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皮島傳來的急報,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石子,在崇禎皇帝心中激起了複雜的漣漪。閔煉率領東江舊部複叛清軍,奇襲蓋州,雖大破敵軍漢軍旗,卻也自身損失慘重,最終突圍而出,下落不明。
“閔煉……周思昭……”崇禎默念著這兩個名字,心中百感交集。周思昭選擇了與金州共存亡,用生命洗刷了降虜的恥辱;而閔煉,則選擇了更為慘烈的、主動出擊的方式,在敵人的腹心點燃了一把複仇的烽火!雖然結果難料,甚至可能全軍覆沒,但他們……終究是選擇了重新站回大明的旗幟之下!
“朕給了他們重新選擇命運的機會,”他對著空曠的暖閣,仿佛在對那些逝去的忠魂低語,“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證明了自己無愧於大明!無愧於漢家兒郎!他們……理應得到最高的敬意!”他立刻傳下旨意,命禮部核實周思昭、閔煉及此次殉國將士之事跡,務必將其牌位,供入即將完工的忠烈祠最高處!
處理完遼東的緊急軍情,崇禎的心思又轉到了另一件他一直惦記的事情上。“宋應星……算算日子,也該到京師了吧?”他有些不耐煩地對身邊的內侍問道。數月之前,他便已下旨,征召這位著有《天工開物》的江西布衣學者進京,希望能借助他的“格物致知”之學,改良大明的軍械、發展民生工業。
正念叨間,內侍匆匆來報:“啟稟陛下!江西奉新縣舉人宋應星,已在宮外候旨求見!”
“快宣!”崇禎精神一振,竟不自覺地站起身來,親自走到了暖閣門口相迎!這等禮遇,對於一個尚未授官的布衣舉人而言,已是天大的恩寵!
隻見一位年約五旬、身著半舊儒衫、麵容清臒、但雙目炯炯有神、顧盼間自有一股沉穩務實之氣的中年文士,在內侍的引導下,快步走了進來。他看到皇帝親迎,先是一愣,隨即立刻跪倒在地:“草民宋應星,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宋先生快快請起!不必多禮!”崇禎連忙上前,親手將其扶起,臉上帶著真誠的笑容,“先生一路辛苦!朕盼先生,已是望眼欲穿啊!”
一番簡單的寒暄之後,崇禎賜座,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位在曆史上留下煌煌巨著、卻一生仕途坎坷的學者。他發現,宋應星雖然風塵仆仆,但精神矍鑠,眼神中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究,絲毫沒有尋常文人的迂腐之氣。而宋應星也在暗中觀察著這位年輕的皇帝,他本以為會見到一個因國事艱難而愁苦不堪、或是因近期殺戮而戾氣深重的君主,卻沒想到,眼前的崇禎皇帝,雖然眉宇間難掩疲憊,但眼神卻異常明亮、充滿著一種銳意進取、甚至可以說是……急切求知的神采,這讓他原本忐忑的心情,稍稍安定下來,也生出了幾分好奇。
崇禎沒有浪費時間,直接切入了正題:“先生所著《天工開物》,朕已通讀數遍,深感其中所述百工技藝,包羅萬象,實乃經世致用之寶典!尤其論及火藥、火器一篇,頗有獨到之處。不知先生對我朝如今之火器改良,可有何高見?”
宋應星連忙起身,謙虛地躬身道:“陛下謬讚,草民愧不敢當。《天工開物》不過是草民將平日所見所聞、以及與各地工匠交流所得,略作整理罷了,其中疏漏謬誤之處,定然不少。若論火器之道,草民所知淺薄,實不敢在陛下麵前妄言。不過,據草民所知,當今朝中,若論精通火器、擅長鑄炮者,當屬已故少詹事畢懋康大人之族弟——畢懋良先生。畢家世代精研軍工,於火器一道,遠勝草民多矣!”
“畢懋康?畢懋良?”崇禎對這兩個名字有些印象,似乎都是明末著名的火器專家。“畢懋康已逝,但其弟畢懋良尚在?”
