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東暖閣內,親自審定了由新任首輔蔣德璟和兵部尚書朱大典等人,依據他之意圖,連夜草擬的《武舉新製誥天下詔》。他知道,這項改革,雖然在深度上或許還不及他對整個國家財政和官僚體係的重塑那般徹底,但其象征意義和對未來的深遠影響,卻也……同樣重大!
他並非一時興起。自打穿越以來,他便對大明朝那早已腐朽不堪、名存實亡的武舉製度,以及由此導致的“將不知兵、兵不識將、軍中遍是紈絝子弟和老弱病殘”的窘境,深惡痛絕!他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他要提升武人的社會地位!他要抬高武舉的選拔規格!他要為那些真正有才乾、有勇武、卻出身寒微的民間豪傑,打開一條通往沙場建功、為國效力的晉升之路!
此次崇禎十九年開恩科,武舉與文舉並重,便是他發出的第一個明確信號!而且,這首次武舉,他還特意下旨,大大降低了參與門檻——無論出身,無論過往,隻要身家清白,皆可直接赴京應試!他要用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網羅天下英才!
他太清楚舊有武舉製度的弊病了!原先,根本就沒有形成如文科舉那般,從州府院試、到各省鄉試、再到京師會試、最後金殿唱名的完整選拔體係,整個程序混亂不堪,隨意性極大!更荒唐的是,許多武人,本就不擅長舞文弄墨,卻往往因為在文策部分一敗塗地,連展示自己弓馬技藝的機會都沒有!那些所謂的策論、以及對《武經七書》等兵家經典的默寫,早已流於形式,僵化不堪,成為了阻擋真正武人脫穎而出的最大障礙!
而他此次推行的武舉新製,便是要徹底打破這些不合理的束縛!
首先,在考試結構與等級設定上,新武舉將完全仿效文科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四級考試製度:
童試:由各縣、州、府自行組織,考中者,授予“武秀才”功名。
鄉試:由各省布政使司主持,在省城舉行,考中者,授予“武舉人”功名,第一名稱為“武解元”。
會試:由兵部在京師貢院主持,天下武舉人皆可參加,考中者,稱為“武貢士”,第一名稱為“武會元”。
殿試:由皇帝在紫禁城內親自主持,對所有武貢士進行最後的策問與武藝複核,欽定三甲名次:
一甲三名:分彆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賜“武進士及第”出身!
二甲十二名:賜“武進士出身”!
三甲其餘中式者:皆賜“同武進士出身”!
其次,在考試周期與規則上,亦有重大變革:
武科大比,與文科舉一樣,亦定為每三年舉行一次。
但考慮到此次乃是新製首行,為廣納賢才,特開先例:崇禎十九年首次武科會試,天下所有合乎年齒、身家清白之男子,無論是否已有“武秀才”或“武舉人”功名,皆可直接赴京師,報名參試!但自此科之後,則必須嚴格按照“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的層級,逐級考選,不得逾越。
最為關鍵的改革,在於考試內容!崇禎皇帝下旨,在此次首科武舉會試之中,暫時取消了所有關於兵法策論和《武經七書》等內容的筆試和默寫!隻考……純粹的武藝!馬射、步射、平射、馬槍、刀劍、舉石、角力、跑步、拳腳功夫……等等等等,共計十二項最為基礎、也最能體現個人勇武與技藝的科目!真正做到了“隻試武藝,不論文策”!
當然,僅僅依靠一場考試,還不足以培養出真正合格的將才。為此,崇禎皇帝還製定了一係列配套的製度與後續安排。
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在京師順天府,正式設立“皇家武學院”!此學院,由兵部尚書朱大典親自兼任“祭酒”,並由英國公張世澤、以及高傑、白廣恩、黃得功等一眾宿將名臣,共同擔任“教習”或“博士”。首批學員,便從此次武科會試中脫穎而出的“武進士”之中選拔!
