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的春天,本該是萬物複蘇、充滿生機的時節,但在崇禎十七年的這個春天,空氣中卻彌漫著死亡、恐慌和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窒息感。
崇禎皇帝站在東暖閣的窗前,望著遠處巍峨的宮牆,心中卻是一片冰冷的沉重。北方的威脅,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始終未能解除。關外的韃清,在經曆了短暫的權力交接後,野心勃勃的攝政王多爾袞已經統一了內部意誌,正厲兵秣馬,隨時可能揮師南下。崇禎深知其威脅,也曾想過主動出擊或加強邊防,但在李自成大軍壓境的現實麵前,他根本抽不出足夠的兵力去應對北方的強敵,隻能將希望寄托在山海關的那道屏障,以及……吳三桂那份尚不明朗、隨時可能動搖的“忠誠”之上。隻要山海關暫時不失,便能為大明爭取到一絲戰略緩衝的寶貴時間。
然而,南方的威脅,卻已是迫在眉睫,甚至比預想的更為嚴重!李自成在寧武關下雖然暫時受挫,但他並未放棄北上。其主力東路軍正沿著山西、河北的路線,步步緊逼京畿!更讓崇禎心驚的是,他之前似乎一直忽略了李自成麾下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由劉芳亮率領的南路軍!這支軍隊已橫掃河南,此刻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南麵直撲京師!
兩路大軍,如同一個巨大的鉗子,正從西、南兩個方向,朝著北京這座孤城,緩緩合攏!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此時,保定失守的急報傳來!這座位於京師西南的重要屏障,因為守備鬆懈、兵力薄弱,幾乎沒有做出像樣的抵抗,便落入了流寇之手!保定一失,京師南麵已無險可守,徹底暴露在敵人的兵鋒之下!
“不能再分兵了!再分兵,隻會處處被動,最終全線崩潰!”崇禎看著地圖上那一個個代表失陷城池的標記,做出了一個極其痛苦、卻又不得不做的決定。“傳朕旨意!京畿各處守軍,放棄所有外圍據點、衛所、城池!所有兵力、糧草、器械,能帶走的全部帶走,帶不走的……就地焚毀!絕不能留給流寇!所有力量,集中於北京城!朕要……堅壁清野,與這京師共存亡!”
放棄外圍,集中所有力量死守北京!這是一個巨大的賭注,也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隨即,一道道緊急的軍事命令,從宮中發出,傳遍京畿內外:
“命英國公張世澤,會同神武軍指揮使周經武,立刻加固京城九門及各段城牆!所有火炮、守城器械,全部檢修、部署到位!嚴查城防疏漏!”
“命京營、神武軍、乙子營、甲子營、幼軍營,各部明確防守區域,日夜操練,嚴陣以待!”
“傳令京畿各府、各縣,凡有忠於朝廷之官軍、鄉勇,無論多寡,立刻向京師南郊黃村集結!組建京南大營,作為外圍最後一道屏障!”
崇禎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調動著手中所有能動用的力量,為保衛北京這座孤城,做著最後的準備。
就在這緊張部署之際,一個人的到來,讓崇禎精神稍稍一振——他之前下旨召回的前兵部尚書、三邊總督陳奇瑜,終於風塵仆仆地趕到了京城。
“陳奇瑜……”看著這位曾經也算叱吒風雲、卻因剿寇失策而被罷黜多年的老臣,崇禎心中五味雜陳。他需要陳奇瑜這樣富有經驗的老臣來輔佐自己處理這千頭萬緒的軍國大事。但同時,他也清晰地記得,正是這位陳奇瑜,當年在圍剿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時,過於自信,處置失當,輕信了流寇的詐降,導致他們得以喘息坐大,最終釀成今日之禍!
“曆史的教訓,絕不能忘!”崇禎暗自警醒,“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對流寇,絕不能再有半分綏靖、招撫的幻想!唯有……徹底剿滅!”陳奇瑜過去的錯誤,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此刻必須采取強硬、果斷、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的決心。
他接見了陳奇瑜,對其經驗表示倚重,卻也明確告知了當前的危局和自己死守北京的決心,並隱晦地敲打了他,切勿重蹈覆轍。
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京城的城門已經半閉,隻留下少數通道供必要的物資和人員進出,盤查極其嚴格。城內的糧價雖因查抄奸商、開倉放糧而暫時穩定,但恐慌的氣氛依舊在蔓延。城外的田野被清空,房屋被拆除,以防資敵。
崇禎皇帝知道,決戰的時刻,即將來臨。這不僅僅是關乎大明王朝是存是亡的決戰,更是關乎他個人命運,關乎他這個來自異世的靈魂,能否逆天改命的最終審判。
他站在紫禁城的城樓上,向南眺望,仿佛已經能看到那漫山遍野、如同潮水般湧來的敵人。他的手,緊緊握住了城牆的垛口,指節因用力而發白。
“來吧!”他在心中呐喊,“朕就在這裡!朕的大明,就在這裡!想要奪走它?那就從朕的屍體上踏過去!”
喜歡啟明1644請大家收藏:()啟明164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