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九年公元1646年)的暮春,京師。
隨著三年一度的會試之期日益臨近,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種既緊張又帶著幾分期盼的特殊氛圍之中。數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早已齊聚京師,準備通過這場“國之大典”,來實現他們“學而優則仕”的人生理想。
這一日的早朝,禮部尚書李文選首先出班,就今科會試的各項日程和製度安排,向崇禎皇帝做了詳細的稟報。
“啟稟陛下,”李文選躬身道,“今科會試,已定於三月初九在貢院正式開考。應試舉人及監生共計三千八百餘名。同考官一十九員,皆已從翰林院及各部進士出身之官員中遴選完畢,品行端方,學識淵博。”
他繼續道:“考試依舊分為三場,每場三日,中間各隔兩日,以便考生休整。所試科目,亦與往科鄉試一致,分彆為:首場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次場五經文各一篇;末場則為策問五道,涉及經史、時務、民生等各個方麵。”
在彙報完這些常規安排之後,李文選又呈上了一份擬定的今科會試主考官名單,共計四人:內閣大學士倪元璐、禮部侍郎方逢年、翰林院學士曹溶、以及前內閣大學士張瑞圖。
崇禎皇帝接過名單,目光在那四個名字上一一掃過。當看到“曹溶”二字時,他的眉頭不易察覺地微微一蹙。
“倪元璐、方逢年、張瑞圖,此三人,朕準了。”他的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然則,這翰林院學士曹溶……朕以為,不妥!”
他直接點名否決!
“著,”他的目光轉向了站在內閣輔臣隊列中的馮銓,“便由建極殿大學士馮銓馮愛卿,代替曹溶,出任今科會試主考官之一吧!”
此言一出,底下群臣皆是心中一凜!他們知道,曹溶此人,雖然也算博學,但其早年與東林黨人過從甚密,在皇帝陛下眼中,恐怕早已被打上了“東林餘孽”的烙印!更何況,在崇禎皇帝那來自後世的記憶之中,這位曹溶,在曆史上甲申之變後,可是毫不猶豫地便投降了建奴,做了大清國的貳臣!這樣的人,豈能讓他來主持為大明選拔人才的科舉大典?!
雖然心中各有揣測,但此刻,卻無一人敢於出言反對!馮銓連忙出班,跪倒在地,叩謝皇恩:“老臣馮銓,叩謝陛下天恩!老臣定當竭儘所能,恪儘職守,為國甄選棟梁之材,絕不辜負陛下之厚望與重托!”
在處置完文科會試的主考人選之後,崇禎皇帝卻並未就此結束議題。他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底下那些依舊戰戰兢兢的文武百官,沉聲問道:
“諸位愛卿,文事有科舉取士,為國選拔治世之才。然則,我大明朝的武事……近況又如何啊?這武舉之製,如今……又是何等模樣?”
此言一出,底下群臣更是議論紛紛!許多文官,臉上都露出了不以為然、甚至帶著幾分鄙夷的神色。在他們這些自詡“清流”的士大夫眼中,武舉不過是些粗鄙武夫爭名逐利之途,與那“修齊治平”的聖賢大道,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有不少官員,對這早已名存實亡的武舉製度,根本就是一無所知!
崇禎皇帝看著他們這副模樣,心中的怒火,再次被點燃!
“怎麼?無人應答?!”他猛地一拍龍椅扶手,厲聲斥責道,“莫非在諸位愛卿眼中,隻有那些舞文弄墨、空談誤國的文章錦繡,方才算是國之棟梁?!而那些在沙場之上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三軍將士,便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粗鄙武夫嗎?!”
“朕看!正是爾等這些所謂的‘文臣士大夫’,平日裡重文輕武,黨同伐異,隻知空談,不務實事,才致使我大明武備廢弛,邊疆不靖,內憂外患,到了今日這般田地!!”
“自今日起!”他的聲音斬釘截鐵,不容置疑,“朕不僅要恢複武舉!更要……徹底改革武舉!重塑我大明軍魂!再造我大明乾城!!”
隨即,他對著侍立在旁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德化,沉聲道:“王伴伴!宣讀朕早已擬好的《武舉聖旨》!讓這些鼠目寸光的文官們,都給朕……好好聽清楚了!!”