“回陛下,畢懋良先生因受其兄牽連,如今賦閒在家,但其才學,海內知名。”宋應星如實答道。
“好!此等人才,豈能埋沒?!”崇禎立刻下令,“著吏部與錦衣衛,立刻尋訪畢懋良!若其尚在人世,即刻以朕之名義,征召其進京!朕要重開軍器研發!朕要讓大明的火器,再次領先於世!”
解決了火器人才的問題,崇禎又提出了另一個想法:“先生,朕另有一事,想請教先生。京師街道,多為土路,晴則揚塵,雨則泥濘,車馬行人,多有不便,亦有礙觀瞻。朕意,欲仿效古羅馬,用碎石鋪設京城主要街道,不知先生以為,此法是否可行?其利弊如何?”
宋應星一聽,眼睛頓時亮了!他對這種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實用工程,顯然比空談理論更感興趣。“陛下聖明!此乃澤被萬民、功在千秋之大好事啊!”他立刻表示支持,“以碎石、河沙、輔以糯米汁或三合土石灰、黏土、細砂)夯實路麵,堅固耐久,遠勝土路!若能推行,不僅方便百姓出行、商旅往來,更能提升京師觀瞻,彰顯天朝氣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即他又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不過,此事工程浩大,耗費亦巨。依草民之見,不妨先行試點。可先從城內民居密集、路況較差之背街小巷著手,修築一二裡,以試驗工法,核算成本,積累經驗。待技術成熟、財力充裕之後,再逐步推及主街乾道,乃至京郊官道,則更為穩妥。”
“善!”崇禎撫掌讚道,“先生所言極是!隻是……”他又想到了另一個問題。
宋應星立刻會意,躬身道:“陛下所慮,草民明白。此等工程,耗費人力物力甚巨,且涉及沿途協調、物料采買等諸多環節,若無強力監管,極易滋生胥吏舞弊、地痞滋事、甚至……偷工減料、中飽私囊等弊端。懇請陛下,於工程督造之時,派遣廠衛精乾人員,全程監督!震懾宵小,確保工程錢糧,能真正用在實處!”
“先生所慮,亦是朕所憂也!”崇禎點了點頭,“準奏!此事,便交由工部尚書馮銓統籌,由先生你從旁協助,提供技術方略!工程所需民夫、物料,戶部、工部優先保障!至於監管、維持秩序之事……”他看向侍立一旁的李若鏈,“便由錦衣衛負責!加派人手,沿途巡查!若有滋事阻撓、貪墨舞弊者,無論何人,嚴懲不貸!”
與宋應星一番長談,敲定了火器人才延攬和京城道路修築兩件“實事”之後,崇禎皇帝隻覺得心情舒暢了不少。他親自將宋應星送出暖閣,並囑咐相關官員務必好生安置,禮遇有加。
待宋應星退下後,崇禎卻並未立刻返回處理政務。他沉吟片刻,忽然對王承恩說道:“王伴伴,擺駕!去東廠!”
王承恩聞言一愣,但不敢多問,立刻躬身領命:“遵旨!”
崇禎皇帝決定親自前往東廠衙門。京師城外,戒備森嚴,廠衛的緹騎番役巡查的頻率似乎並未因年節將至而減少。東廠衙門附近更是顯得異常冷清,尋常百姓無不繞道而行,空氣中都仿佛彌漫著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氣息。
當皇帝的禦駕在東廠衙門前停下時,早已得到消息的東廠番役們立刻跪伏一地,山呼萬歲。王承恩也已提前趕回,率領著一眾檔頭、掌刑千戶等東廠骨乾,恭迎聖駕。
“都起來吧。”崇禎擺了擺手,示意免禮,隨即對王承恩道,“朕今日來此,乃有要事相詢,不必拘泥於這些虛禮。前麵帶路,去你那審訊要犯的地方看看。”
王承恩心中一凜,不知道皇帝為何突然要親臨東廠詔獄這等陰森之地。但他不敢怠慢,連忙躬身引路,將皇帝徑直帶向了那座聞名天下、也令百官膽寒的…東廠大牢深處。
喜歡啟明1644請大家收藏:()啟明164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