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法憂悶論:法衡失墜與公器淪替》今譯
——丙午春月,治獄官與商人在漕運碼頭論法
第一章叩問:憂憤的開端
運河冰麵融化,漕船首尾相接駛入船閘。商人守著三船淮鹽,看見巡卒勒索船夫,突然拍打船槳長歎。)
治獄官按劍走過船艙,問道:“您守著貨物歎息,為何如此憤慨?”
商人扔下船槳作揖,指著岸上的官吏說:“剛才看見稅吏索要‘陋規’,船夫稍有遲疑,就以‘違禁’為由扣押貨物。市井間常說‘守法朝朝憂悶,違法日日歡顏’,如今看來確實如此!我運鹽二十年,持鹽引納稅,年年遭官吏刁難;而私鹽販子買通漕運總督,百艘船隊連檣而下,官船竟為他們護航,這難道不是律法失衡、執法不公嗎?希望您能剖析這個道理。”
治獄官撫劍蹙眉:“您看見船漏,該怨江河嗎?《商君書·修權》說:‘法律是君臣共同執掌的。’如今執掌法律的人謀私,不是法律的過錯。但您說‘憂悶’源於執法不公,姑且說說具體情形?”
商人指著江上用火漆封艙的船說:“我這船持有戶部鹽引,每過一道船閘,必定遭‘查驗’——要麼說‘引紙模糊’,要麼說‘鹽分雜沙’,動輒罰沒十分之二三。去年遇到漕運千總,索要千兩白銀才肯放行,我拒絕後,竟被以‘私鹽’罪名扣船三個月,貨物損失過半。而揚州‘鹽霸’李某,沒有鹽引私運貨物,反而借‘官運’旗號橫行,沿途官吏分得他的利益,對他視而不見。這難道不是‘守法者如羊入虎口,違法者如虎帶冠冕’嗎?秦朝的趙高指鹿為馬,隋朝的麻叔謀鑿河索賄,如今的小吏,和他們有什麼不同!”
第二章析弊:法律天平的失衡
治獄官頓足說:“您說到這裡,正觸及時政弊端!法律如同天平,天平失衡則輕重顛倒,秤砣歪斜則曲直混淆。《韓非子·有度》說:‘法律不偏袒權貴,墨線不遷就曲物。’如今執法者‘偏袒權貴’‘遷就曲物’,才使法律天平傾斜。從前郅都擔任濟南太守,‘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了郅都都側目而視’,這是執法公正;如今的官吏,‘權貴犯法就掩蓋,平民遵規也受罰’,這是法律天平失衡。
“再看漢朝的張湯,雖然用法嚴厲,卻‘每次判決大案,總想附會古義,迎合君主心意’,最終身敗名裂;唐朝的來俊臣,‘羅織罪名,製造冤獄’,雖然得一時之威,最終被滅族。這難道不是執法者私用權力,導致法律工具蒙塵嗎?更有甚者,如宋朝的蔡京,‘以花石綱使天下困窘,自己卻恃權免稅’;明朝的劉瑾,‘設立內廠苛法,卻納賄賣官’——這些人把律法當作私刃,割守法者的肉,喂違法者的欲,怎能不讓良善之人憂憤?”
商人捶打船艙說:“您知道弊端,可小民依靠什麼?我曾向按察司控告李某,反遭‘誣告’罪名,被笞打二十;李某聽說後,派人送來‘警示銀’,笑著說‘您想再嘗嘗板子的滋味嗎’。如今律法如同蛛網,隻縛平民不縛官吏,如同樊籠,隻囚良善不囚奸惡,這憂悶不關法條,實關權柄下移、奸吏橫行!”
第三章辯枉:公器的喪失
治獄官解下佩劍放在案上,歎息說:“您所說的‘權柄下移’,正切中要害。《慎子·逸文》說:‘官員不偏袒親友,法律不寬容所愛。’如今官員偏袒親友,法律寬容所愛,才使公器淪為私產。從前子產鑄刑書,‘不避親貴,對所愛之人也依法行事’,所以鄭國大治;如今的執法者,‘對上因權貴請托而枉法,對下因胥吏貪婪而縱容’,就像鑄秤的人自己折斷秤星,量物的人私藏秤錘,怎能公正?