王德化連忙躬身領命,從袖中取出一卷早已準備好的黃綾聖旨,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特有的、尖細卻又帶著幾分威嚴的聲音,朗聲宣讀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家之柱石,文武並重,不可偏廢……自崇禎十九年起,武舉鄉試、會試,由兵部會同五軍都督府主持,每三年舉行一次。天下各府州縣,皆需設立武學院,遴選教習,係統培養武備人才……”
“武科會試,亦設同考官一十九員,主考官四員,與文科會試同等規格……”
“考試分為三場:先場,考基礎技藝,包括馬射、步射、平射、以及馬槍、刀劍、舉重、摔跤、跑步、拳腳等十二科目!”
“次場,考戰術技能,包括營陣、地雷、火器、戰車、守禦等七科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末場,考戰略理論,包括兵法、天文、地理、練兵等八科目!!”
“三場成績綜合評定,以決名次高下……”
“殿試亦設三甲:一甲前三名,賜‘武進士及第’;二甲十二名,賜‘武進士出身’;三甲其餘人等,賜‘同武進士出身’……”
“凡中式武進士,皆可入京師順天府武學院,學習高階兵書、兵法、軍政、軍械等課程,學製二至四年不等。畢業之後,再根據其在校成績及個人特長,授予相應之武官品階,如從六品‘武騎尉’、正六品‘雲騎尉’、從五品‘飛騎尉’等等,充入各營各衛,委以實職!欽此!!”
這道由崇禎皇帝親自擘畫、內容詳儘、幾乎是徹底顛覆了以往武舉製度的《武舉聖旨》,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便在整個朝堂之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群臣震驚!尤其是那些自詡“清流”的文官們,更是麵麵相覷,難以置信!他們何曾想過,這被他們視為“不入流”的武舉,竟會被皇帝陛下提升到與文科舉幾乎同等重要的地位?!還要設立專門的武學院,係統培養?!還要授予如此之高的品階和實權?!這……這簡直是要徹底改變大明朝“重文輕武”的祖宗成法啊!
崇禎皇帝看著底下那些或震驚、或不解、或抵觸的表情,心中卻是冷笑不已。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
他回憶起,武舉之製,雖始創於武周,宋代亦有延續,但到了明代,因朝廷過分重文輕武,早已是製度殘缺,名存實亡。雖在成化年間,名臣王恕曾仿效文科舉,重新製定了武科製度,萬曆年間,也曾有人提議改革,卻都因內閣和文官集團的阻力而未能成功。
長久以來,大明的武舉,大多流於形式,往往被那些勳貴子弟所壟斷,成為他們獲取武職官銜的捷徑,而真正有實戰經驗、有將帥之才的民間武人,卻往往因為出身寒微、或是不通文墨,而無門可入。
以往那荒唐的武舉製度,甚至要求武者必須先通過兵法策問的筆試,才有資格參加後續的武藝比試!這無異於是用文官的標準,來卡那些本就不擅長舞文弄墨的民間武者!其結果,自然是劣幣驅逐良幣,真正有本事的人被拒之門外,而那些隻會紙上談兵的“繡花枕頭”,卻反而能憑借家世或鑽營,竊據高位!
而他今日頒布的這項武舉改革,其核心亮點,便是徹底廢除了那不合時宜的“筆試門檻”!先考較武藝技勇,再送入武學院係統學習兵法韜略!真正實現了“先之以武藝,次之以謀略”的選拔原則!其核心理念,便是——實戰為先!戰略為輔!
崇禎皇帝知道,要徹底扭轉大明朝這積重難返的“重文輕武”之風,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他,已下定決心!
從他登基之後,頒布罪己詔,公開表達重武之誌開始;到他兩次禦駕親征,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彰顯尚武決心;再到他下令籌建忠烈祠,追封陣亡將士,補發拖欠軍餉,提高軍人待遇;以及……今日這大刀闊斧的武舉改革,設立武學院……
所有這一切,都是他“重武抑文”係列舉措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要用這些行動,來全麵改變朝廷重文輕武的風氣!他要讓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在大明朝,為國征戰的武將,同樣值得尊敬!同樣可以建功立業!同樣可以……光宗耀祖!
而這道《武舉聖旨》,連同之前關於設立皇家銀行、國稅司、鹽務司等新政的旨意,也將在第一時間,通過皇家報社的報紙和三廠一衛的情報網絡,以最快的速度,傳遍全國!
喜歡啟明1644請大家收藏:()啟明164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