皇家武學院的學科設置,將涵蓋兵法謀略從《孫子兵法》到戚少保《紀效新書》)、天文地理、軍械製造與運用、營陣部伍、後勤管理、乃至……最為基礎的識字、寫字、算術等等!並且,還將定期舉行嚴格的武藝與戰術考核!
所有從皇家武學院畢業的學員,都將根據其在校成績和綜合考評,被授予從六品的“武騎尉”、正六品的“雲騎尉”、乃至從五品的“飛騎尉”等世襲武勳!並可直接獲得實授的軍職,如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等!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優則仕”!
而對於那些在殿試之中,名列三甲的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崇禎皇帝更是下旨,將予以隆重無比的恩榮:武狀元將禦賜全副打造精良的鎖子甲、寶盔、以及一柄由內廷禦用監特製的佩刀!所有武進士及第者,皆可在紫禁城太和門外張榜唱名,並由禁軍儀仗護送歸第,跨馬遊街,遍誇恩榮!兵部亦將專門設宴,款待所有新科武進士,賞賜銀兩與榮譽稱號!其場麵之盛大,待遇之優渥,絲毫不遜於文科鼎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武舉聖旨》一經頒布,立刻便在京師內外,引發了截然不同的反響!
那些本就出身行伍、或是世代習武的軍戶子弟、以及在民間鬱鬱不得誌的武人豪傑們,在聽聞了皇帝陛下這番“除舊弊、抬武人”的驚人之舉後,無不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他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子孫後代,終於有了一條可以憑借真才實學、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康莊大道!一時間,京師內外,報名參加首次武科會試者,竟是人頭攢動,絡繹不絕!許多人更是信心大增,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武科大比之中,一展身手!
而京城的普通百姓們,在通過《啟明日報》和街頭巷議,得知了皇帝陛下重開武舉、優待武人的消息之後,也是議論紛紛,大多持肯定與支持的態度。他們紛紛鼓舞家中那些身強力壯、略通拳腳的子弟,前去報名應試。在他們看來,這亂世之中,能入軍中,博取一個功名,遠比在家中種地或做小生意,要有前途得多!“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不僅僅是讀書人的夢想,如今……似乎也成了許多習武之人的期盼!“光宗耀祖”,在這一刻,似乎又多了一條可以實現的路徑!
然而,那些平日裡自詡“清流”、高高在上的文人士子們,對此卻大多是……冷嘲熱諷,嗤之以鼻!在他們眼中,武人依舊是“粗鄙”、“無識”、“隻知打打殺殺”的代名詞。他們翻出舊時武舉科場之上,那些武夫們因不通文墨而鬨出的種種笑話,作為攻訐和諷刺的材料。他們認為,皇帝陛下此舉,不過是“重武輕文”、“與民爭利”,是“倒行逆施”,根本……不值一提!
崇禎皇帝對於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反應,早已是了然於胸。
他知道,自己此次大刀闊斧地改革武舉製度,其根本目的,便是要打破大明朝近兩百年來形成的、文貴武賤、文武失衡的畸形政治格局!他要通過這種方式,為國家選拔和培養出大批真正懂得打仗、忠於皇室、也敢於擔當的實戰型軍事將才!
他要通過設立皇家武學院,對這些選拔出來的武進士,進行係統性的、專業化的軍事理論和實戰技能培養!再通過後續的軍職任命和軍功晉升,真正實現“以試養將、以學育將”的戰略目標!
他就是要用這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向天下所有人宣告——朕,崇禎皇帝朱由檢,不僅要重用文臣,更要……重用武將!朕要徹底改變大明軍隊積弱不振的局麵!朕要……親手鍛造出一支足以扞衛大明江山、開創萬世太平的鋼鐵雄師!
而這一切,都將通過《啟明日報》的持續宣傳和三廠一衛的“保駕護航”,以最快的速度,傳遍全國!讓所有人都看到,大明王朝,在經曆了一係列屈辱和失敗之後,終於……要以一種全新的、也更加尚武圖強的姿態,重新崛起了!
喜歡啟明1644請大家收藏:()啟明164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