“試看鹽鐵政策:漢初‘放任百姓煮鹽鑄錢’,因為沒有苛法而商賈富裕;漢武帝‘將鹽鐵收歸官營’,本為強國,然而郡國官吏‘借官營之名,行私斂之實’,最終導致‘良賈破產,私販橫行’。這不是法律的過錯,而是‘掌秤者舞弊’的過錯。再如唐朝的‘兩稅法’,起初是‘不分丁男中男,按貧富征稅’,後來被官吏‘按舊戶籍攤派,不問貧富’,導致‘貧者更貧,富者更富’——法律本為利民,經過奸吏之手,反而成了害民的工具,這就是所謂‘經是好經,被歪嘴和尚念壞了’。”
商人指著岸上的酒肆說:“那家‘醉仙樓’是漕運總督小舅子開的,占道三尺,縣丞親自題寫‘官商合營’匾額;我的貨棧距街道五尺,竟以‘侵街’為由被罰。昨天看見私鹽船遇到巡船,用‘孝敬銀’買通,巡船反而鳴炮‘護送’;我這船持有正規文牒,反而被指‘遲延’而鎖艙。這難道不是‘守法者步步荊棘,違法者處處暢通’嗎?《管子·明法》說‘私行確立則公法毀壞’,如今私行如蔓草,公法如殘燭,叫小民如何自處!”
第四章究源:上下的蛀蟲
治獄官拔出劍說:“您看見蠹蟲蛀木,該砍樹嗎?還是該除蟲?《商君書·靳令》說:‘法律已定,不因為好話而損害法律。’如今損害法律的有兩種:一是‘上枉’,權貴用‘特旨’‘批條’破壞法律;二是‘下蠹’,胥吏用‘陋規’‘常例’敗壞法律。上枉如東漢梁冀,‘一門七人封侯,三位皇後,六位貴人’,假傳聖旨破壞法律,導致‘桓靈二帝賣官,朝政日益敗壞’;下蠹如宋朝‘吏強官弱’,州縣文書都出自小吏之手,於是‘官員不懂法律,小吏私用法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更有‘上下合蠹’的情況:明朝的嚴嵩,‘父子掌權,賣官鬻爵’,禦史彈劾,反而遭廷杖;他的黨羽鄢懋卿‘總理鹽政’,命令‘各鹽商納賄才允許行鹽’,導致‘守法鹽商十去其七,私鹽遍布天下’。這難道不是‘上層用權力壞法,下層用賄賂亂法’,使守法者如處漏舟,違法者如乘堅船嗎?《韓非子·孤憤》說:‘當道掌權的人,擅權專斷,內外就都為他們所用了。’當道者擅用法律,內外都順從他們的私心,這才是憂悶的根源!”
商人展開袖子展示補丁:“我從前也是富商,因為不肯‘入幫’加入私鹽團夥),屢遭打壓,如今落得舟破貨損。昨天聽說李某又納銀千兩,得到‘皇商’虛銜,從此運鹽‘免稅免檢’。這難道不是‘違法者加冠,守法者受枷’嗎?百姓說‘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不是畏懼法律,是畏懼執法者的貪婪;不是憎恨律法,是憎恨行律者的私心!”
第五章證史:天平傾斜的借鑒
治獄官陳列案牘說:“您且看曆代法律天平失衡的禍患:戰國時,魏國‘上計’之法本為考核政績,後來成了‘官吏互相欺詐’的工具,所以西門豹‘洗沐佩韋’,以此矯正虛飾之風;漢初‘約法三章’本為利民,但‘蕭規曹隨’之後,郡國守相‘重人情輕律法’,導致‘豪強兼並土地,貧者無立錐之地’。
“到晉朝‘九品中正製’,起初是‘用來評定人才優劣,並非指世族高低’,後來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私器,律法淪為世族護符;唐朝‘節度使’本為邊防設置,後來成了‘河朔三鎮,自行任命官吏,不奉朝廷命令’,法權崩解,最終導致五代之亂。這些都是‘法律設立卻不施行,施行卻不公正’,使良善之人絕望,奸邪之徒橫行。
“反觀執法公正之時:漢宣帝‘賞罰分明,考核名實’,使得‘官吏稱職,百姓安居樂業’;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立《市易法》,平物價,抑製兼並’,雖然遭阻撓,但‘商賈流通,國庫充盈’。《商君書·壹言》說:‘法律公平則官吏無奸邪。’法律若能持平,官吏怎能奸邪?如今的憂悶,不是因為法律細密,實在因為法律歪斜;不是因為律法嚴厲,實在因為律法偏頗!”
