一語:“可入,不迎。”
七月初八,張繡至定陶,未見兵列道旁,亦無儀仗迎送,瀾台台府僅遣政務署吏官於府前一揖,引其入內。
府中台堂,青紗輕垂,香案一隅,兩人對坐,無戎馬之聲,唯文書鋪陳。
呂布著青色朝裳,不掛佩劍,僅按一方墨玉紋印於席前,未起身,亦未讓禮。
“將軍不來為投,也非來為戰。”呂塵開口,“那便談談,這宛地之去留。”
張繡直視其目:“宛城三年,繡守之,兵少地孤。今朝廷久虛,操軍不來,江東不援。若我再自守,隻成兩雄之間一棋子。”
“我不願投人,也不欲獨亡。願宛地以市通瀾台,以兵守自身,不設瀾製、不署瀾律,唯合於安。”
呂布微笑:“將軍既來通市,又避於製,此非合,而是借。”
“我可不設郡官,不遣節製,不收軍權,但‘市通’必入律令一係——瀾台令不發於宛,卻須得入你之倉、你之營、你之吏房。何故?因我不能以製禦天下,卻讓旁人製外於我。”
張繡沉默片刻,緩緩拱手:“若我設一分署,歸於瀾台法策,保兵不擾、民不亂,府庫之冊可查、征糧之數可核,可否?”
呂布點頭:“可。”
“若宛地可為瀾台軍製之外轄之地,則法製之線須入營吏,兵糧之道須合賬目,人籍不改名號,但從我軍功錄冊——此非取人,而是使你不再為孤。”
張繡抬眼:“此等盟誓,曹操不予,劉備不許。為何你信我?”
呂布卻答:“因我不以你為屬,而視你為根。”
“中原之亂,在於諸將皆自號、皆占地,卻無一人願統合律令、開局一製。我瀾台製不為收人而設,而為護局而成。”
“你不歸我,可歸我製。”
張繡聞言,沉思良久,終一揖到底:“張繡願設‘宛地律通台’,以市通政,以冊歸文。”
當日暮時,瀾台政務署副使許季常帶三十政吏入宛,初設“外屬律冊司”;風書所抄錄宛地倉數、營糧、丁籍三道,與瀾台主賬同步造冊。
宛地未變旗幟,卻已歸心。
而消息傳入豫西、南陽、魯陽、昆陽諸地,數郡豪族立即遣人觀望,甚至已有文士送表願“習律投司”。
曹操聞此,頓失笑道:“他不奪地、不封將,卻能使地自歸、將自效。再不阻之,馬騰必動。”
他當夜即令:調夏侯淵一軍,自弘農轉宛西,以備瀾台西進。
定陶,台府台堂,諸葛亮送回張繡歸表副本。
呂布看罷,隻道:“製不需入朝,先入地。”
“中原百郡,皆將為我網中絲。”
他執筆,在豫西圖上畫下一線,宛為首節,名曰:
外屬聯法線。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