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暖閣內,氣氛肅穆。
直殿監掌印太監李春,恭敬地將兩位身著儒衫、氣質沉穩的中年文士,引入殿內。正是奉了崇禎皇帝旨意,剛剛被錦衣衛從京師寓所“請”來的火器及匠學大家——畢懋康與畢懋良兄弟二人。
臨進殿前,李春極其隱晦地向二人遞了個眼色,並用幾不可聞的聲音快速提醒道:“二位先生,陛下近日因江南士子非議朝政而心緒不佳,還請慎言,切莫……切莫提及複社、東林等字眼,以免觸怒龍顏。”
畢家兄弟心中一凜,連忙點頭表示明白。他們雖然久居民間,不甚了解朝堂紛爭,但也知道當今陛下手段酷烈,性情難測,自然不敢有絲毫大意。
“草民畢懋康畢懋良),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兄弟二人按照禮製,恭敬地跪倒在地。
“二位先生快快請起!賜座!”崇禎皇帝的聲音顯得頗為溫和,甚至帶著幾分急切。他親自走下禦座,虛扶了二人一把,示意內侍搬來錦墩。這等禮遇,讓畢家兄弟更是受寵若驚,也感受到了皇帝對他們的重視。
待二人落座,崇禎便開門見山,眼中閃爍著濃厚的興趣:“朕近來翻閱兵部武庫及工仗局原兵仗局、軍器司合並後的新機構)記錄,對我朝火器裝備,深感憂慮啊!尤其是軍中大量裝備的火繩槍,其裝填之繁,激發之慢,風雨之礙,實乃臨陣對敵之大患!朕聽聞二位先生,乃當世不二出的火器大家,特召二位前來,便是想請教這改良火器、以及火器操演之法,可有良策?”
不等畢家兄弟回答,崇禎又拋出了一個更讓他們驚訝的問題,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超越這個時代的認知:“朕嘗聞,西洋泰西之地,有巧匠製出一種無需火繩、以燧石取火之銃,名曰‘自生火銃’。此銃據說激發更為迅捷,且無懼風雨。若能將此利器,與我朝之三段擊、甚至……五段擊、七段擊等齊射戰術相結合,其威力……想必遠非今日之火繩槍可比!不知二位先生,對此有何見解?”
聽到皇帝竟然也知道“燧發槍”,甚至還提出了“五段擊”、“七段擊”的設想,畢家兄弟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震驚!這位年輕的天子,對火器的了解,似乎……遠超他們的想象!
兄長畢懋康定了定神,率先開口,語氣較為持重:“陛下聖明,所言極是。火繩槍自嘉靖年間傳入我朝,經數代改良,配合戚少保戚繼光)所創之三段擊戰法,確已是我朝步軍克敵製勝之利器。然其弊端亦如陛下所言,裝填繁瑣,易受潮濕……”
弟弟畢懋良則顯得更為激進和敢言,他接口道:“陛下!兄長所言雖是,然三段擊如今看來,火力密度仍顯不足!尤其麵對建奴鐵騎之高速衝擊,三段輪射之間隙,往往便是敵騎突入之機!依臣之見,若要有效克製騎兵,必須增加射擊隊列,將三段提升至五段,乃至七段!層層遞補,形成持續不斷之火網,方能真正拒敵於百步之外!”
“賢弟此言差矣!”畢懋康立刻反駁,“陣列過於密集,隊列過長,則指揮調度不便,變換陣型困難,反易被敵軍側翼突破!三段擊乃戚少保畢生心血,亦是我大明百年驗證之良法,豈可輕易更改?!”兄弟二人竟當著皇帝的麵,就火器戰術問題,爭論了起來。
旁邊侍立的李春等太監,見狀都有些緊張,生怕惹惱了皇帝。
然而,崇禎皇帝卻饒有興致地聽著,並未生氣,反而擺了擺手,笑道:“不必爭論!不必爭論!有不同見解,是好事!說明二位先生都在用心思考!真理越辯越明嘛!朕今日召二位來,就是要聽各種不同的聲音,就是要集思廣益!三段擊也好,五段擊、七段擊也罷,孰優孰劣,皆可通過實操演練來驗證!朕要的,是最終能找到最適合我大明軍隊、最能克敵製勝的方法!朕已下定決心,要徹底革新我朝火器裝備與戰法!”
聽到皇帝如此開明的態度,畢家兄弟都鬆了口氣,也更加堅定了信心。
畢懋康繼續說道:“陛下,戰法之優劣尚需演練驗證,然火器本身之改良,卻是刻不容緩!如今軍中裝備之火繩槍,十之六七乃是曆年積存之舊物,膛線磨損,機件老化,炸膛、不發之事時有發生,極大影響戰力!且火繩本身,夜不能襲,雨不能戰,限製極大!”
畢懋良也補充道:“兄長所言極是!若要從根本上提升我軍火器戰力,唯有如陛下所言,集中能工巧匠,全力研發、仿製那無需火繩之‘自生火銃’!此乃強軍之根本!”
“好!就依二位先生所言!”崇禎當機立斷,不再猶豫!“時不我待!傳朕旨意!即刻起,於工部新設之工仗局內,成立‘火器改良司’!由二位先生全權負責!專司新式火銃、火炮之研發、仿製、改良事宜!”
“朕!”他提高了聲音,“再從內帑及抄沒逆產所得之中,撥銀一百萬兩!專款專用!用於購買精良鐵料、西域硝石、招募天下巧匠、建造試驗工坊!朕要錢給錢,要人給人!隻有一個要求:儘快!儘快給朕造出能超越建奴、超越紅夷的火器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百萬兩!專門用於火器研發!畢家兄弟聽到這個數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等手筆,這等決心,在大明曆史上,簡直是聞所未聞!
崇禎又補充道,語氣變得嚴厲:“此事關乎國運,關乎大明存亡!朕絕不容許再有任何貪墨、懈怠、推諉之事發生!著東廠王承恩、西廠曹化淳、錦衣衛李若鏈,三家聯合派員!全程監督銀兩使用、物料采買、工匠管理!若有任何不法情事,無論牽涉何人,一經查實,先斬後奏!”
最後,他看著激動得難以自持的畢家兄弟,宣布了對他們的任命和獎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需得其人!朕命:畢懋康,為工仗局坐辦督造相當於局長),加封太子少師銜!賜銀五百兩!畢懋良,為工仗局協辦督造相當於副局長),加封太子太保銜!賜銀三百兩!望二位先生,不負朕望,同心協力,為我大明,鍛造出無堅不摧之利器!”
如此重任!如此榮寵!
畢懋康與畢懋良兄弟二人,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雙雙跪倒在地,聲音哽咽,叩首謝恩:“臣草民)……叩謝陛下天恩!陛下如此信重,委以國之重器!臣草民)……縱粉身碎骨,亦當竭儘心智,殫精竭慮,為陛下、為大明,造出神兵利器!不負聖上隆恩!!”
崇禎上前,親自將二人扶起,眼中充滿了期許:“好!有二位先生相助,朕心甚安!望二位今後,放手去做!朕……等著你們的好消息!”
送走了畢家兄弟,崇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知道,火器的改良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至少,他已經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接下來,他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並為這些匠師們,掃清一切可能的障礙。他隨即又想到,既然要大搞軍工,那京城周邊的治安和秩序就必須絕對保證……
他沉吟片刻,對王承恩道:“王伴伴,擺駕!去東廠!朕有些事情,要親自去看看。”
喜歡啟明1644請大家收藏:()啟明164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