第六章拯溺:恢複天平的方法
商人長跪求計:“您既然知道症結,可有恢複天平的方法?我們這些守法者,如同溺於濁流,希望您賜一葦渡江!”
治獄官扶起商人,指著漕閘的銅尺說:“恢複天平的方法,在於三件事:一是‘正權’,如同商鞅‘懸金徙木’,樹立執法的威信;二是‘去蠹’,如同包拯‘請求裁撤內侍,減少冗費’,清除執法的汙弊;三是‘均秤’,如同子產‘廬井有伍,田有封洫’,確定執法的標準。《韓非子·八經》說:‘彰明法律而牢固堅守。’法律嚴明則百姓信任,牢固堅守則官吏畏懼。
“從前諸葛亮治理蜀國,‘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雖然‘執法嚴峻但百姓無怨’,為什麼?因為‘懲罰不避疏遠,獎賞不遺近臣’。如今若能效仿諸葛亮,使‘權貴犯法與庶民同罪’,如同漢朝郅都讓臨江王‘到中尉府受審’,唐朝戴胄‘犯顏執法’抑製公主,何愁法律天平不正?更需仿效宋朝‘磨勘法’,考核官吏政績,把‘執法平允’作為上等考核,‘苛索擾民’作為下等考核,使胥吏不敢謀私。”
商人擊掌說:“若能如此,我即使日日守法,又有什麼可憂的!如今的禍患,在於‘法律設立卻不行於權貴,刑罰設置卻不施於奸宄’,導致‘守法者如羊在虎群,違法者如虎踞羊群’。希望您將這些話上達天聽,恢複法律的公正,歸還百姓安寧!”
終章醒世:破除憂悶歸正途
治獄官取火漆重新封印商人的船引,與商人臨江立誓。)
治獄官振袖說:“您聽這江聲——守法的憂悶,不是悶於法律,而是悶於執法的私心;違法的歡顏,不是歡於正道,而是歡於弄法的空隙。如果法律如同運河的船閘,平衡高低而利於舟行,有什麼可憂的?如今閘官受賄,私開閘門,讓‘官船’違法者)順流而下,‘商船’守法者)壅塞不前,這不是船閘的過錯,是閘官的罪孽!
“《慎子·威德》說:‘所以蓍龜是用來建立公識的,權衡是用來建立公正的,書契是用來建立公信的,法製禮籍是用來建立公義的。大凡建立公,都是為了摒棄私。’摒棄私心則公器端正,公器端正則憂悶消散。從前商鞅‘懲罰太傅公子虔,黥麵太師公孫賈’,雖然遭怨恨,但秦國百姓知道‘法律不可侵犯’;如今若能‘懲罰上大夫,獎賞平民’,讓李某之流伏法,漕督之輩罷官,何愁市井不唱‘守法日日安閒,違法朝朝驚惶’!”
商人再次下拜說:“如今知道憂悶的根源在‘法私’,不在‘法公’;在‘吏奸’,不在‘律嚴’。我當如當初執守鹽引,但求您等如同運河的基石,鎮住濁流;如同閘口的鐵欄,擋住私船。如果天下執法如同青天白日,我們這些守法者,自然會如舟行順風,安然而樂!”
此時漕船啟閘,治獄官親自送商人過閘,兩岸船夫齊呼“青天”。夕陽下,守法之舟與違法之舟,航途判然兩彆。)
譯後說明:本文以現代白話還原古代論辯場景,聚焦“執法不公導致守法憂悶”的核心命題,摒棄儒家德治話語,以法家“公器”“權柄”思想為骨架,援引《商君書》《韓非子》等典籍原文時,既保留文言精髓,又通過白話語境闡釋其現實指向。翻譯特彆注重曆史案例的現代轉譯如嚴嵩、劉瑾等),以及比喻係統的連貫性以“運河閘政”喻執法生態),力求在呈現“法衡失墜”現象的同時,清晰傳遞“複衡在去私”的治理邏輯,五千言譯文嚴格遵循原文“叩問—析弊—辯枉—究源—證史—拯溺”的遞進結構,確保論辯鋒芒與現實批判性兼具。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